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技工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2018-05-14 14:27韩云峰
课外语文·上 2018年11期
关键词:美育教学

【摘要】语文教学艺术的审美特征,表现为教学内容美、教学劳动形态美和教学技巧的美。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要使学生情感诱发、深入、升华,选择感染法、鉴赏法等恰当的审美方式。

【关键词】低技工语文;教学;美育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看成是多种角色的自然综合。这些角色与教学美具体内容的对应联系,恰好可以揭示语文教学艺术的审美个性,如:教学内容的美、教学劳动形态的美、教学技巧的美。

一、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

(一)情感的诱发

在设计审美情境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对象作为审美中介,促使学生由日常心理状态向审美心理状态转换。以诱发情感的工具来区别。

(二)情感的深入

随着审美对象的引入,审美的情感也有一个由不定而具体、由模糊而清晰、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可以加速这个过程,可取的方法如:拓开深入法、梳理线索法、体味揣摩法、比较深入法等。

(三)情感的升华

1.由点而面拓寬法。根据课文叙写的具体的人和事,由点及面,把审美情感导向更广泛的范围,从而在广度上求深度,达到情感和认识的深化,可称为由点而面拓宽法。这里的面可以是诸多方面的。

2.由表及里推导法。从现象到本质,从事情到事理,在感情波澜的起伏中使理性的思维拾级而上,这是升华的基本方法。

二、选择恰当的审美方式

(一)感染法

1.形象感染法。包括:实物形象,即生活本身实实在在的形象。模拟形象、图片形象,即语文教材中有相当数量的插图,合理地运用这些插图,可以培养其观察、想象等能力,图文并用,也可以更好地发挥文意的感染力。间接形象,语文和语文教学的特点,都决定了在语文学科的美育活动中,完全依赖直观可感的形象来体现形象化原则,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应当重视以语言来描绘构造间接的虚化形象。有时老师的描述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境,就在于这种虚化形象成功的营构。

我们更应提倡从内容入手,注意抓住人物形象或拟人化的艺术形象。一是人格美。用人物形象的高尚的道德情操熏陶感染学生。把握形象的人格美,并引导学生识乎此,有助于实现以美储善的美育功能。我们教学时因文设法,或图文并用,或“入境”体验,或动情描绘,或引发遐思,由美而真、而善,是可以发挥其感染熏陶作用的。二是感情美。以情动情,人物形象的感情美的感染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由语文教材本身的德育功能所决定,人物感情的“善”即“合目的性”是站得住脚的,我们要把握的主要是:真挚性。真情才能动人,因此要注意循着人物性格的走向去体会真情。三是外形美。首先是指人物形象本身美的外形,这自然是秀外慧中,外在美和内在美得以统一的。其次是指不管以什么方式摹写人物,都要注意人物外形的逼真美,因为外形的“误差”必然会造成欣赏过程中感情的误差。

2.情境感染法。生活情境:比如在说写训练中,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引进生活的情境,使学生在受到感染后产生一吐为快的欲望;教学情境:指在教学课文过程中,因文设境,强化氛围;语言情境:通过教师对课文背景材料的生动描绘,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

(二)鉴赏法

1.语言的鉴赏。在教学过程中,诵读、体味、推敲、比较,都是训练语言的灵敏感觉、鉴赏语言的精妙之处的可行之法。

一是立体美。说到立体,人们首先会想到雕塑。雕塑可以用直接的物体造型存在于空间当中,你不仅可以看,还可以去触摸。在大理石之中,在突出的棱角之中,生活的面貌有形有色。相对于此,语言塑造形象则必然是间接的。但努力追求,语言的“魔力”也可以变幻出形象,可以取得雕塑般的立体感,造出语言的塑像。

二是暗示美。文字,作为信息符号或信息系统,有两种主要的功能:其一,说明意义,即指示性;其二,启发作用,即暗示性。语言的暗示性使其内涵具有伸缩性和延展性,加大了作品的容量,平添了作品的韵致,在鉴赏时应予留意。

三是色彩美。有助于丰富他们的感受。

四是音乐美。这首先表现在语言的节奏感上。

2.意境的鉴赏。意境是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情与物象的形、神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把握意境的特点,艺术家的创作往往要顾及整体的审美效果。进入意境的天地,鉴赏意境,自然是“入境始与亲”,这种“入”在于功夫,而此功夫应看作是认真的态度和娴熟的技巧的融合。意境在某种程度上都是虚与实的融合,完成意境的再创造。文学作品中的意境不能离开读者的审美联想和想象而存在。

3.技巧的鉴赏。写作技巧的成功运用是构成作品美的形态的重要因素。语文教材具有一定的典范性,技巧美鉴赏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在鉴赏过程中,我们应加强两点:一是把握文章中技巧运用的特色;二是把技巧的运用与其美感效果联系起来。前者是强调在共性与个性之间重点抓个性美,后者则要求把做法与效果联系起来,从效果美中见技巧美。

参考文献

[1]王显槐.语文教育创新导论[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韩云峰,女,1970年生,黑龙江七台河人,讲师,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

(编辑:张晓婧)

猜你喜欢
美育教学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如何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美育史料·天津美育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