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校企精准对接探究

2018-05-14 09:38涂华锦邱远田景富
职教通讯 2018年18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互联网+高职

涂华锦 邱远 田景富

摘 要:文章呈现了校企难以精准对接的现状,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影响校企精准对接的不利因素:对接效率低下、信息共享不足、管理手段粗放。最后提出“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校企精准对接的策略:健全“职教集团”治理机构、实施“特派员”运行机制、建设“一平台一网站三资源库”信息服务平台。

关键词:高职;校企合作;精准对接;互联网+

作者简介:涂华锦,男,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邱远,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田景富,男,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库与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18-0010-04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网络技术及其应用持续创新发展,各高职院校不断加大投入,积极推进数字化、智慧化校园建设。[1]通过各类业务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提高工作效率和决策能力,助推教育教学改革。在此背景下,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供需各方的有效覆盖与精准对接,提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校企难以精准对接的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实十九大精神,高职教育关键要推进“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企业需求是导向,院校要跟从,企业需求就是高职院校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然而,从目前的情况看,高职校企难以精准对接,产教难以深度融合情况普遍存在。例如,高新技术企业、龙头企业、标志性大企业招不到技术精湛的高端制造人才,高职院校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中小微企业缺乏研发体系和科研人员难以科技创新、转型升级,高职院校科研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為中小微企业科技服务有待深入,等等。这是高职教育的主要问题。而高职院校自成一体的封闭性思维以及传统的沟通对接方式,是职业教育和企业需求“两张皮”的症结所在。

二、“互联网+”背景下影响校企精准对接的不利因素

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校企对接方式显得有诸多不足,往往成为影响校企精准对接的不利因素。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接效率低下,需求响应不及时

在对接方式上,传统校企合作往往通过“第三方”牵线搭桥进行对接,“第三方”可能是熟人、政府或行业机构。因为要依赖于“第三方”,校企合作对接效率相对低下。尤其当“第三方”牵线搭桥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时,企业有合作需求时不知道该联系哪个部门或哪个负责人,高职院校所需的企业资源也难以得到丰富和拓展。在沟通渠道上,传统校企合作大多以电话、会议、书面文件等方式进行。这种传统方式存在过程信息反馈不及时、信息载体杂乱、信息整理繁杂等缺点。

(二)合作需求信息不对称,资源共享度不足

企业在人才招聘时,往往需要查阅学校的专业设置、毕业生简历等信息,需要将人才招聘需求推送给学校就业部门或相关专业的学生。在科研合作需求时,需要将需求信息推送给学校科研部门或科研老师。同样,学校也需要将应届毕业生信息、兼职教师招聘信息或科研资源信息推介给企业。但由于缺少信息资源库建设,无法实现企业、学校的信息共享,使各方的需求传达不到位、不及时,信息共享度低,重复工作时有发生,极大地提升了沟通成本。

(三)管理手段粗放,缺乏跟踪评价

校企合作涉及面广,项目量大,专职人员缺乏,传统管理手段难以基于项目或合作对象进行过程管控,缺乏跟踪评价。并且,项目合作过程中产生大量的资料和数据,传统管理手段难以有效整理和分析,难以形成有用的,可供决策参考的分析性数据和考评性数据。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校企精准对接的策略

(一)组建职教集团或理事会,健全治理机构

在顶层设计上,由高校或政府牵头组建职教集团或理事会,建立内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和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决策的组织结构和决策模式,内部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完善。[2]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常设学校、二级学院、专业(群)三级校企合作组织架构。校级层面和二级学院层面分别设立校企合作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专业层面配备专业主任及科技特派员。政府、行业、企业与学校在顶层设计、平台搭建方面进行对接,企业与二级学院在具体合作项目中进行对接,企业与专业(群)在操作实施层面进行对接,校企良性循环通道有效打通。[3]

粤北山区高职院校——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河职院”)按照“战略合作、校企一体、产学链接、共建共享”的原则,于2013年牵头组建了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理事会成员单位涵盖“政、行、企、校”共140家,其中政府部门、工业园区、科技部门12家。理事会形成了“上半年召开常务理事会,下半年召开理事大会”的定期交流和会商机制,构建了以《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理事会成员单位在“双师”双向交流、实践基地共建、校企双向服务、合作就业、校企合作激励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方面共建共享,校企合作规范、高效、持续进行,逐步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二)实施“特派员”运行机制,提供全过程精准对接服务

实施“特派员”运行机制,以此作为开展校企合作的主要纽带和形式,为合作方提供全过程精准对接服务。从而建立起职责明确、统筹有力、有机衔接、高效运转的运行机制,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校校合作、贯通培养,强化区域合作、城乡一体。[2]具体而言,就是选拔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的科技人员作为特派员,派驻到工业园区、专业村镇、行业协会等,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调研和联络工作。特派员根据政府、行业(工商联、行业协会)和区域(工业园区)企业的合作需求,负责协调校内资源,组建跨学院跨专业服务团队,提供校企合作全程跟踪、精准对接服务。

河职院实施“特派员”运行机制已有5年,常态化设立了特派员工作基金,建立了特派员“储备培养—遴选派驻—定向服务—考核评价—激励保障”一体化工作机制。以特派员为纽带,发挥学校在人才、技术、信息、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与地方产业园区和科技部门实施“战略合作”,“政行企校”协同建立“科技工作站”,从“科技体系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入库”“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重大项目课题联合攻关”“新产品、新工艺开发”“技术改造和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度服务河源市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驱动发展。[4]仅2017年,派出特派员38人,特派员助理或相关科研团队人员160人,主动为本地90多家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服务。服务区域覆盖河源市“五县二区”,承担横向科研项目80多项,横向科研经费近200万元。

(三)建立协同工作平台,提升校企精准对接信息服务能力

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校企合作信息管理系统,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提供一个协同工作平台。一方面,合作单位有合作需求时,可随时提交需求单,如企业招聘岗位、科技合作、订单班、捐赠、培训员工及文化等需求。学校接收、分发、转发、处理、归档各合作单位的需求单,跟踪、评价、查阅需求单的处理情况,完成企业需求的响应。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根据需要主动发起需求单,如兼职教师招聘、科技项目合作、应届毕业生推荐等需求,进行登记、发送到相应需要的单位。需求单的处理角色主要有校企办,相关行政部门,二级学院院企办、专业主任、辅导员、教师等。这有效打通了学校与企业的沟通障碍墙,实现“政行企校”协同工作。同时,也更好地积累和共享资源,促进供需双方的有效覆盖、交流与对接,提升了校企精准对接信息服务能力。

根据这个理念,河职院历时两年多,定制开发了“校企协同工作平台”。此平台应有如下三个特点:(1)畅通无阻的沟通工作平台。平台可供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园区管委会和协会发布需求信息,与学校多方沟通、协同工作,并将各单位的各类合作需求进行快速登记、办理、落实、跟踪、查阅、反馈和评价,并最终归档。(2)舒适便捷的移动终端体验。通过与学校移动APP、“I河职院”企业公众号的应用集成,为用户提供及时的通知服务,简单的信息查询服务,快捷的单据处理服务,校企合作的相关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处理相关业务,体验随时移动办公的乐趣。(3)高效率、可视化的流程体验。引进业界成熟的、低成本、可插拔的流程引擎平台,实现业务流程处理的高效率、可视化,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截至2018年8月,河职院“校企合作协同工作平台”已上线运行半年,注册合作单位达227家,登记、处理合作需求单44条,便捷、有效的“互联网+”对接方式得到了企事业单位的认可。值得一提的是,短短半年,通过网络渠道新增注册合作单位就达47家,有效丰富了学校的校企合作资源。校企协同工作平台如图1所示,企业需求单处理流程如图2所示。

(四)建立“三资源库一网站”,完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建立“三资源库一网站”,即企业资源库、学校资源库、合作成果库,校企合作信息网站。通过“三资源库一网站”建设与运行,有效整合协调行业优势教育资源,发挥积极的组织协调作用,推进校企合作成员之间各类资源共建共享。企业资源库主要用于收集整理企业基本信息,技术与设备资源,兼职教师资源;登记企业招聘计划、员工培训计划、订单班计划等。通过信息共享,将企业的资源与学校产学研活动进行有效结合。学校资源库提供学校專利成果、科研平台与团队、应届毕业生信息等信息资源服务。合作成果库将各类合作项目的过程材料、验收材料进行归档,形成档案库,为学校和企业后续的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提供知识库服务。信息网站用于发布校企合作热点新闻、政策法规、科研技术服务信息、员工培训、订单班等信息,为学生提供企业招聘岗位信息查询和简历投递服务,也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人才简历信息查询服务。

四、结论

在“互联网+”背景下,对接效率低下,需求响应不及时;合作需求信息不对称,资源共享度不足;管理手段粗放,缺乏跟踪评价等都会成为影响校企精准对接的不利因素。粤北山区高职院校——河源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组建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健全治理机构;实施“特派员”运行机制,提供全过程精准对接服务;建立协同工作平台,提升校企精准对接信息服务能力;建立“三资源库一网站”,完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等举措,在“互联网+”背景下校企精准对接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黄利琴.用“互联网+”改造提升科技服务业[N]. 宁波日报,2015-07-14(A9).

[2] 冯海波.我省组建一批示范职业教育集团[N]. 广东科技报,2018-07-06(7).

[3] 涂华锦,邱远.地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6(11):28-32.

[4] 邱远,何新安.基于协同理念的高职院校“政园企校”科技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实践——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0):200-203.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互联网+高职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