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统计造假重在治本之策

2018-05-14 12:57阿计
公民导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执法监督顽疾执法检查

阿计

真实性乃是统计这一公共产品的核心价值。然而统计失真、数据注水等现象,恰恰是现实公共治理屡禁不止的一大顽疾。

6月下旬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了统计法执法检查报告。此项执法检查是统计法自2009年修订后的首次全国性执法检查,也是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履新后启动的首次执法检查。

统计,是经济社会的“晴雨表”,也是科学决策的“指南针”。正因此,真实性乃是统计这一公共产品的核心价值。然而统计失真、数据注水等现象,恰恰是现实公共治理屡禁不止的一大顽疾。

加大处罚力度,显然是遏制统计造假的一个重要思路。但总体而言,因统计造假而遭严厉惩处的案例罕有所闻,统计法长期背负的“软法”形象仍未彻底改观。正如此次执法检查报告所指出:“统计执法监督受到各种制约,处罚偏松偏软。不敢执法、不愿执法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所谓“受到各种制约”,其中最为严峻的当数统计所遭遇的权力干预。早在2006年,吉林就在全國率先启动了省以下统计机构垂直管理试点改革,从而大大增强了统计部门的抗干扰能力。2016年10月中央深改组通过的相关意见,亦明确提出“探索省级统计机构对省以下统计机构管理的有效形式”的改革信号。

同时应当看到,以垂直管理为导向的改革路径,固然有利于破解权力干预的困境,但“一刀切”、全方位的垂直管理,也可能引发改革成本高昂、地方职权残缺、行政效率降低等弊端。因而,如何厘定垂直管理的合理边界,仍是改革工程所面临的重大挑战。更为可行的改革思路或许是,将统计部门的执法监督职能剥离出来,单独设置垂直管理的监管体系。如此,既能避免削弱地方政府服务经济和民生的行政功能,又能以最小代价实现强化统计独立性的改革目标。

从更深的层面而言,要根治“数据腐败”,就必须深度改革现行的政绩评价标准。除了以环保、民生等新指标破除“唯GDP论英雄”的历史魔咒,更为重要的是推动政绩评价由“数据型”向“实效型”转型,即政绩评价不再过多依赖于统计数据,而是更多考量是否真正有利于当地经济、民生的现实或长远发展。

人大此次统计法执法检查,当可视为加速统计法治和改革的重要契机。无论是强化统计问责制度,还是改革统计管理体制,抑或更新政绩评价标准,其最终目标都是塑造不敢造假、不能造假、不必造假的统计风貌。由此,不仅统计数据将真正回归其本位,亦将引发提升政府公信、改良政治生态等诸多辐射效应,其前景令人期待,其进程更是不容缓行。

猜你喜欢
执法监督顽疾执法检查
擎起“法律巡视”利剑
2013—2017年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项目汇总
国土资源执法监督现状及对策研究分析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现状与执法研究
VR“顽疾”未解,又添新“病”
注重在提高执法检查实效性上下功夫
让执法检查长出“牙齿”
加强和完善党对检察机关执法监督的思考
八贴猛药治顽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