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的全部后果

2018-05-14 15:16
山东画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济世江陵夜行

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倾慕是深入骨髓的,原野对他有着无可比拟的魅力:“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他可能觉得自己本来就是属于土地上的生命,或许就该生活在这里,应该早些归来。

他在许多诗中歌颂那些“隐士”,觉得这些远遁山野的人才是高明的。这与晋代出现的释道合流、谈玄派、养生派、逍遥派的诸多影响有关,起码这种规避的风气促进了他的心志与理想。无论怎么说,那些人的选择实在是靠近和融入了大自然,就这一点讲他和他们是接近的。他越来越怀疑功名利禄的意义,越来越觉得一个人要长生,要保全,融身心于大自然是最好不过的。这一点与魏晋时期许多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是相同的,他们的行为对陶渊明也是一个支持和鼓励。但尽管如此,与中国士人漫长的入世传统对比,后者的力量则显得更为强韧。这在历代知识分子那里都是相似的,入世的抱负,更好像是人生的一条“硬道理”。

无论如何,魏晋时期避世思想之盛,缘于一个混乱无序的特殊时段,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和苦难的时期之一。所以许多人的逃避和归隐是不得已而为之。但走开了是一回事,让这种疏离的状态持续下去又是一回事,这可能需要寻找更多的精神支撑、更多的人生理由才行。一个人长期在“边缘”忍受冷落,这通常是非常困难的。陶渊明在这方面应该算是一个例外,他不但忍受下来,似乎还有些欣悦,这是颇让人惊讶的。

陶渊明当年渴望摆脱官场中的束缚,可从诗中经常使用的“役”字说起。“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庚子岁五月中從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归去来兮辞》)“役”是不得不接受下来的公家差遣,他一边做一边想着挣脱,心里很是不安。诗人更乐于享受大自然的空旷寥远,胸怀天高任鸟飞的豪情和境界。这样一个人,“役”一旦加到身上是极不耐烦的。

可是不难设想,所有“入世”的成功者首先要能够忍受这个“役”字,而后才谈得上显达,也才能“济世”。即便是一个正直的官吏,如果不能受此一“役”,那就必定要夭折于启步,连半途都走不到。混世者不需讨论,只说那些忠正凌然的政治人物,他们的济世之功也要在巨大的忍受之苦后面。几乎所有的官场生涯都要受“役”,都要在一种体制的强力约束之下。

这里的“役”就是为官场事务驱使,是不得选择的,当然是不自由也不独立。一个人从肉体到精神都被捆绑起来,丧失了生命的快乐和创造,有人会视为一种折磨,很难忍受。而陶渊明自从有了“飞翔”之心、有了“脱役”之念,万般痛苦也就接踵而至。无论如何,为自由而奋斗都要付出代价。离开了,并且让自己不再向往那片“丛林”,永远呆在“边缘”或更为遥远的地方,还必须做出更充分的准备,而且要承担起这种选择的全部后果,不能反悔。

(编辑/王立群)

猜你喜欢
济世江陵夜行
夜行
江陵东周楚墓出土青铜兵器中的吴越文化因素分析
探秘夜行动物
一只夜行的“落汤鸡”
庆夺金
谢济世:屡次被诬告,虽九死不悔
独善与济世
独善与济世
独善与济世
梁季江陵政治骈文的文学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