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学院的构建

2018-05-14 11:47滕智源
教育与职业(上) 2018年7期
关键词:学院课程建设

[摘要]在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以创业学院为载体推动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校的主要抓手。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选择适合自己发展方向的创业学院构建机制与模式将成为新时期的首要战略任务。文章通过梳理创业学院在机构建设、内涵建设、平台建设三方面的内容,提出了“紧抓特色,模糊界限”的创业学院建设思路,探索地方应用型人才创业教育规律,构建实践型创业学院新模式。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 本科院校 创业教育 创业学院

[作者简介]滕智源(1986- ),男,广西桂林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副研究员,硕士。(广西 桂林 541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课题重点课题“‘四则运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优化模式的构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6ZD13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13-0067-04

隨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的出台,各高校逐渐将创业教育改革作为重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但是,面对创业教育教什么、如何教的难题,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结合自身特色,紧密与地方经济联系起来,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创造性地以“紧抓特色,模糊界限”的创业学院建设思路,注重回归创新、共享资源、开放教学的形式,突出学生自主性,提升教学体验性,构建实践型为主的创业学院新模式。

一、构建适配性强、灵活度高的创业学院构建模式

目前各高校创业学院机构建设模式大致有如下几种:第一,成立一个新的学院,主要依托商学院的教师力量开展一些基于市场、财会、企业管理等方面的课程,再结合心理调适、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为学生开展创业教育。但是,这种模式容易产生学生学籍管理、培养方案改动等问题。第二,改造原来的孵化器或实践基地,主要依托某一职能部门牵头开展创业教育工作。但是,这种模式容易造成资源碎片化,难以无缝对接。第三,将创业学院运作有形化,但创业学院实际是无形的,没有实体,仅仅招收学员,不影响学籍和院系调整,采取“3+1”或“2+2”等模式,设计创业学院学分置换等制度。以上三种建设模式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业教育的普适性和延续性,很难达到高校创业教育的真正目的。为此,本文提出将创业教育前置融入各学科教育之中,并作为学科教育的后续延伸。实践型创业学院新模式组织架构见68页图1。

“紧抓特色,模糊界限”的创业学院新模式中,“紧扣特色”主要是指依托学科,紧扣实践特色;“模糊界限”主要是指模糊课内外两个课堂的界限,模糊学生所属学院的界限,模糊校内外创业实践的界限。因此,本文提及的创业学院新模式是以实践为主,不仅有实体存在,且运作有形,注重学生全程、全员、全方位的培养,可以说是综合考量之前三种创业学院建设模式的优缺点而产生的,既有第一种建设模式的实体特点,又兼容第三种建设模式的无形特质,且融入第二种建设模式的实践特性。简单来说,新模式下的创业学院就是在以往创业实践平台的基础上,赋予其“高校学院”的教学职能,共享优化创业实践资源,更全面地为国家、社会提供人才支撑。

创业学院的平台主要用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环节的学习,成为创新与创业不断融合发展的“练兵场”;内涵建设在于保障创业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紧贴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不断调整课程信息内容,提升创业师资硬实力;办公室主要对创业学院的日常事务进行统筹管理。这样的机构设置,不仅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将学生第二课堂资源利用起来,让第二课堂归属到第一课堂之中,模糊两个课堂之间的界限,而且重视学生的应用性培养,还便于将企业或地方资源引入学校落地。

二、构建点面结合、黏稠度高的创业学院内涵体系

创业学院内涵建设方面,主要围绕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创业科学研究和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特别要以应用为导向,模糊校内外、课内外的界限,打造点面结合、黏稠度高的内涵体系,重视联动式、分享式教育教学。

1.构建“双回路”创业课程体系。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四种能力为培养目标,搭建校内外相辅相成的课程网。第一,在“内回路”建设方面,通过构建创业基础知识培养课程、创业核心技能培训课程、创业实践能力提升课程、创业实战诊断辅导课程为主的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业课程体系;第二,在“外回路”建设方面,通过加大“校—校、校—企、校—所、校—地”协同,建立学科课程群、技术课程群、认知课程群、模拟课程群,分类对不同阶段、不同需求的创业学生进行持续性指导(见图2)。

整个课程体系建设中四个关键点在于:第一,应遵循促进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原则,合理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开发、开设一批创新创业教育核心课程、特色课程、专题课程,并加快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线上开放式课程,让创业课程扎根于专业教育之中,纳入通识课程教育教学计划,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创业活力。第二,必须紧抓学校“地方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重视分类施教,针对学生创业需要和行业需求,开展创业教育教学;多与校外企业合作开设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课程群,着重培养学生创业实操技能。第三,要改革传统的教学考核方式。考核的重点应该从原来的客观性考核转变为主观性考核,探索非标准化答案的考核方式,重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从结果考核逐渐过渡到过程考核,从单一考核种类向复合型考试种类转变。第四,配套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探索第二课堂中所有与创业相关的训练实践活动,根据工作量折算成相应学分,实现学分置换,并建立健全学生创业成长档案和成绩单,在不额外增加课时的前提下,凸显实践特色,整合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模糊两个课堂的界限。

2.构建“大数据”创业研究“仓庫”。目前,很多高校在建立创业学院后,仍然对创业学院的教育定位、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在认识上比较模糊。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创业教育的定位应致力于创业实践教育,创业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必须根据学校办学特点、毕业生需求等来制定。因此,本文主张在创业学院机构建设中设置创业科学研究机构,形成创业研究“仓库”,储备各类数据资源,为创业教育的发展决策起到参考价值。

创业科学研究机构可以针对创业教育教学内容方面,积极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分两个维度深度探索创业教育发展规律,选择最合适、最科学的教学知识点和载体,为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一个维度是以学生为中心,力求掌握不同学生的创业教育需求和不同阶段的特质,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形式多样的教育资源,支持学生根据自身个性和兴趣,自主选择创业理论和实践内容。另一个维度是以学生未来知识学习的某一领域为中心,探索专业和市场之间的创业关联性,充分将创业思维和素养贯穿到专业教育中,激发学生的创业灵感。在创业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上,可以将虚拟仿真、体验互动等引入课堂。同时,大数据揭示出创业教育的“课外性”,这就要求创业教育将重点放在第一课堂之外,这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

3.构建“三融合”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在科学构建创业学院教育体系过程中,打造一支集专兼结合、具有创业知识与实践背景的高素质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强化“三融合”教育的教学实践指导能力,是夯实创业学院内涵建设的坚实保障。第一,在教学上充分融合,让教育课程内容“厚实”起来,让创业教师能够“稳”住课堂。当前,高校一直在努力搭建“双师型”的创业师资队伍,但绝大部分教师还是缺乏实际创业经历。因此,可以设置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将企业教学前置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让企业对授课教师进行培训,同时通过“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方式,保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第二,在管理上充分融合,让学生创业角色意识“浓厚”起来。高校可以面向社会招聘一些与学校特色学科相关的创业导师,让他们作为学生创业实践项目的指导教师,实实在在地指导大学生开展创业训练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熟悉、了解整个创业的过程。第三,在文化上充分融合,让学生创业素养“硬实”起来。高校可以结合自身文化底蕴,从校友企业、MBA学员中邀请一些创业讲师团到校开展创业讲坛,活跃校园创业文化氛围。通过系统的案例分享,开阔学生创业眼界,激活大学生的创业学习动力。

三、构建特色鲜明、实践性强的创业学院硬件平台

创业学院平台建设方面,主要是按照学生创业实践过程开展功能设计,按照地方高校实际学科特色进行规划设计,从融合性创新工坊、虚拟仿真体验室、创业种子孵化室、创业见习基地四个方面入手,实现创业学院平台装备数字化、环境开放化、资源共享化、衔接工程化。

1.建设融合性创新工坊,以创新驱动创业,提高创业存活率。目前,高校创业教育工作逐渐开始从注重创业数量转向注重创业质量,因此创业项目创新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无论是产品本身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商业模式的设计制作,都对创业项目的发展至关重要。而融合性创新工坊就是基于创业项目的创新性进行搭建的,主要建设内容有两点:第一,在二级学院和学生社团中建立一批专业性强的工作室,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技能和创意思维为宗旨,帮助大学生完成从产品制作到商品设计的升级,做好高质量创业的前期保障,做好跨学科融合性团队组建的人才储备。第二,联合校外资源,搭建以技术支持为主的工坊,其不仅可以作为校企项目合作孵化的实验点,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还可以作为学校创业项目的智力保障。

2.建设虚拟仿真体验室,增强实践体验,提升创业教育效果。在普适性创业教育大环境下,提供所需创业资源,促进所有大学生都参与到实际创业实践活动中是不太现实的。因此,可以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充分让大学生体验创业基本过程的关键点,弥补创业实践失真区域。同时,创业教育需要多学科、跨学科融合,特别是创新型创业产品,若直接让学生接触专业性硬件,可能不如虚拟仿真产品带来的效果理想。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具备制作虚拟仿真类创业产品的条件,如ERP沙盘软件、VBSE虚拟实验室、VR高科技设备等,这其实就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创业运营模拟环境。另外,高校只需要对接校外资源,再引入一些与自身学科相符合的高科技数字技术与设备,就可以完成该体验室的建设工作。

3.建设创业种子孵化室,完成线性创业人才培养,延伸创业服务维度。首先,高校应整合资源,组织全校范围内的创新创业类赛事,以赛事驱动学生创业项目的初期孵化,同时搭建学校创新创业项目库与人才库,建成赛事推广中心。其次,广泛挖掘学校教师的高科技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支持其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提供给学生开展创业孵化,建成产品转换中心。最后,采取引进来的策略,对接好校外创业服务相关机构,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风投引资、法务咨询、财务诊断、跟踪扶持等服务,建成“一站式”咨询服务中心。

4.建设创业见习基地,打通就业创业“最后一公里”,提升创业教育质量。笔者认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属于多学科的实践性教育,应该基于各自院校的学科特色,在与专业教育充分融合的基础上,重视跨学科以及企业教育的融入。目前诸多企业也非常重视创业项目的孵化,如果高校可以遴选有质量的初创项目团队到企业开展创业见习活动,让企业人员着重从市场角度给予指导,那么就可以促进创业项目团队更快、更好地发展,也有利于推进初创项目的孵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商应美.高校创业教育观念的价值澄清与科学定位问题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3(5).

[2]桑大伟,朱健.以创业学院为载体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1(6).

[3]陈德虎,陆秋萍.高校创业教育新模式研究——基于浙江高校创业学院建设的视角[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6(2).

[4]陈建.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研究[J].教育评论,2015(6).

[5]周巍.青年创业教育“学院型培养模式”探索:基于湖北青年创业学院的创新实践[J].中国青年研究,2012(12).

[6]刘原兵.美国高校社会创业教育——基于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考察[J].高教探索,2016(12).

猜你喜欢
学院课程建设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寒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
自行车的发明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