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自信 居安思危 提高本领

2018-05-14 14:01王兆铮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忧患意识十九大精神自信

王兆铮

[摘要]党的十九大关于两个百年的目标,鼓舞人心,人们对这个重大的巨系统工程目标寄予厚望,更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功立业,这需要良好的精神状态,既应在科学辨析基础上对其实现满怀乐观主义信心,也应进行冷静清醒理性的思考,准备应对种种风险和挑战,更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本领,以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稳步地达到既定目标。

[关键词]十九大精神;“两个百年”;巨系统工程;自信;忧患意识;本领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169(2018)04-0004-07

党的十九大报告具体描绘了“两个百年”宏图,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铿锵有力地号召我们要做站在时代潮流前沿的“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绝不做“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这是时代的呼唤,这要求我们要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

一、理性认识“两个百年”目标的科学性

十九大关于“两个百年”的构想,是可以甚至提前达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我们现在干的的确是一个成熟的具备了实施条件从而可以推进的事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述:“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弄清我们现在所具备的各种有利条件,弄清这些条件达到的程度,从而主动地去实现有效地整合,是很有意义而且很重要的事情。

1.中国共产党正确而强有力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两个百年”构想最根本的保证。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说过:“不要小视我们的党。”[1]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表现出了政治过硬、本领高强、能力过硬,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在实践中不断地锤炼和强化着,并且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不断更新、丰富充实新的内容与形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概括了九十六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始终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进行了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斗争,所进行的各式各样的尝试,所谱写的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而“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要求。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领导不是自然而然地实现的,而是在于“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强调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的“主心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而正是这样的时代需要,为担当起长期执政党的使命,十九大强调:“打铁必须自身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形成和日臻完善,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与时俱进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任何国家的发展,总要沿着一定的道路,指示道路的路标就是指导思想。没有正确而明确的指导思想的引领,一个国家的发展轨迹将会变得十分扭曲,或是无的放矢,或是左右摇摆,或是迷失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具有开创性、探索性的伟大事业,是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引下进行的伟大探索。把政治定力丢在脑后,丧失正确思想的指引,就会犯颠覆性错误,误党害国。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坚持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保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优势,才能走到今天。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的事情越办越好。党的十九大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在修订党章时将其列為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这次党代会报告最突出的亮点。牢牢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动摇,是我们党未来实现长期执政的灵魂所在,也是实现“两个百年”的根本政治保证。

3.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持续加强,具备了推进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所必不可少的基础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初步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的高质量发展,国家财力特别是中央财政不断增强,持续健康发展势头强劲,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已经具备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实现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提供充分的物质保证。

4.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社会全面团结进步,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对现实社会主要矛盾深刻认识基础上,对回答和解决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形成全民共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这都是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前进的前提条件。

5.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华民族,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对历史传统深厚底蕴优势的珍惜和发挥,使得改革开放以来凝聚的思定、思和、思发的活力不断迸发

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就深刻指出:“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也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中华民族又是一个有光荣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2]。

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世所罕见,中国几千年延续而没有断代的文明,一种根深蒂固的“中华”民族主体意识,有利于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中国文化精神有着高度包容性。这种宽容、尊重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缓解社会各利益群体间的摩擦、矛盾以及观念之间的冲撞,从而增强社会的整合力量;中国有着扶弱济困的传统,这种传统经过必要的、符合现代理念的转换,对于保证弱势群体基本生活底线和基本尊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的重要条件;中国有着深厚的务实精神,崇尚有度地渐进推进,关注基本民生问题,注意各个社会群体之间利益结构的协调,使社会得以尽可能地避免重大动荡。

在当今中国,各民族、各阶层、各党派、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一致,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中国既有着人心思定的传统,更是当今大势所趋。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更容易成为社会各个群体的行为取向,从而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要基础。

6.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人才优势将越来越发挥出巨大作用

要干成一个好的事业,离不开好的制度和好的人才,实现前无古人的中国梦,必须形成强大的人才队伍,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来。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十分重视制度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他常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3]他也常说,“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与质量……人才资源的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4]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习近平多次指出:“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5]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努力,中国已经成为具有创新储备能力和逐渐释放创新能力的重要国家。据统计,中国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经居世界第一位。根据已经制定的面向2020年的国家人才发展规划、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科学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预计到2020年,中国人才资源总量将从现今的1.14亿人增加到1.8亿人,增加58%;中国国民受教育平均年限将达到10年,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3%,人才贡献率达到35%,可以为中国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优质劳动力。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到2020年,中国的毛入学率将达到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年,其中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将达到2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6]中国所拥有的人才资源使中国在全球科技大发展、大繁荣的21世纪中实现创新发展有牢固的基础。十九大报告深谋远虑地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这需要充分认识、深刻把握、确当用好。

7.中国内在广阔的需求是推进发展的重大动力

中国是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度,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富裕程度的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脱贫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人的全面发展而产生的种种需求,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等需求的不断增长,都是对社会经济发展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8.我们有着后发比较借鉴优势

现代化起步較早的发达国家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得与失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使我们追则有目标,戒则有所鉴。最重要的是,我们学习借鉴的自觉性和能力不断提高,这对于我国根据实际情况,形成合理有效的建设、改革、发展路径有重要借鉴意义,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复别的国家和地区失误所付出的代价,降低前进的成本。

9.我们有着有利于中国发展的总体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事业,也是为人类进步做贡献的事业。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对世界大势作出清醒估计判断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充分认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充分认识和平与发展这样的时代主题为中国发展提供机遇的基础上提出的。面对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我们始终牢牢把握这个时代主题不动摇,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充分用好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条件。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格局,特别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大大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更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国际环境。十九大报告深刻指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尽管“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但“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我们要努力聚集积极因素、化解消极因素,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10.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不断地“请进来”和“走出去”,为发展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事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事业。早在新中国初期,毛泽东就说过:“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这样。……中國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7]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请进来”和“走出去”,欢迎世界各国搭乘中国经济发展快车。十八大以来,“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步伐和领域更宽,特别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大大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而且为更好地实现与各国的互动,促进了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

认识中国拥有着大量有利于发展的优势和有利条件,既增加我们的信心,更是提出了认识和把握优势,使之有效发挥的任务。这对于实现建党百年、建国百年目标来说至关重要。换言之,干得会不会成功,进展得会不会顺当,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些优势的开发和整合的程度。只要做好了,我们就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二、什么时候也不要丢掉科学忧患意识

立志创造历史进步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善于识别和把握历史机遇,创造性地开拓前进的进程中,应当居安思危,要始终不忘忧患意识。

从根本上说来,科学忧患意识绝不是无病呻吟,更不是惊惶失措,而是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前瞻的思考和积极应对的精神状态。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智慧结晶,以对自然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化,如实地要求人们树立起科学的忧患意识。有没有始终一贯的科学忧患意识,成为是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一个重要试金石;科学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精神精华的有机构成,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民族漫长历史的积淀与升华,是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也是饱经忧患的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和积累了丰富的关于忧患意识的思想。

科学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有机构成,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哺育下成长起来的,是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更是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奋争而成长壮大起来的。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在建设、改革岁月,讲忧患意识从来是有信心的共产党人的题中应有之义。不仅要把困难和风险讲透、讲够,并且对还可能预见不到的可能和风险预作准备。在团结的胜利的“七大”,毛泽东在《结论》中讲困难讲了十七条,甚至预计到被占去几块大根据地、被消灭若干万军队、跑掉散掉若干万党员等,提出“”准备对付非常的困难,对付非常的不利情况”,说“我们都要透彻地想好”[8]。他不仅讲了那么多条困难,而且讲了我们可能解决的办法和有待去探索解决的办法。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也是十分重视讲忧患意识的。他不仅在一些困难问题出现的时候,敏锐地告诫全党沉着应对;更是在一些重大决策提出和实行的时候,提醒党和人民要充分估计到困难和问题。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既反复强调全党要有忧患意识,更是经常分析并谋对策。十五大、十六大的报告都向全党郑重地强调了强化忧患意识的问题。十六大报告强调:“面对很不安宁的世界,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在十六大报告中,不仅强调了忧患意识,而且在报告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都分别论述了我们工作中存在着的困难和问题,更是前瞻性看到了前进路上可能出现的问题。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一贯强调忧患意识。2012年12月,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就强调,既要坚定必胜信心,又要增强忧患意识。2014年6月,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上,他指出,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忧患意识的重要性。

在十九大前后,总书记更是多次强调忧患意识。2017年7月在京举行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使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看到形势发展变化给我们带来的风险,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2017年10月在十九大报告开端,习近平总书记就开宗明义地强调:“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全党同志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在十九大后举行的九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强调:“我们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念,大胆开展工作,全面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着力破解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在十九大后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强调:“新征程上,不可能都是平坦的大道,我们将会面对许多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领导干部必须有强烈的担当精神。在十九大后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对中央政治局同志提出“尤其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时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知危图安,尽职尽责、勇于担责,着力破解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风险。”2018年1月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立足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着眼百年大党的使命担当,深入阐述了“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的重大问题,他强调:“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发展形势总的是好的,但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

科学的忧患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断演进的。其真谛在于对国家生存、发展和安全的深层次、战略性思考,即常说的“居安思危”。我们处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这既不是革命战争年代,也不是计划经济年代,也不是改革开放刚刚起步,而是在向“两个百年”目标前进。这就需要特别致力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的国际环境、国情、党情、民情等这样诸多方面的思考。

马克思这样说道:“所以,我们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的国际环境、国情、党情、民情等这样诸多方面实际存在的、可能发生的、乃至不可能全然预测的风险和挑战,有具体的、历史的、不断演进的思考。”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武装起来的共产党人,自觉地强化忧患意识,从而在风险和困难面前处乱不惊,沉着应对。我们既应当警钟常鸣,强化科学忧患意识,更要不断具体分析,并谋对策。科学忧患意识表现了一个信心,一种很强的自信心。这就要求有充分的清醒,充分认识发展进程必然表现为一条不断起伏的曲线。由于客观矛盾暴露的过程性和我们认识能力的相对局限,决定了我们难以预料到所有的风险和挑战。认识和应对困难和风险,将是一个没有穷尽的过程。把探索试验意识和忧患意识统一起来,树立“没有十全十美决策”的观念,就能在猝然而至的风险和挑战来临之际,沉着应对。正如毛泽东同志风华正茂、才华横溢的时期所说过的那样,“事情总是不完全的,这就给我们一个任务,向比较完全前进,向相对真理前进,但是永远也达不到绝对完全,达不到绝对真理。所以,我们要无穷尽无止境地努力”[9]。

那种把科学忧患意识从共产党人辞典中一笔勾销,视忧患意识为异类,把忧患意识作为我们事业的对立面来反对,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因而是必须坚决加以消除的。总结历史的和现实的、中国的和世界的、正面的和反面的实践经验教训,应当深刻认识到:任何新兴社会制度的产生、巩固和发展、必然是充满牺牲、奋斗,成功和失败的曲折过程。我们既须完成发达国家早已完成的现代化的“补课”任务,又要在不同起点、彼此实力悬殊的综合国力竞争大考场上不断接受考试,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建成社会主义,在这个摆脱贫穷落后、实现现代化跨越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承担风险、缴纳学费,付出代价。

三、在实践中锤炼忧患意识,不断提高我们的应对能力

科学忧患意识不是杞人忧天,更不是束手无策,而是要求共产党人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去认识困难、克服困难。这都要求我们不断根据新的实际,提高我们的工作能力。提高能力是具体的,是为了满足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服务的。过去,在革命战争年代,需要我们提高驾驭战争的能力;今天成为改革开放条件下的执政党,就需要提高驾驭改革开放的执政能力,来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有序、有度地协调各个方面的工作。

强化科学忧患意识,需要在思想方法上作许多改进,特别要突出全局思维、系统思维、前瞻思维。

要想全局。开阔视野,登高望远,用战略思维、用世界眼光、历史眼光,去看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我们就会多一些忧患意识。而井蛙观天,眼光很狭窄,就会自我欣赏。要有宽广视野,必须有同人民群众同欢乐、共患难的立场和感情。共产党员要急人民群众之急,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只在人民群众利益同自己的利益完全吻合的时候才想到人民大众的利益。

要思系统。社会发展是一个大系统、巨系统,有顾及到方方面面。经济发展不能不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和谐不能不考虑“四个深刻”(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就不能单打一。面对方方面面的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的明显增强,既需要全局宏观的判断认识,又需要具体过细的思谋。树立唯物辩证法的系统观,无论处于哪一层级、哪个部门,胸怀大局,既要想到比自己更高的层级、又要顾及相联系的方方面,减少和避免片面性。等闲视之,掉以轻心,就不可能锐意进取、开拓创新。

要前瞻。我们的科学忧患意识是在科学分析和全面把握时代特征和国情、体现中国社会进步要求和中国人民实践需要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客观规律运动展开的一种前瞻意识。这就要见微知著,未雨绸缪,增强实践自觉性,减少盲目性,从而把危机和灾难的损失降到最低点。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提高执政党抵御风险能力的活动平台,是从全局上防范风险的关键环节。各级党委和政府掌握着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决策科学,可以造福于民;重大决策失误,足以祸国殃民。总结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的重大危机,主观原因是上层决策严重脱离实际,伤害群众根本利益。从—些国家发生的解体和剧变的惨痛教训中,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成功经验中,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要如十九大报告所强调的,“都要抓住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应当指出的是,过去有过的一段“左”的思潮,忧患意识宣传上的误导,是使忧患意识淡漠和视谈忧患意识为畏途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个时候,把忧患意识作为社会主义的对立面,作为妨碍党的领导的祸害来对待。似乎讲忧患意识就是否定社会主义优越性,讲忧患意识就不利于保持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应当澄清这种误导。科学的忧患意识是一种积极思维。忧患意识是一副清醒剂,使人们对客观现实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处于有备少患的状态;忧患意识更是一副防腐剂,使我们的党员干部与人民鱼水不离.血肉相连,患难相依,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这样想人民群众的疾苦多了,为人们排忧解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多了、强了,可以有效地遏制为个人和小团体谋私利、搞腐败的“积极性”,而缺乏忧患意识往往是一些共和國的蛀虫、人民的罪人走上不归路的一个重要原因。科学忧患意识是是一种强力防腐剂,警示人们安中思危、静中知变,努力掌握工作和发展的主动权。

生于忧患,亡于逸豫。清醒忧患,就能开拓进取,永远保持昂扬向上、一往无前的良好精神状态。“忧患”乃民族之幸,“忧患”乃是强烈的爱国心和高智能。不爱国不会为国家忧患,不爱民不会为民众忧患。“忧患意识”是人类文明进步现象,至尊至重。庄子“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孟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鲁迅血荐轩辕皆应成为国人特别是广大干部的座右铭。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讲话中告诫道: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十九大报告强调的:“全面增强执政本领。领导十三亿多人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要增强学习本领,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科学制定和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落到实处。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增强科学发展本领,善于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增强依法执政本领,加快形成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加强和改善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增强狠抓落实本领,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勇于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增强驾驭风险本领,健全各方面风险防控机制,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我们要做十九大要求的那种站在时代潮流前列的“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绝不做“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267.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623.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333.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109、108、120.

[5]习近平.坚定不移创新再创新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N].人民日报,2014-06-10.

[6]据《理论动态》2013年12月30日第1981期。

[7]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人民出版社,1986:755.

[8]毛澤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193-199.

[9]毛泽东传(1893-1949)[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705-706.

责任编辑:孙 静

猜你喜欢
忧患意识十九大精神自信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凝心聚力推进人民法院工作实现新发展
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强大精神力量
浅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开展路径
湖湘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与魏源的“救亡图存”“经世致用”
中原文化与文晓村新诗创作
做一个自信的“小小音乐家”
深化年轻化战略108万已是“小目标”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浅谈高职学生内力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