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才是大格局

2018-05-14 15:16杨朝明
山东画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王道天道不争

杨朝明

说到“无为”这个词,人们首先会想到老子,认为它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似乎与孔子没有什么瓜葛。其实,在孔子学说中“无为”同样占有极重要地位,也是一个极重要的概念。只是在他心目中,能够做到无为非常不容易。作为孔子王道政治思想概念,“无为”强调的是一个高境界,追求的是一个大格局。

所谓“无为”,意味着“无争”或“不争”,二者是一致的。老子讲:“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孔子讲:“君子无所争”,可见孔子与老子的相通与一致。老子所讲“无为”是“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为之于易为,治之于易治”,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为”与“治”。孔子则把这种“为”与“治”具体化,其措施便是自身修养,自己方向明、行得稳、做得好,影响逐渐放大,以自身之“为”换来天下之“治”,求得社会“不争”。这便是孔子的“政者正也”,是老子的“以正治国”。

在孔子心目中,理想的儒者形象是“居处齐难”,即自己严肃谨慎,甚至是常人難以做到的。要静修自身,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用孔子的话说,就是“言必诚信,行必忠正,道涂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孔子本人恰是这样,曾子夸奖说:“见人之有善若己有之,是夫子之不争也。”他见贤思齐,见善则学,见不善则对照自省。可见,如果有“争”的话,则争的是谁更和善、谁更中正。

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楼前的石碑上,用多种语言镌刻着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人之所思所想十分重要,心中有和平,世上无争端。中国的礼文化要求人们明道修德,目的在于“决嫌疑”,在于“济变”“弥争”,在内心牢固地筑起“礼”的堤防。“圣人之治,化也”,人们能“自远刑罚”,“国无争者”,“少讼”“无讼”,“刑措不用”。是孔子儒学指引了传统中国的文化理想,指引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使中华民族更加和睦、更加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几千年。

王道政治是孔子心中的理想政治,孔子一生追求王道。尧舜等圣王“内修七教,外行三至”,这是“无为而治”的根本。孔子说:“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君主修身立己,以德治国,努力做到“爱人”“知贤”“官能”,就可以达到“内修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的客观效果,这种“不劳不费”的“明王”之道,正是孔子儒家“无为而治”政治理想的具体化。“无为而治”是圣王境界,儒家继承并进一步阐发了这一思想。例如,孔子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只是到了汉初,经学化的儒学与当时流行的黄老思想形成对立,后儒逐步放弃了王道思想中的无为概念,“无为而治”竟被后人认为是道家的标志性概念。

但是,孔子儒家的王道理想一直鼓舞着历代中国人,儒家的政治思想不断地发挥着积极作用。中华文化追求以王道行天下,孔子继承发扬三代文化传统,常谈“王天下之言”,谈以“道”治国才能“致霸王”;孟子则言及“王”“霸”之别。霸道靠兵甲之力,使人被动屈服;王道则以德行仁,人们心悦诚服。中国者,执中而立于天下,追求天下为公,安定四海,世界大同,故能以“和而不同”“立己达人”“成人之美”相尚。中华文明崇尚礼让,内心有王者情怀,由此能让则让,让于可让,也在原则面前当仁不让。

孔子的无为的境界本于天道。鲁国国君请教孔子:“君子何贵乎天道也?”孔子说:“贵其不已也。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而能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之,是天道也。”“天道”与“人道”相对,天道指天体运行的现象和过程。古人很早就在思考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人事效法天道,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东汉王充说:“夫天道,自然也,无为。”人效法天道,也能达到“无为而物成”的国家治理或修己安人境界。从孔子的“知天命”“顺天命”、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到明末清初王夫之的“以人道率天道”,说到底都是遵循天道,在这样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无为而无不为。(编辑/王立群)

猜你喜欢
王道天道不争
张之洞的“三不争”
早春
天道
艾草
得心应手
埋个将军
Realistic Words, Chilling after Reading
漫画
不争与争
微趣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