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斑通脉颗粒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观察

2018-05-11 03:32,,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年7期
关键词:通脉颈动脉硬化

,,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临床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病理基础,若不及时治疗,容易诱发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1],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现代医学已经证实AS是一个可以被改善的可逆的动态过程,及早发现并给予积极治疗,阻断病变进程,是降低AS相关疾病致残率和致死率的最佳途径。本研究采用消斑通脉颗粒联合阿托伐他汀及阿司匹林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观察消斑通脉颗粒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2016年6月在上海市长宁区天山中医医院体检科接受体检被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的90例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60.98±7.95)岁;对照组男19例,女26例,年龄(63.24±10.57)岁。两组病人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颈动脉粥样硬化定义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1.0 mm,且<1.3 mm;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定义为IMT≥1.3 mm。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中的痰湿体质或痰湿兼瘀血体质诊断标准,痰湿体质: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腻或甜,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苔腻,脉滑。痰湿兼瘀血体质: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腻或甜,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苔腻,脉滑兼有肤色晦黯,瘀斑,口唇黯淡,舌黯或有瘀点,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脉涩。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标准;②年龄18岁~75岁;③知情同意,自愿参加试验者;④中医体质辨识符合痰湿体质或痰湿兼瘀血体质者。

1.4 排除标准 ①对他汀类药物及阿司匹林过敏者;②既往有肝、肾、血液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病人;③本研究前4周内曾参加过其他临床试验者。

1.5 病例脱落和中止试验标准 观察对象依从性差或中途自行退出,影响对有效性的评价者;因其他各种原因疗程未结束退出试验,失访或死亡的病例;试验过程中发生并发症、严重的不良反应事件,不宜继续试验者。

1.6 治疗方法 两组病人在入组后均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低脂少糖饮食,并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要同时规范治疗基础疾病。对照组予阿托伐他汀(辉瑞制药有限公司)20 mg,每晚1次口服,阿司匹林(拜耳公司)100 mg,每晚1次口服,以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消斑通脉颗粒,选用中药免煎颗粒(四川新绿色药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方药组成:黄芪15 g,水蛭3 g,山楂15 g,荷叶15 g,绞股蓝15 g),每日1剂,分早晚2次冲服,以3个月为1个疗程。

1.7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数量、斑块大小、血脂相关指标以及肝肾功能指标变化。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见表1) 两组治疗前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C、LDL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1);治疗后,治疗组TC、TG、HDL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LDL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表1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血脂比较(±s) mmol/L

2.2 两组治疗前后crouse积分和斑块数量比较 治疗前、治疗后两组病人crouse积分、斑块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crouse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斑块数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crouse积分、斑块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crouse积分和斑块数量比较

2.3 不良反应 两组各有1例出现轻度肝功能异常,经保肝治疗后好转,两组病人肝功能、肌酐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动脉广泛性的病变,颈动脉因容易受累、位置表浅而用于评估全身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动脉壁变厚逐渐失去弹性,内膜下脂质沉积,并出现平滑肌细胞和纤维基质成分的增殖,逐步发展形成。陈飞等[2]研究认为年龄、吸烟、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是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焦震[3]认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长期大量饮酒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李艳军等[4]研究证实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能有效改善脑血栓病人颈动脉斑块情况。在中医经典文献中并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病名,但结合其成因与病理特点,中医多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由“痰”“瘀”导致。解品启等[5]认为本病因肾虚致痰瘀互结,损伤血脉而成,故益肾活血化痰是治疗本病的关键。徐剑等[6]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病机中起关键作用的是脾虚,阳虚、气虚、心虚、上焦虚只是诱因,下焦肾虚也只是脾虚生痰的一个并发症。上海市基层名老中医孙怡春主任命之为“脉积”,认为治疗应围绕“外化痰瘀,内强脏腑”展开,以健脾益气、活血化痰治疗为主。消斑通脉方是由孙怡春主任多年经验方化裁而来,方中黄芪益气健脾为君药,水蛭行气祛瘀、山楂活血化瘀共为臣药,荷叶、绞股蓝清热化湿共为佐使药,诸药相合,共奏益气健脾,祛浊破瘀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可增强细胞的生理代谢、改善细胞活力[7],水蛭能有效降低全血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8],荷叶、山楂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作用[9-10],绞股蓝能调脂保肝、抗氧化,对心脑血管均有保护作用[11]。本研究应用消斑通脉免煎颗粒,剂型方便,适合病人长期服用,病人依从性较好。本研究结果显示,消斑通脉颗粒对于颈动脉硬化病人低密度脂蛋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而在减少或逆转斑块数量方面目前因观察周期等原因差异不明显。以“治未病”预防为主的思想为指导,干预、逆转无症状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人群,从而早期干预,早期预防,以减少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消斑通脉颗粒临床疗效确切,无明显肝肾功能损伤。

参考文献:

[1] 金远志,王邦宁.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探讨[J].安徽医学,2010,31(6):556.

[2] 陈飞,陈晓波,卢吴柱,等.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4):55-57.

[3] 焦震.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9(7):125-126.

[4] 李艳军,邵宏元.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6,3(4):30-31.

[5] 解品启,李洁.益肾活血化痰胶囊治疗老年高血压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4):444-446.

[6] 徐剑,李越华,李海涛,等.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J].四川中医,2013,31(5):149-150.

[7] 仝欣.黄芪主要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5):1246-1249.

[8] 王娥娥,孙凡龙,魏文亭,等.含水蛭的中成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Meta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23):2519-2523.

[9] 于蓓蓓,闫雪生,孙丹丹.山楂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中南药学,2015(7):745-748.

[10] 邢峰丽,封小强,刘伟花,等.荷叶的药理作用研究概述[J].环球中医药,2016,9(1):115-118.

[11] 伍国怡.药用植物绞股蓝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12):60-63.

猜你喜欢
通脉颈动脉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双源CT对心脏周围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立普妥联合降脂通脉汤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疗效评估
十未通脉汤的应用
LN17模具钢预硬化热处理正交试验
4类人别轻易按摩颈椎
补气养血通脉饮辅助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