名师:怎一个“引”字了得

2018-04-26 15:45龚明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名师青年教师教研

龚明

名师,指名望高的教师。当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县级、市级、省级)评选名师已蔚然成风,名师的称呼也不尽相同:星級教师、学科带头人、卓越教师、教坛新秀、特级教师……有的直接冠以“xx名师”(如某省、市名师)。名师为引领青年教师成长、推进课程改革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如何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笔者就名师“引”的内容、形式、理念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丰富“引”的内容

谈到名师的引领作用,人们更多的会想到引领教研,其实还有更为重要的引领师德、引领思想,即引研、引德、引心。

引研。名师的基本任务是引导教师开展校本教研,增强教师的业务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名师在校本教研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小觑。话题的引出,过程的指导,结论的产生,都需要有名师引导。就某一次讨论而言,名师可以在开场抛出话题,提出思考路径;在讨论冷场时,适当点拨;在群情高涨时,控制场面;在观点针锋相对时,权威表态;在出现偏差时,“拨乱反正”。讨论完毕,名师的总结性发言最能让教师醒悟:对研讨过程中,哪些观点是正确的、哪些观点“过”了的评价,对某些观点的提炼、升华等,一定会让青年教师有醍醐灌顶之感。

引德。名师引德,责无旁贷。名师自身的“德”是无可厚非的,他们谦逊、坚韧、进取、善思。因此,和名师在一起,会获得无声的德行润泽,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名师引德,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当青年教师面对困难,畏缩不前时,名师充满正能量的话语,能让他们对前路充满信心;当青年教师遭遇瓶颈,停滞不前时,名师小小的点拨,拨云见日,会让他们鼓起克服困难的勇气。

引心。名师应该引领教师的思想,让教师树立高远的目标,树立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目标。一位名师在参加我校教研活动评课时深有感触地说:“来到52小学,看到浓厚的书法文化氛围,老师们的青春与自信,仿佛看到了52小学更加美好的未来!”名师的一席话,胜过校长长篇累牍的感召。

校内名师,应该把引领青年教师成长的最终目标,定位到引导他们终身从教、争做名师的目标上来。这是名师引领的最高境界。

创新“引”的形式

新形势下,名师的引领应该与时俱进,形式应该创新,让名师走进“名师工作室”、走进别的班级上课,甚至“走穴”,传播教学技艺,引领更多教师、学生发展。

走“室”之引。让名师走进“名师工作室”,发挥更大的作用。学校应该为名师开辟一间“名师工作室”,简单布置后,配备必要的设备,比如电脑、网络、无线wifi,并按年龄层级和业务能力严格筛选成员。名师领导工作室工作,和成员坐在一起近距离地交流、探讨,拟定工作室计划,明确各自职责与任务,定期开展活动。

走班之引。名师走班,即到平行班或者其他班上课,既能让教师更好地学习名师的技艺,又能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名师的惠泽。学校可为名师每学期安排5~10节走班课。我校“湖北书法教育名师”陈家林受同事或学生邀请,经常到别的班上课。虽然增加了课时,身体累,但是陈老师愿意将自己的精彩课堂 分享给更多的师生,并从中获得教学的乐趣和成就感。

走“穴”之引。名师“走穴”,即走出校园,走进外校,走进各地的大礼堂,进行课堂示范,指点迷津,召开专题讲座,现场答疑。

提到“走穴”,有的校长会“不寒而栗”。其实,一个开明的领导,应该鼓励“走穴”。一方面,名师走出去,可以扩大名师的知名度,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引领更多的青年教师成长,一箭多雕,何乐而不为?另一方面,“走穴”也能促进名师更好地成长。名师外出“走穴”一次,要查阅很多资料,准备课例并制作课件。在这一过程中,名师会获得全方位的提升。试问,有几个“专家”是在“闭关自守”中磨炼出来的?当然,走穴,要尽量用公休日,不能耽误学生;耽误的课,要及时补回来。

更新“引”的理念

一提到“名师”,人们更多的是想到“专家”“学者”。“名师”的“引”,向来是与“学识渊”“钻研深”“理论高”相呼应。因此,名师之“引”似乎高不可攀,难以接近。笔者认为,此乃误区也。名师引领,应该回归教学的本真,体现“平民之引”“明向之引”“争鸣之引”。

“民”引。名师的“引”,应该体现“民”之特点,体现平民、草根,接地气,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有的名师工作室自成立之日起,就拟定几个“高大上”的研究课题,似乎课题的级别越高、内容越深,就越能体现工作室的水平,越能体现名师的水平。其结果是,几年过去了,工作室成员如坠云里雾里,不但自己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没有解决,还搭上了大量的研究时间。教师“饥渴”在哪里?在他当下要解决的问题里,在他的课堂里。比如,三年级的语文教师希望探讨“起步习作如何指导”;六年级语文教师在指导“关爱”类习作时,希望探讨“如何激活选材的思维”,因为大多数学生选材局限于“深夜妈妈背我上医院”“雨中送伞”等。这些都是名师工作室可以考虑的接地气的研究选题。

“明”引。这里的“明”,是指名师应该遵循教育规律,站在时代的前沿,顺应当今教学研究的走势,研究话题不落后、不过时。名师导引的方向要着眼于明天,着眼于未来。比如,名师可以引领教师探讨“聚焦核心素养,改革课堂教学” 的主题研究。具体在语文学科里,可以研究“阅读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及其培养”,通过具体的课例研究,阐释阅读教学中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培养的具体策略有哪些?

“鸣”引。这里的“鸣”,即争鸣,讨论。名师引领青年教师应该是在争鸣和讨论中完成。一方面,争鸣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听名师讲解,能记住学习内容的20%;和名师讨论,能记住70%。另一方面,争鸣,是学术本性决定的。名师所做学术之事,本来就具有争鸣性。教学方法,有时难以用“对”与“错”来衡量,唯实践说了算,学生说了算。即便是同一教法,也会出现“在一个班效果好,而在另一个班效果不好”的窘况。爱争鸣,应该是名师独有的个性特征。

此外,争鸣,可以引领青年教师树立严谨治学的态度。争鸣过程中,没有权威,没有地位高下之分,有的只有“真理”。当名师发现自己观点有误,与学生实际不符时,能虚心接受青年教师的意见,改进教法,树立“真理的权威”,非但不会降低名师权威,反而能提升名师威信。

(作者单位:十堰市东风52小学)

猜你喜欢
名师青年教师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