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学习圈

2018-05-14 17:11鞠文龙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8年7期
关键词:小组长组员成员

鞠文龙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新课程目标要求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看,更应当要求教师全员参与学生德育教育,鼓励学生自主管理。“1+1”学习圈,让班主任实现角色的自我转变,让学生的自主管理真正发生。

一、什么是“1+1”学习圈

“1+1”学习圈,指处于互动这一环境中的人或集体,其中一方一旦达到目标,同時也会助长他方达到目标,或者一方的优势学习风格去影响他人,从而达到互补平衡。意味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是通过学生之间主动的对话、交流而形成的。圈子学习是达成小组圈内成员间的意义共享。

二、“1+1”学习圈对于班级自主管理的意义

(一)学习圈与小组学习、团队学习模式、学习共同体的异同点:

1.概念不同

学习圈指处于互动这一环境中的人或集体,其中一方一旦达到目标,同时也会助长他方达到目标。意味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是通过学生之间主动的对话、交流而形成的。圈子学习是达成圈内成员间的意义共享。侧重于学习风格的互补,成员间是独立的个体。

其他合作学习方式是一种教育技术,通过小组学习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并实现个体及合作伙伴学习效果的最优化。侧重于帮一把、拉一把,成员间存在一定的主次关系。

2.外延不同

学习圈并不限于课堂的合作和探究,可以是课前的导学,还可以是课后的拓展,甚至由校内走向校外,课外学习圈为课内学习圈提供必要的保障和环境支撑,参与的对象多样。

其他合作学习方式课堂是它的主要表现阵地,参与者局限于老师和学生。

3.目标不同

由于每个人的内在性格、气质的“差异性”,以及生活、工作阅历、教育知识、背景的“差异性”,从而导致每个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的“不一致”。在这一切的碰撞中,圈子成员齐心协力、互相教学,完成共同目标。

合作组的目标是建构新知识、解决问题。

4.任务解决的过程不同

圈子学习是通过合作与协作实现的,且表现为圈内协作,圈外合作的一种形态,而其他合作学习方式组内、组外均是合作形态。

5.模式不同

学习圈模式: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设计和角色扮演。其他合作学习方式:小组创建、教师精讲、小组活动、评价总结。

(二)“1+1”学习圈与其他学习圈不同

参与对象不同:“1+1”学习圈中学生、老师、家长、社区人员的立体参与;效应呈现不同:“1+1”学习圈是学生在自主管理下,完成一个个小目标,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内涵不同:“1+1”学习圈至少包含班级管理圈、课堂学习圈、学科实践圈,班级管理圈为课堂学习圈、学科实践圈提供了一种可能,反之,后两者促进了前者的健康发展。

三、“1+1”学习圈的构建

根据活动形式分为集中式和开放式两种形式。

(一)集中式

形式:班主任根据学生情况,按照优劣搭配的原则成圈,选出组长一名,负责本圈全面工作,成圈后,建立圈档案,在班级中公示,提出圈目标。各成员写出决心书,具体到上课、课间、活动,甚至班外、校外,决心书存入圈档案,以备随时对照。

划分:

1.划分原则:本着“圈间同质,圈内异质,同质结对,异质帮扶”的基本原则对全班学生进行划分。

2.划分依据:既类似于分平行班一样,按照认知水平、智力水平、学生性别、性格特点、习惯爱好、家庭背景等将全班同学划分为若干圈。

3.划分具体操作办法:六步分组法

“荐”——可以采取自荐或他荐的形式,推荐出组长候选人。

“演”——候选人以“假如我是班干部、组长”作为主题,发表演讲。

“定”——根据学生的发言,班主任和班委会成员共议,最终确定出组长,确定组长的标准为学习必须在中游以上,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学习管理、行为、卫生、生活等常规管理。

“分”——召集组长,对组员进行分配。根据划分的依据(参照学生成绩基础,并结合其他因素),将其余同学排序,按“S”型安排组员,然后均分到各个小组,这一点类似于学校里分平行班的做法。

“调”——学生分配后往往要作适当微调。如男女生的比例、科目的平衡、学科的搭配、性格的差异、学生能力的差异。一段时间之后,老师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如组长是否与组员团结、组长的管理能力等,有时是组长与组长之间的互换。

“排”——各圈把成员召集起来进行小组内排位,圈内每个同学的具体位置由组长来决定。但常常是中间是弱势学生,左右两边是中等生和优等生,同等层次的学生对坐,这样便于学生之间的对学和结对帮扶。

特点:

圈内成员相互督促,互相帮助,亲如兄弟姐妹,发挥团队优势,做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二)开放式

形式:各圈根据德育内容、综合实践、教学活动等,形成临时圈,如本阶段要准备“读书节”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重新选择组圈,推选出临时小组长,但这只是临时的,其档案仍为原圈。

1.由临时小组长负责本临时圈的学习、活动事务,将组员表现及时与其原组长通气,并记入原组档案。

2.新组小组平时保持原学习圈位置,但活动时,可自行调整。

特点:

在开展活动时方式应用较多,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决定,能较好地体现个人作用,让每个人找到归属感。

四、“1+1”学习圈的运作

(一)圈文化建设

1.由组长组织成员讨论制定有特色的圈名、圈训、圈规、口号、圈徽、圈歌等,并制作成圈文化标识牌,激励每一个组员。

在制定圈名时应突出文化主题,依据学校文化主题或办学特色以及班级文化主题和班级特色,引领学生起一个积极向上、富有创意、新颖别致的名字,打造团队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2.根据班级公约制定圈规,从自学、讨论、展示、作业的完成与收交、自主学习的纪律及学习的目标达成等方面制定出基本的规范要求,确保每个同学都能明确每个学习环节的具体做法。

3.由组长负责组织每周一次形式多样的圈活动,如:开组会、座谈、游戏等,和谐组员之间的关系,增强圈凝聚力,形成团结向上、勤于钻研、积极进取的圈风。

4.班组课程的建设。目前有校本课程之说,尚无“班本课程”和“组本课程”的开发,同校本课程的开发一样,随着班级文化和圈文化的建设,同样可以将班级文化特色和圈文化特色开发为课程,比如高效课堂下的班级管理、小组学习、合作交流、研究性学习(课程)、社会实践等等,学校可以借助班组学习建设,在这方面做有益的尝试。这将成为学校高效课堂文化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圈综合性培训

1.组长培训

小组长的培训非常重要,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明确小组长的职责和作用。提高小组长在小组中的管理、指导、组织、协调、检查、评价等方面的能力。

(2)定期召开学习组长会议,洞悉他们在思想、学习和管理中遇到的困难并及时予以解决。

(3)让小组长享有一定的权利。教师应力所能及地为小组长创设更好的学习环境,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资源。

(4)对小组长的工作要适时地给予肯定、表扬或激励。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小组长领导一个小组应得到应有的尊重,更好地体现其自我价值实现。这是激发他们对小组更加尽心尽力工作的力量源泉。

2.组员培训

(1)在全体学生中树立“帮助别人就是提高自己”的合作学习观念,研究表明这是有科学道理的。

(2)关注学困生的表现。在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给予针对性的培训指导,树立“展示者无错”的观念,促进学困生参与课堂的学习、交流、展示等。优点放大,缺点缩小,对待学困生的展示,多关注过程,少关注问题结果的对与错。为组员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目的是让他们敢于发言,积极参与课堂。

(3)采取捆绑式评价。由过去关注学生个体的评价转为关注小组整体性评价。在学习和常规管理的每个环节,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个人的成绩通常放在组内评价。旨在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督促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互助,提高小组整体水平。

(4)在班级和学校范围内,大力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和团队精神教育,优秀学习小组的评选可以扩展到全学校的范围,为班级工作营造更大的舆论空间。

(三)量化

实施班主任、科任老师、班干部、同学间的无缝量化。

1.制定班级公约

2.制定量化细则

涉及学习、纪律、值日、好人好事、重大违纪、学校组织的活动、合作小组配合等方面。

3.量化操作

(1)班级管理由班干部管理和小组轮流管理两条线,值日小组负责记载好“班级纪律记载本”,班级纪律情况可以是值日小组观察,也可是班干部发现,还可以是其他学生提供,这样形成相互监督、共同管理的有效机制。放学前,班主任根据“班级纪律记载本”对班级一天的情况进行小结、教育,并对违纪行为实行扣分。

(2)科任老师根据量化细则可以实行课堂量化课课清、作业情况实行等第量化制。

(3)设计“学习圈”情况记载表,及时记载公布学生一天的加扣分情况。

(4)实行分层量化,以激励后进生,实现“人人参与、个个挣分”的目标。如组内c和d加分可以双倍,而扣分不变。

(5)班主任设置机动加分项目,以控制和调节各组的差距,达到保护学生活动积极性的目的,如第一组连续两次被评为了“最差小组”,本周上半周扣分又较多,如果不调节一下,本周又是“最差小组”,不仅学生泄气,家长也会有意见。这时,班主任就应该较为隐蔽地多给他们一些加分的机会。

(6)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实行量化时要横向、纵向保持一致,以免出现扣分容易加分难的窘状。

五、“1+1”学习圈的评价

保证圈管理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是确定一种促进学生在圈中不仅个人努力、上进而且乐于与同学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这就必须改变过去单纯鼓励个人的做法和相应的评价方式,实施鼓励圈成员之间互相合作,将整个评价的重心由激励个人转变为激励圈合作达标,确立全新的合作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如圈成员的合作方式、圈分工的合理性、圈成员的参与性、圈成员的差异性、圈受教育的覆盖面等都是集体的过程评价的重要视角,个人在受教育中的态度、完成情况、活动中的表现、如何与同伴合作、个人受教育程度等都是圈成员个人评价的重要因素。

(一)馅饼效应

学生进步了,取得成绩了,给他加分,这就是给他一个馅饼,当然馅餅的种类很多,还可以设计表扬卡。表现较为突出的,还可以发他表扬卡。表扬卡和学校的“好习惯银行”活动结合使用,就是一种校园货币。获得最佳圈的还有小零食奖励,获得最佳圈次数最多的,圈成员自动获得期末的评优评先资格。一天表现和家作布置挂钩,一天中无扣分的圈学员可以免家作。馅饼的大小,样式要经常更换,防止学生“免疫”化。

(二)日、周、学期的三维评价

每日的加减分记载,每周的加减分统计,并评比出最佳圈和最差圈,学期末根据每周的结果再评比出最佳圈长和优胜圈。

(三)学生、老师、家长、社区等立体评价

学生获得的馅饼由谁决定?根据活动类型,由学生、老师、家长、社区等决定。一周结束,班主任及时把纪律记载本和“学习圈”情况记载表拍成照片,推送到班级群,让家长了解,并协同教育。

“1+1”学习圈,按照自主、探究、合作互补、提高的路径,还给学生一些学习、管理的主动权,让教育遵循客观规律,让教师教得轻松快乐,让学生学得轻松快乐,让学生的自主管理真正发生。

猜你喜欢
小组长组员成员
分餐小组长
两只挂钟
当组长真不容易
最强新成员
回忆流金岁月
小小组长不好当
小组长的烦恼
小组长的烦恼
我家的新成员
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