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话”与“创新”

2018-05-14 09:44喻旭初
华人时刊·校长 2018年12期
关键词:独立思考教育学生

喻旭初

听话,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几乎每一个中国家长都经常告诫孩子要“听话”:在家要听父母的话,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在单位要听领导的话。如此等等。

在成人世界里也一样。千百年来,“學而优则仕”的观念根深蒂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常深入人心。读书是为了做官,做官是为了“报效朝廷”,而报效朝廷是为了效忠君王。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无论文臣还是武将都克守“忠君报国”的宗旨。“忠君”就是“爱国”,一切唯皇帝之命是从,听话的大臣能得到重用。仿效此种做法,听话的孩子能得到表扬,听话的学生能得到奖励,听话的下级能得到提拔,以至于这种依附权势,一切唯上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形成了超稳定的社会秩序结构。这种绝对服从专制制度的“听话”,维护了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生产力的缓慢增长,却扼杀了生命的活力和科学的进步。

近些年来,国家持续提倡创新,但往往口号很响、行动迟缓。为什么?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的“听话”习惯和行为方式阻碍了人们创新能力的勃发。什么都怕:怕创新触犯陈规,怕创新带来风险,怕创新丢掉官位。怎么办?还是“听话”保险,上面怎么说,我就怎么做,于是一切回到原点。

创新就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就要冲破陈规陋习,就不能人为地设置框框和禁区,就要让心灵放飞,就要一按规律办事。这涉及到如何看待“听话”与“创新”的关系。

“听话”与“创新”是矛盾的。当然“听话”也并非绝对不好,如果说话的人所说的话是尊重事实、符合规律的,那就要听;但如果说话的人强迫人非听他的话不可,那就有问题了,因为任何一个人的话都不可能是绝对正确的。

在古代,“君”就是“国”,一味听命于“君”,埋没了许多人才。现代文明国家则提倡“我爱我的国家,但警惕我的政府”。政府是由人组成的,人难免犯错,因此政府也会犯错,犯错就可以批评。所以,要真正创新,就得首先改革体制。从政治角度说,就应废除一言堂,提倡群言堂,集思广益,形成共识,而决不能压制不同意见。从科学角度说,就要提倡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多角度看待问题。在科技领域,绝不能搞少数服从多数,一切尊重客观事实。

过于强调“听话”,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有人开了两份名单,每份上10个人。第一份名单上的10人,全是清朝科举状元,可我们对他们谁也不了解,似乎从来没听说过。第二份名单中的10人是曹雪芹、顾炎武、黄宗羲、吴敬梓、胡雪岩、李渔、蒲松龄、洪秀全、金圣叹。第一份名单中的人全是“听话”的读书人,但默默无闻,毫无建树。第二份名单中的人都是落第秀才,都不太“听话”,但大都有创新精神,或成了思想家、文学家,或成了巨贾、学者,都成就了一番事业。

放眼看全球,许多科技成果往往都是“不听话”的人创造的,在此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在追赶国际科技先进水平的今天,我们需要有更多“不听话”的人去冷静面对不断变化的新世界,否则将永远落后。由此想到教育,因为教育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

教育当然要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但现状令人遗憾。我们虽然教给学生许多知识,也教了他们不少技能,很辛苦,很卖力,但对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却着力较少。绝大多数学生都很听话,但普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不敢大胆质疑,不会理性批判,当然就谈不上有任何创新了。拿学生作文来说,除极少数胆大的学生外,都求稳、求保险,所写文章千篇一律,毫无新意。要创新,就不能太听话;要创新,就要敢冒险;要创新,就要有担当。当然,不管什么样的创新,都要尊重科学,遵循规律,顺其自然,顺势而为。

回到文章开头,有些话是必须听的,比如要诚实、要勤奋、要节俭、有礼貌、讲卫生、懂感恩,等等。这是做人的常识,须终身不忘。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个性的成熟,要慢慢学会独立思考。要知道,世界是复杂的,是不断变化的,我们的头脑必须与之相适应。一味听话,单向思维,不仅适应不了充满变数的世界,更无法改造世界。要使国家真正强大,要让社会不断进步,就必须破除旧框架,构造新理念,在创新的实践中铸造辉煌。

我们离实现上述目标还很远很远。希望能有一部分年轻人,从改变原有的思维习惯做起,放开手脚,不断进行创新尝试,为中国教育的未来闯出一条新路。

猜你喜欢
独立思考教育学生
漫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独立思考 完全是件好事吗?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谈独立思考
学生写话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