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颈部血管彩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

2018-05-09 02:51王凤玲
当代医学 2018年13期
关键词:管腔动脉血脑血管病

王凤玲

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属于临床治疗中普遍见到的一种多发病,而且根据相关文献记载,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发率大约在70%~80%的范围内,而其病变概率最高的位置是颈动脉分叉部[1-2]。由于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死亡率以及致残率均非常地高,不但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并且还会给予给社会、患者的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压力,因此给予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患者实施准确的早期诊断是极其重要的,及时有效的诊断可以让患者尽快住院接受介入治疗,从而尽量减缓患者的病变速度、有效改善预后[3-4]。本研究通过探究颈部血管彩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得出如下结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按照抽签法的原则随机选用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本院进行疾病诊断的5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患者列为研究对象,并且将这50例研究对象命名为观察组,同时再根据抽签法的原则抽取在本院实施健康检查的50名健康人且将其纳入对照组。给予本研究的100例研究对象实施颈部血管彩超诊断。观察组中,男30例,女20例;患者年龄31~76岁,平均年龄(51.28±5.27)岁;并发冠心病9例,糖尿病10例,高血脂11例,高血压20例。在对照组中,男28例,女22例;患者年龄18~40岁,平均年龄(30.84±2.67)岁;并发冠心病8例,糖尿病11例,高血脂13例,高血压18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方法 采取彩色超声诊断仪(GE vivid E9与mindr ay DC--8)给予100例研究对象进行诊断检查,患者采取的体位为平卧位,将患者的下颌部稍微往上抬高,使用探头仔细对研究对象的锁骨下动脉、颈内动脉、双侧颈总动脉、颈外动脉、椎动脉等位置进行检查,同时将患者的内一中膜厚度的大小、动脉管腔的直径大小、斑块面积大小等计算出来。

1.3 观察指标 将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血管异常发生率(单纯内一中膜增厚、内一中膜增厚伴粥样硬化、管腔轻度狭窄、管腔中、重度狭窄)以及病变位置(颈内动脉起始段、颈外动脉起始段、颈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最为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管异常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管腔轻度狭窄发生率(2.00%)较对照组管腔轻度狭窄发生率(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观察组患者的内-中膜增厚伴粥样硬化,管腔中、重度狭窄,单纯内-中膜增厚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的血管异常发生率明显低于观察组(10.00%<96.00%),两者患者的研究数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病变位置情况比较 可知观察组共有48例研究对象发生病变,其中根据病变位置可知颈总动脉有25例(50.00%)、颈内动脉起始段15例(30.00%)、颈外动脉起始段5例(10.00%)、颈动脉分叉处3例(6.00%);而对照组共有5例研究对象发生病变,其中根据病变位置可知颈总动脉有2例(4.00%)、颈内动脉起始段1例(2.00%)、颈外动脉起始段1例(2.00%)、颈动脉分叉处1例(2.00%),见表2。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管异常发生率(n)

表2 两组患者的病变位置情况比较

3 讨论

由于我国的医疗技术水平得到迅猛有效的发展,从而使得针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血管病变的临床诊断获取了令人满意的研究成果[5]。颈部血管彩超是一种新型的诊断仪器,由于其具有无创、操作简单、检测迅速等优势,加上这种检测方式无辐射产生、费用低,能够通过利用动态观测进行观察患者颈部血管中的血流状态,从而使得这种检测手段在已经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血管病变的临床诊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6]。本研究采用颈部血管彩超进行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取得了较高的诊断率。由上述得出的研究可知,观察组患者的管腔轻度狭窄发生率较对照组管腔轻度狭窄发生率,二者的差异值差距甚小,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但是观察组患者的内-中膜增厚伴粥样硬化,管腔中、重度狭窄,单纯内-中膜增厚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的血管异常发生率明显低于观察组(10.00%<96.00%),两者患者的研究数据的差异值不存在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共有48例研究对象发生病变,其中根据病变位置可知颈总动脉有25例、颈内动脉起始段15例、颈外动脉起始段5例、颈动脉分叉处3例;而对照组共有5例研究对象发生病变,其中根据病变位置可知颈总动脉有2例、颈内动脉起始段1例、颈外动脉起始段1例、颈动脉分叉处1例。

综上所述,颈部血管彩超运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准确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解洪艳.颈部血管彩超对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患者的诊断价值[J].当代医学,2016,22(34):81-82.

[2] 厉青,倪健强.颈部血管彩超联合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23):79-81.

[3] 张微.探讨颈部血管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意义[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6):196-197.

[4] 徐新丽.颈部血管彩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1):118-119.

[5] 龚艳萍,马步云,龚日祥,等.术前颈部血管彩超在预防甲状腺手术中喉不返神经损伤的作用[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5,22(10):1218-1221.

[6] 方波.联合颈部血管彩超及DSA评估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关联性的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4,9(9):4-6.

猜你喜欢
管腔动脉血脑血管病
3~4级支气管管腔分嵴HRCT定位的临床意义
勘误声明
吸引头类管腔器械清洗中管腔器械清洗架的应用分析
管腔器械清洗效果不同检测方式的比较
消毒供应中心管腔类手术器械清洗方法探讨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超声扫描心脑血管治疗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50例
异型动脉血管为蒂的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