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现代化强国背景下的乡村振兴标准探究

2018-05-14 08:54盛毅
创新 2018年1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标准

盛毅

[摘 要] 建设现代化强国背景下提出的乡村振兴,比新农村建设的标准要高得多,它至少要达到发达国家农村居民的最低水平。因此,可以参考基本实现第二次现代化国家的指标水平,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确定乡村振兴的指标。由于我国农村发展总体严重滞后,人口数量众多,不平衡的矛盾非常突出,按此标准建立指标,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空前的。实现乡村的规模经营、绿色宜居、农民素质提高、收入差距缩小、留住先进要素等,更需要立足于特殊的国情,科学设定指标体系,建立既符合我国实际,又能为国内外接受的标准。

[关键词] 现代化强国; 乡村振兴; 标准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616(2018)01-0013-09

对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任务、实现途径、政策措施等的研究,目前有不少成果,有些方面甚至已经形成较为系统的认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及的乡村振兴,与过去加快农村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目标不一样,后者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前者则服务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应地,乡村振兴必须用新的标准来衡量。本文拟参照现代化国家的一些特征,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探索乡村振兴的标准。

一、为何要提出乡村振兴的标准问题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任务,是要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化新乡村。为此,专家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对振兴的内容作了初步解读。从总体要求看,党的十九大概括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既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又是乡村振兴的具体标准 [1 ]22。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应该和城市处在平等的地位上 [2 ]。核心目标是“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3 ]。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广义地说还包括人的现代化、农民的现代化,也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现代化 [4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5 ]。构建起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生产高效、生态宜居、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美丽乡村,实行城乡一体均等化医疗卫生服务,基层权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6 ]。從比较的角度看,乡村振兴战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升级 [7 ]。乡村振兴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与超越,即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 [8 ]。从与城市的关系看,乡村与城市的界限模糊,乡村的基础设施、生活设施、生产设施、公共服务、生活品质应与城市一样,即“城乡等值” [9 ]。需要实现城乡的高度融合,包括城乡形态的融合、城乡要素的融合、城乡产业的融合、市场需要的融合、人与自然的融合 [10 ]。彻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重塑城乡关系,建立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1 ]24。成为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创造“现代田园” [11 ]。从发展的阶段目标看,到2020年,乡村振兴要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17)。从产业发展看,乡村振兴对农业的现代化至少提出了三方面要求: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让小农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有机衔接,让现代农业的技术装备能够覆盖小规模生产的农户 [12 ]。有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能够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 [13 ]。

以上观点,虽然对乡村振兴的方向、基本要求、应有的效果,都有了多视角的描述,使我们对乡村振兴的内涵和目标,有了轮廓性的认识。尤其是2018年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不仅明确了三个阶段的目标,而且要求在2050年建成现代化强国之日,乡村应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愿景。因此,在落实乡村振兴的任务中,我们还需要将轮廓性的描述细化为具体化的指标,使我们能够根据各个方面的指标去部署乡村振兴的任务,检查其是否与我国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要求相适应。自改革开放以来,加快农村发展,一直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针对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中央连续出台14份一号文件,从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来支持农业发展。这些政策措施,总体上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是针对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出的,它有与新时代发展任务匹配的特定内涵和标准。我们只有明确了振兴的具体标准,才能明确任务和工作措施。

二、乡村振兴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标准

现代化进程中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造成的资源集聚,必然导致乡村发展滞后。观察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历程可以看到,绝大多数国家在奔向现代化过程中,乡村都经历了从衰落走向振兴的过程。因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持续推进,具有更高效率的非农经济体持续从农业吸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并且这种趋势在第二次现代化进程的前半阶段,如果不予以干预,一般不会出现逆转。而由农村发展严重滞后导致的矛盾,是形成“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影响因素。在第一次现代化进程中,由于居民需求集中于解决温饱问题,对其他方面的需求并不强烈,只要收入能够保持增长,即使出现了收入差距的扩大,社会和文化发展及政治建设的滞后,人们也可以忍受。而进入第二次现代化阶段后,由于解决了温饱问题,人们对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的不满情绪增多,对其他方面的诉求增加,对共享发展成果的要求更加迫切,各种矛盾会集中暴露出来并形成复杂的交织。

从两次现代化的评价指标可以看到,第一次现代化的评价指标,偏重于基本生活需求,而第二次现代化评价指标,则增加了许多与发展相关的指标。如果一个国家在进入第二次现代化轨道后,连偏重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条件都没有达到,要继续推动这个国家向前发展,会面临不少难以逾越的障碍。特别是城乡之间差距扩大引发的尖锐矛盾,将成为一个国家继续推进现代化的最大制约。

因此,当第二次现代化推进到一定阶段后,为防止农村与城市之间因差距过大导致的矛盾激化,多数国家出台了促进乡村发展的政策,补足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前期积累的突出问题。尽管各个国家因资源禀赋不同,对城乡协调发展的认识和要求不同,扶持乡村发展的手段不尽相同,但是,在振兴乡村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把农村发展作为短板给予特殊扶持,努力缩小城乡在基本生活生产指标方面的差距。例如:德国实施了城乡等值战略,提出无论生活在城市与乡村,享受到的公共服务应该是一样的;挪威将全国划分为11个区,建立了科学的指标体系,对每个区的城乡差距状况进行跟踪考察,分别采取适合本地区情况的手段来缩小差距。在其他发达国家,也有类似的措施。

(一)关于城乡收入差距

在发达国家,由于各个农户种养殖都具有一定规模,农产品商品率普遍在90%以上。因此尽管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于城市,但人均的产出差别不至于过大。相应地,发达国家的城乡收入差距,一般不会超过2∶1。据国际劳工组织2005年公布的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例都小于1.6,而美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比值,从20世纪40年代的1.5左右,已经下降到目前的1.17左右。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也使国家的基尼系数保持在0.2~0.3之间。

(二)关于城乡产业差距

发达国家中,尽管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城市,但也有数量众多的中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分布在乡镇。城乡之间的产业分工,不仅有从高到低的垂直分工,也有水平相近的横向分工。例如:西雅图市林顿村,因为有美国波音公司进驻,带动一系列相关配套产业在周边城市发展;素有硅谷首府之称的圣何塞,也是依托一个不到10万人的小城镇,形成了信息产业集聚。这些先进的产业,对周边农村带动较大。农工关系协调,基本实现了城乡产业一体化,三次产业相互融合的程度较高,也是这些国家的重要特征。

(三)关于城乡基础设施差距

在发达国家,大部分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相差无几,社区的基础设施能够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例如:美国通过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来发展“都市化村镇”,以及通过大力发展城乡之间交通设施体系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了村镇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德国在均衡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根据中心地理论,通过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区域中心来配备公共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并由政府出资修建的污水处理、垃圾处置等实行和城市居民一样的收费管理制度,几乎所有的农村地区都配备了相应的污水、固废处置设施。

(四)关于城乡居住条件差距

大部分发达国家的乡村普遍景观优美,环境优雅,交通便捷、各种设施齐备,吸引了大量城市人口居住。例如:美国都市区辐射的村镇,吸引了50%的美国人口居住;德国在联邦宪法中规定,德国各区域有实现平衡发展和共同富裕的责任,因此在城乡建设和区域規划中,力求在全境内形成平等的生活环境,减小各地区的差异。

(五)关于城乡公共服务差距

发达国家基本都建立了城乡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普遍有学校、医院、图书馆、博物馆、公园、教堂、运动场以及商业区,还建有运动场供居民休闲锻炼。如挪威为协调城乡发展制订中长期规划(最短4年、最长12年),并在全国按统一的标准推进公共服务,使城乡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在社会保障方面,乡村居民享有与城市同样的就业、社会保障等权利,社会保障结构和保障程度相近,没有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异。英国建立起“从摇篮到坟墓”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日本建立了城乡一体化的国民公共医疗和养老保险体系。在教育方面,目前美国农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到12年,日本在1975年达到11.2年并且普及了高中,40%农村适龄学生能够进入大学继续深造。在服务功能方面,乡村有功能齐全的相关服务设施,有便捷的交通来连接中心城市,在服务质量上与城市并无多大差别。

以上方面差距的缩小,使乡村能够紧随国家二次现代化的步伐。法国乡村社会学者孟德拉在总结法国的“乡村社会的复兴”时说:“乡村重新变成一个生活场所,城市人大量涌到乡下来,乡镇重新获得了社会的、文化的和政治的生命力。”当乡村成为舒适又方便的生活场所,生活在农村或小城镇成为大多数国人的期望时,城乡协调发展问题就解决了。

三、我国乡村振兴需要考虑的主要标准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我国第一次现代化任务基本完成。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区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差异很大,尤其在多数农村,全面小康质量还不高,一直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尽管我国采取了诸多措施来促进农村发展,并且推出了精准扶贫的重大举措,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城乡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将成为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最大制约。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2014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把这一问题点明了。因此,在开启第二次现代化征程之前,我国启动了乡村振兴战略,比发达国家在相同阶段的行动更早,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是中央在谋划长远和全局中,确定当前必须实施的重大战略。

实施这一战略,需要明确乡村振兴的具体标准。目前有关部门研究提出的农村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已经覆盖了各个方面。乡村振兴的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振兴,又包括治理体系创新和生态文明进步,是一个全面振兴的综合概念,比全面小康社会指标的标准高得多。因此,乡村振兴的指标,可考虑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为参考,按照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要求,结合发达国家第二次现代化的指标,分别将其细化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形成乡村振兴的引导和考核指标。

(一)产业兴旺

满足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将从农村向城市流出为主,转向城市向农村流动为主,尤其是资金、人才、技术流入的数量明显增加。可以通过农业经营规模、农产品商品率、劳动生产率、资本收益,务工人员收入、农业产出结构、劳动力、资金、技术供给结构等来反映。有的指标可以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值确定,如农业的经营规模,要满足参与的经营者可获得与其他产业接近的收入,农产品商品率要达到90%以上等。

(二)生态宜居

围绕居民对现代生活提出的需求,参照宜居城市的标准,明确农村集中居住的模式,明确交通、购物中心、电影院、文体设施、绿地、水面、垃圾和污水处理的配置水平,建立各类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制度,增加文化娱乐、体育设施,加强安全、固体垃圾处理、环境管理,量化自来水和燃气供应、绿地面积、水资源和空气质量,以及整体的环境宜居性、居住质量指数等评价指标,来引导农村的生态宜居建设,使农村居民能够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各种服务功能,甚至能够对城镇居民也产生吸引力。

(三)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建设涉及非常多的內容,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按照现代化强国的标准,结合地方文化传统、习俗等,设计科学的指标体系。信仰、观念、环境保护意识、操守、礼义、爱好、习惯、道德规范、家风等,以及平均受教育年限都应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

(四)治理有效

乡村治理是基层治理的重要任务,具有内容繁杂、方式多样、直接面对民众、直接关系民众切身利益等特点,必须建立由政府、社会组织、村民个人等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格局。针对中央提出的治理要求,考虑到乡村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和复杂性,不仅要设立治安状况、环境监督、管理规范等基本指标,而且要有民主决策、社会组织、协商民主、公平正义、信息公开、文明执法、公民参与、社会秩序、公共服务等指标,并且细化为可以监测和考评的指标体系。

(五)生活富裕

现代化国家的生活富裕标准,既有人均收入、人均居住水平、汽车等指标,还有恩格尔系数、人均蛋白质摄入量、预期寿命等指标。

用以上五个方面的指标对乡村发展现状进行测量,可以看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空前的。目前,在许多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质量不高,连第一次现代化都还需要花大力气去补课,要达到现代化强国的标准,至少面临五个巨大挑战:一是如何实现规模经营。如果每个农户不能达到种植千亩以上土地的规模,农民的人均收入难以达到发达国家中下收入水平。因为规模决定着农业对资金、人才、技术的吸引力,决定着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和农产品的商品率,以及农业与工业、服务业融合的程度等。而达到这样的经营规模,土地从哪里来,或者富余的人员往哪里去,面临着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障碍。二是如何实现绿色宜居。农村虽然有好的生态本底,实现绿色是容易的,但要做到宜居,需要建设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让广大农民充分分享现代化建设的成果,筹集所需资金也是一个巨大的难题。三是如何提高农民素质。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仅8年左右,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占70%以上,参加过就业培训的人不到20%。与发达国家人均受教育年限在12年左右的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果要将人均受教育水平提高到10年以上,大学生比例提高到20%以上,受职业培育的面达到70%以上,难度极大。四是如何缩小收入差距。一方面,2016年的城乡收入比尚在2.72∶1的水平,近4年每年下降0.04个百分点,我们已经付出了巨大努力。即使按照这个速度努力,让城乡收入比下降到1.5∶1的水平,也需要30年时间。另一方面,农村居民之间收入也不平衡,大量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任务依然艰巨,要让这部分人口达到中等以上收入水平,使我国的基尼系数至少降到0.35以下,同样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五是农村如何留住先进要素。农村既要大幅度提升第一产业,也要促进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全面发展,在先进产业、消费市场、创新功能日益向城市地区集中的时代,农村由于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并且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严重分离的情况下,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形成与城市相近的集聚效益,创造第二、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的条件,促进三次产业的深度融合,也是一个巨大挑战。面对人口多、基础差、不平衡的特殊国情,面对如此短的时间和巨大的挑战,必须在更大力度推进创新的同时,科学选择指标,建立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为国内外接受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郭翔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7(5).

[2]韩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J].中国经济报告,2017(12).

[3]庄晋财.论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起点[J].新疆农垦经济,2017(11).

[4]叶兴庆.实现国家现代化不能落下乡村[J].中国发展观察,2017(21).

[5]韩长赋.奋力开创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新局面[J].紫光阁,2017(11).

[6]高兴明.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J].农村工作通讯,2017(22).

[7]魏后凯.坚定不移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N].经济日报,2017-11-03(11).

[8]赖作莲.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对中等收入群体的影响研究[J].北方经济,2017(3).

[9]郑风田.如何发展农村现代化来振兴乡村[N].新农村商报,2017-11-08(A06).

[10]陈文玲.我国经济发展三大关键周期会拉长[N].北京日报,2017-12-11(13).

[11]张晓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J].人民论坛,2017(33).

[12]陈锡文.以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推进城乡一体化[J].求索,2017(11).

[13]韓长赋.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J].中国合作经济,2017(10).

[责任编辑:丁浩芮]

Abstract: The standard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uilding a modernized powerful country a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of building new type of villages.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hould be at least up to the lowest level of the rural living standard in developed countries. Therefore; we can define the criteria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by referring to the criteria of realizing the second modernized countries, combining the target of China ' s modernization drive, and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thriving industries, hospitable ecology, civilized countryside, effective management, and well-off life". Due to serious lagging behind of rural area development, a large population and prominent uneven problems, rural revitalization faces unprecedented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bove-mentioned criteria. In particular, how to achieve scaled- management in rural areas, realize green and livable environment, improve farmers ' qualities, narrow the income gap and keep the advanced elements in the rural area should be based on China ' s national conditions. We should scientifically set up criteria so that they can be in line with China ' s reality and can be accepted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Key words: Modernized Powerful Country; Rural Revitalization; Criteria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标准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永远幸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人必其自爱
党员标准是什么?
女汉子的新标准
李敖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