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科学“做思共生”

2018-05-14 10:31蒋玉琴
阅读(教学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橡皮泥科学课建模

蒋玉琴

新课标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途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课堂上组织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但实际上,小学科学课上,往往存在“动手有余而思维不足”的状况。如何促使学生动手与动脑有机结合,把科学课的探究学习引向纵深?如何通过有一定难度的探究性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 创设情境,植入问题

科学课中,小学生提出的问题常常五花八门,但这些问题往往目标不明。只要与主题沾边的,不管问题有无价值,也不管是否类似,只要想到都会一股脑地提出来。

在《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准备了几种常见的物品:鸡蛋、橡皮泥、硬币、小碗、装满水的小瓶子、泡沫板、大水缸。然后创设如下情境:如果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你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作出如下猜想:硬币沉下去;小碗浮在水面上……等学生发表完看法后,笔者依次放入所有物体。随后笔者追问:“针对你看到的现象,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橡皮泥为什么会沉下去?泡沫板为什么可以浮起来呢?笔者问:是不是有价值的问题都要在课堂上探究呢?学生领悟了“问题需要有价值”“客观条件不允许探究所有问题”等。此时,笔者拿出一杯盐水,把鸡蛋放入盐水中,鸡蛋竟然浮起来了,学生很惊讶。此时,学生自然而然地追问道:鸡蛋怎么浮起来了呢?为什么呢?笔者及时加以点拨:“今天我们就来尝试让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根据此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笔者抛出本课讨论的问题:“怎么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学生们热烈地讨论着,纷纷表达自己的设想:绑在漂浮的物体上;把物体做得扁扁的……

学生在笔者创设的情境中,直接了解到本课的探究重点:“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学生的方案各种各样,甚至有学生根据语文课学到的“死海”的知识,推测到鸡蛋会浮起来的原理。此时,教师再次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怎样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二、 大胆尝试,交流设计

当下的科学课,有些老师主张“动手之前先动脑”“方案由学生设计,教师可以放手”,这种观点可以说是片面的。一方面,学生应该在有效的思维参与中设计自己的方案;另一方面,学生的思维如何有效参与,什么方案更合理,如何调整思路,这些都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怎么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活动前,先给同学们小组讨论的时间,并且要求他们把自己的想法通过画图设计出作品。學生在交流过程中生成了如下方案:拍扁变薄;搓成小棒;捏一个小船(但是很厚);做成空心球体……接着笔者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方案变成作品,制作出来,然后放在水里尝试、验证。在笔者的鼓励下,学生纷纷动手,大胆尝试,并且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相互评价各自的作品。学生通过交流、设计、再交流这一过程,不断产生思维的火花,逐步完善自己的设计。

笔者认为,学生的设计不能不切实际,而是要紧紧围绕问题,有思维的参与才是有效的设计。学生在设计、交流与改进中学习,并通过实践的验证来改进自己的设计,实现动手与动脑的结合。

三、 放手建模,实践改进

在学生提出问题,并确定研究问题,自主设计研究方案后,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建模。学生通过“任务——设计——交流——评价——改进设计”后,就可以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验证设计。在本课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建模验证,出现了多次失败的状况。此时,笔者继续鼓励学生,再次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去改进设计,并再次建模验证。这样既让学生积极思考,实现了“重在探究的过程”这一探究性学习的本质目标,也实现了“做思共生”的理想,让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失败并不可怕,但在失败之后要去反思,要去改进,笔者正是把这样的理念带给了学生。科学知识只是一个结论,而真正有意义的科学探究过程比知识更为可贵。

四、 自我挑战,提升思维

学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提问——设计——交流——建模——验证——再设计——再建模”这一反复的过程。在本堂课上,笔者不仅仅停留于使橡皮泥浮在水面,还增加了一个新挑战:用同样大的一块橡皮泥浮在水面并承受最重的重物。学生在已经掌握使橡皮泥浮在水面的方法后,对于这一挑战信心十足,大多数学生能再次设计图纸——建模——测试。后来,虽然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学生们没有完成挑战,但此时的科学课堂已不仅是教授科学知识,也让学生经历了一名工程师的常规工作流程,在课后他们也能用同样的过程来做出更多有质量的产品。

科学课程的教学需要大胆假设,更需要严谨求证。学生的思维往往天马行空。因此,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既要有适当的自由和热闹,也不能沉迷表象,不能落脚于教师预设的成功,而要“让学生以探究为核心”,结合STEM教学理念,把科学、技术、工程有机整合,将过程喜悦与成果喜悦结合起来,将自由的假设与艰苦的验证结合起来,不断积累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手脑并用,做思共生”,是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思考,不断实践,并带入日常生活,是做思共生的精神品格所在。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太华小学)

猜你喜欢
橡皮泥科学课建模
物理建模在教与学实践中的应用
在经历中发现在探究中建模
难忘的科学课
思维建模在连续型随机变量中的应用
求距求值方程建模
为一二年级小学生准备科学课
借像皮泥
这样的科学课,我喜欢!
海底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