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走进文本,更要走出文本

2018-05-14 12:29赵军霞
教育界·下旬 2018年7期
关键词:语文阅读

赵军霞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最重视的内容。学生通过在课堂上大量课文的学习,对古今中外经典文化产生尊重和认同,完成语文学习的积累,提高语文综合能力。但仅让学生走进文本,读懂教材中的一百多篇文章还远远不够,我们要通过这些教材,以这些教材为起点,为切入点,带学生走进更广阔更丰富的语文世界。

【关键词】语文阅读;走进文本;走出文本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最重视的内容。学生通过在课堂上大量课文的学习,对古今中外经典文化产生尊重和认同,完成语文学习的积累,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阅读篇目是语文教材安排的重点内容,一般每册书六个单元,每单元有四篇文章,一册书共二十四课,六本书共一百四十四篇文章。精心挑选出来的这些文章,具有多样性、经典性,文质兼美。我们非常重视阅读教学,一直以来,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注重这些文章的深层分析和使用,想办法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让学生读懂每一篇文章。因此,研究教材教法一直是我们备课的核心环节和重心,我们用各种方法和手段,通过各种语文活动,让学生走进文本,读懂文本。但是,仅仅让学生走进文本,读懂教材中的一百多篇文章还远远不够,我们要通过这些教材,以这些教材为起点,为切入点,带学生走进更广阔、更丰富的语文世界。

在语文备课和语文课堂教学中,走进文本需要我们深入研读教材,我们要通过语文活动铺路搭桥带学生走进文本,由浅入深地读懂文章结构层次,读懂文中人物,读懂作者情感,读懂文章主旨,这里不再赘述。我要重点说的是,在学生学习了文本之后,不能止步于教材本身,还要让学生领略文本之外更广阔的世界。如何带领学生走出文本,要怎样走出去,走到哪里去,如何找到走出文本的“路口”和“方向”,是我们在备课中不能忽略的重要问题。下面是笔者在一线语文教学实践中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思考。

一、走出文本,走进广阔的文化世界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是名家作品,但这些文章不一定集中出现,我们可以把某一篇文章作为走进这位名家的切入点,走进一种文化现象、一个文化领域。

例如,八上教材中有一篇精美短小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是大文豪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写。文章虽短,却简洁地记叙了苏轼在承天寺的一个深夜寻友赏月,因月感慨 “闲人”的内心复杂情感。读懂这篇小文并不难,我们不能就此止步。于是在学习了文章之后,我们开展了“走出黄州承天寺,走进文人苏东坡”的语文活动。首先借助本篇的学习,初步了解了苏轼的经历、苏轼的心理、苏轼的文采。接下来,梳理初中阶段教材中的苏轼作品,还可以向学生推荐微信公众号“爱上苏东坡”,推荐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让学生探究东坡贬谪地图、东坡的人生领域、东坡的诗词、东坡的书法、东坡美食等活动。通过借鉴朋友圈中为图配诗文的形式,开展语文活动,进一步积累苏轼诗词名句,如“人生有味是清欢”“一蓑烟雨任平生”“老夫聊发少年狂”“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等耳熟能详的名句。通過这样的活动,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了苏轼,有的学生甚至把东坡作为自己的偶像。这样就从一篇短文的学习引导学生走进了一个更广阔的文化世界。

二、走出文本,走进现实的生活世界

郭锋老师在《四界语文》中说过,学习的终极目的是学会生活。语文阅读也不例外,语文学习得到的精神收获不是闭锁在“象牙塔”中的陈列品,而是思考生活、应对现实的鲜活武器。不结合生活实际,阅读所得就会随着学习结束而“束之高阁”,只有对接现实世界才能发展相应的能力。

《台阶》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勤劳朴实的农民父亲的形象,文中父亲一生的理想就是建造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为此,日夜操劳,辛苦半生,新屋终于建成,但父亲却老了。读完这样的内容,会产生一丝心酸和沉思。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父亲,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张我和自己父亲的照片,并给他们讲了我和父亲的故事:一生安分守己,省吃俭用,不想给儿女添麻烦,他们有时生病了都不跟儿女说,一生的理想就是把日子过好,让儿女有出息……其实天下父母大都如此。然后给学生留了一项“采访父亲”的作业,让学生回家采访自己的父亲,了解自己父亲的理想,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通过为学生搭建这样一个台阶,让学生由文本走进现实生活,进而关注自己的父亲,思考父辈的人生理想。学生在真诚的交流活动中,渐渐与作者产生共鸣,也更多地体谅了父母的不易,并能客观深刻地反观他们的人生,进而生成真实的生活感悟。

三、走出文本,用文本之法走进丰富的语文世界

部编版教材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强化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双线结构即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结构,既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主流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又保证了语文综合素养的基本训练。部编版教材的突出特点之二是“三位一体”的教材特点,更要求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是:教读课文、自读课文、课外阅读。教读课文由教师带着学生,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案,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达成相应的阅读目标,目的是学“法”。自读课文,学生运用在教读中获得的阅读经验,自主阅读,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努力提高自主阅读能力。课外自读,由课内到课外的拓展阅读,是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和有效补充。根据教材的理念和特点,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掌握课内文章之“法”后,走出文本,阅读更多同类的文章。

例如《散步》这篇文章,清新隽永,贴近生活,篇幅短小却精致优美。我们除了让学生理解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外,还应该把“通过朗读把握文章中人物的语气语调,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阅读散文的方法用在其他文章的阅读中。另外,还要让学生掌握“多角度理解文本的方法”。再比如《阿长与〈山海经〉》中的欲扬先抑、细节描写、议论抒情等,这些阅读方法都可以作为一把钥匙,打开更多相似文章的大门。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根据不同文本的特点和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走出文本。叶圣陶说过,教材是例子。新的教学理念也经常提醒我们,对于教材,我们的定位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们只有把教材作为例子,作为起点,作为切入点,通过教材习得阅读方法,把教材作为钥匙,用这把钥匙打开通往更广阔的文学文化世界的大门,打开滋养学生心灵的大门,才能发挥一篇文章的最大作用,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温儒敏.部编版教材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郭锋.四界语文[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

[3]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语文阅读
行走在语文阅读“教”与“学”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路径探究
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功利性问题
阅读反思: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