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情趣课堂的实施策略

2018-05-14 10:31刘家朝
阅读(教学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造句情趣古诗

刘家朝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重情趣”是于永正老师“五重”教学法之首,可见他对其之重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好课的开端总是从“兴趣”开始,课堂上学生是否愿学、乐学,以及学生积极参与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是否有情趣。

漫步在《于永正经典课例评析》一书中,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趣味十足”。 徜徉书中,感觉于老师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印象最深的是于老师的课轻松、自在,细品之后忽然发现那是因为于老师有一颗童心,从儿童的角度研究“儿童的语文”。于老师说,儿童的语文应该是生活化的、活动化的、游戏化的,适应儿童的生活方式——游戏化。基于对儿童的了解,基于儿童的特点,于老师用“儿童的语文”诠释“情趣”的课堂,每一个课例皆有情有趣,在游戏和趣味中,让学生有所收获。

作为低年级语文教师,我们要打造一个充满“情趣”的课堂,集趣味性与知识性,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也是我们今后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努力探索、创新的方向。那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策略呢?笔者认为,应以于永正的教学法为鉴,学习理论及方法,理解其内涵,探索让学生感觉“有意思”的课堂,从幽默的语言、有情的朗读、游戏化的训练等方面进行教学研究,把课上得有情趣、有意思,构建学生喜欢的课堂,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二、实施策略

(一)遣词造句的策略

在遣词造句上,于老师经常“小题”“大做”,正如其所说:“在教学上,无大题小题之分,认真对待,扎实训练,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每一个环节,是切实必要的。”

(1)情境的策略

于老师在指导学生用“流利”一词造句时,先把纸放在黑板上,用一支不下水的钢笔故做写字,笔不下水,于老师甩了甩,还是不下水。于老师结合此情境,让学生用“流利”一词说一说。学生看得明白,纷纷踊跃举手回答:“于老师在纸上写字,钢笔不大下水,写字很不流利。”接着于老师又换了一支钢笔,这次很流畅地写出了“高山流水”四个字,学生不假思索地马上说出:“于老师换的这支笔,写字很流利。”

回想自己在让学生造句时,先把需要造句训练的词语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确造句的方向,接着让学生思考几分钟,就让学生举手回答,结果举手者寥寥无几。造句真的很难吗?在成人看来也许很容易,但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并非易事,因为他们的知识积累少,生活经验不足,需要教师创设有趣的情境,激發学生积极表达的欲望。

(2)人物的策略

小学生虽小,但经常看动画片和其他电视节目,对一些人物还是有了解的,特别是他们熟知、喜爱的人物,谈起这些人物时,他们兴趣盎然,总有说不完的话。例如,于老师在引导学生用“安安静静”造句时,借用《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这些家喻户晓的人物训练学生造句,学生就像注入了兴奋剂似的,小脸通红,小手直举,气氛活跃,情绪高涨,纷纷欲一吐为快。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母亲的恩情》课后第四题,要求学生用“忙着”写一句话。在口头训练时,学生说“奶奶忙着为我做饭”“妈妈忙着给我洗衣服”“爸爸忙着干活”“姐姐忙着写作业”等等。我发现学生练习造句范围小,仅仅局限于自己身边的亲人,缺少新意。当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时,我们何不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联系喜欢的人物,训练学生造句,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爱上造句,喜欢写话,为培养习作打下基础。

(3)源于生活的策略

在造句训练中,我发现不少学生爱人云亦云,刻板、生硬、干瘪是学生造句的通病。于老师在训练学生用“痛快”一词造句时,则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这个词的运用。有个学生“听”来了两句,在交流时引起了哄堂大笑:“你痛快一点好不好?干吗老是打酒官司?喝!”“有屁就放,我最讨厌说话不痛快的人。”还有很多学生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句子。这些句子都源于身边的生活,学生对于这样的句子自然感到生动形象、丰富真实、情趣盎然。

造句训练在诸多语文训练中可谓是“小题”了,但只要我们用心,同样可以“出彩”,可以为语文课堂增添更多的“情趣”。

(二)古诗教学的策略

通过研读于永正《草》的教学案例,我发现古诗教学也能富有情趣。于老师从“原”字着手,以组词的兴衰理解第一句,轻松、自然,润物无声。第二句从“岁”字切入,让学生用“岁”字说一句话,通过练习说话,即知一岁就是一年,继而理解一年有四季,四季小草生长有变化。接着于老师又从关键字“枯”和“荣”入手,这次于老师用简笔画,分别画了“发芽的小草”“茂盛的小草”“枯黄的小草”,生动形象,学生兴趣盎然,学习氛围轻松愉快。第三、四句,于老师仍然借助简笔画让学生表达所思所想,并让学生在黑板上把第四句画下来,讲给学生听,特别是“画春风”这一环节尤为妙,学生有争论,有共鸣,理解很到位。在背诵环节,于老师分别扮演了“妈妈”“哥哥”“奶奶”等角色,入情入境,师生对话生动有趣。

回想我自己也曾教学古诗,一直认为古诗内容简单、明了,能熟读、熟背就行了,对于古诗所表达的意思,也是照搬参考资料,让学生去读去背,没有深入学习。通过研读于老师《草》的教学案例,我发现自己没有明确“到哪里去”(即教学目标),不知道“如何到达那里”(用什么教学策略、方法),更不知“是否已到达那里”(监测反馈)。

鉴于以上发现,并结合案例《草》的教学分析,我认为古诗教学也应有情有趣,可以从以下几点尝试:

(1)借助已有的知识理解古诗。

于老师在教学中从“原”“岁”“枯”“荣”等重点字词切入,让学生从简单组词入手,逐步过渡到理解古诗的意思。

(2)借助诗中提供的内容

古诗的主题是写“草”,于老师抓住诗中的内容作画,且画了不同时节的草,这样的课堂教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人沉醉其中而不知。

(3)借助角色对话

角色对话是于老师最擅长的,并在多次课例中反复尝试。本课例中于老师就借助了“妈妈”“哥哥”“奶奶”等角色,与学生对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此外还有《小稻秧脱险记》《狐假虎威》等课文中的角色对话,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于老师的书要“涵泳”(朱熹曾经指出“涵泳”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要勤于思考,潜于实践,要热爱教育,尊重儿童,才能将教育的智慧传承下去,发扬开来。

(三)阅读课教学的策略

比如在《云房子》一课教学中,我从四个方面有意地创造一些充满情趣的情境,收到较好的效果。

(1)创设富有儿童情趣的情景

在教学时,我这样导入新课:“小朋友,你们看,天空飘来一朵云,上面写着三个字‘云房子。”(出示卡片:云房子)我发现当我说这些话时,学生都聽得很认真,也很好奇,对“白云”形状的白色纸片,学生产生了好奇,更好奇的是上面是哪三个字。这样的新课导入,在上课开始就富有情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再比如,在出示课文中词语时,我创设与文中相同的情景:“瞧,天空又飘来几朵云,课文中的词语宝宝离开了课文,它们都飞到了云房子里,这些词语你还认识吗?(出示卡片)”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词语学习热情高涨。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重点段,其中文中有多处描写云房子的形状,比如“有很高的大楼房,有很宽的大礼堂……”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问学生“很高”到底有多高,“很宽”到底有多宽,我把手向上伸得很高,把双臂张得最大,学生看到这样“肢体”的描述,都笑了,也都想表演一下。

(2)制作生动形象的教具

制作贴近教学内容的形象教具,对教学内容能起到更好的辅助作用。教学《云房子》这一课时,我事先准备了硬纸卡片,并剪成云的形状,在上面写上生字词。另外,我还用纸剪了数只“小鸟”,并涂上颜色。上课时,我把这些卡片用磁铁扣贴在磁性黑板上,直观、形象,学生很容易了解课文内容,也很喜欢。

(3)激励学习的积极性

为了激励学生能更好地学习,我把生字卡片奖励给了学生。在这一教学环节学生表现出的热情很高,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在教学中教师不需要费尽心思地为奖励学生而发愁,其实把用过的教具(自己制作的)奖励给学生,对学生来说也是很开心的。

(4)用思维导图模式设计板书

为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让板书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我在教《云房子》一课时,采用了思维导图,让学生一目了然。我在黑板中间贴上了小鸟,在小鸟的周围分别画了“冬瓜”“礼堂”“楼房”“花儿”等,以箭头指向代表小鸟飞的方向。

此外,让学生自己板书内容,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当然,对于“趣”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幽默搞笑的语言是“趣”,滑稽可笑的表演是“趣”,但为之动容、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朗读也是一种“趣”,这是更是高层次、更高境界的“趣”。 于永正老师总能用“趣”唤起学生的兴趣和情绪,用“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学习也因此在轻松快乐中真实发生,自然成功。在实践中,“情趣”语文即“儿童的语文”,“情趣”语文即“简单的语文”。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丰县赵庄镇刘集小学)

猜你喜欢
造句情趣古诗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从造句入手学写话
劳劳亭
爱情趣数字
造句
情趣
给生活点小情趣
造句
四格情趣
我们是这样造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