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际贸易》课程改革的思考

2018-05-14 16:38邵柏春向慧
知识文库 2018年24期
关键词:国际贸易教学内容理论

邵柏春 向慧

目前,我国高校依然遵循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这些方面都存在很多弊端,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具有束缚作用。《国际贸易》课程是国际贸易、工商管理、金融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其逻辑性较强,理论知识相对比较枯燥。同时由于该课程与其他经管类学科有一定交叉,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学生必须将所学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才能掌握参与国际贸易活动的能力。由此看来,《国际贸易》课程必须进行实质而有效的改革。

1 国际贸易课程基本概况

国际贸易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其内容既包含国际贸易理论也包含国际贸易政策,还涉及到部分国际贸易实务。在我国高校经济类专业课程中,“国际贸易”课程不仅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其他如金融学,投资学、财政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许多高校还将其列为学科建设的重点内容。

国际贸易活动具有跨国界,跨文化,环节多,难度大,变化频繁的特点。因此,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的不仅在于传授学生相关的国际贸易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培养较强的业务处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意味着教学国际贸易课程的老师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也要强调实际业务能力的训练,掌握和运用。

2 国际贸易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2.1国际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

随着中国加入WTO至今,我国经济全面对外开放,全方位开展对外经济合作业务,国际贸易,金融,国际投资等各个领域都开展了更广泛的国际交流,更多企业将会涉足对外贸易业务,更需要懂得国际经济方面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国际贸易结构和贸易方式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跨国公司成为国际竞争的主体,各子公司内贸易增长快速,其经营行为日益复杂化;企业规模、利润和国际经营行为有诸多异质性;国际贸易竞争领域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金融危机使得各国调整对外贸易政策,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呈现扩大之势,贸易争端不断增加。显然,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已经不能完善地解决当前的国际贸易新问题,随之而来的新理论层出不穷,如竞争优势理论,产业内分工理论,新贸易理论以及新新贸易理论。国际贸易课程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2传统的教学方式的缺陷

2.2.1老师和学生之间信息不对称,互动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独霸讲台的情形屡见不鲜,师生之间的互动不足。目前的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对于老师提出的随堂问题,很少有人愿意主动回答;同时学生很少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这种状况既不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钻研问题的习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传授知识的积极性。

现行的大学教育导致教师与学生课后联系与沟通颇少。老师教完就走,学生听完就走。在这样的模式下,知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吸收。从研究的角度看,更好的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是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加强双方对彼此的理解能够更好的为老师授课、学生吸收提供一个自由舒适的环境,从而形成更好的学习氛围。

2.2.2教学内容重复、课程容量有限且较为陈旧

目前的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课程主要包括公共任选课、专业基础课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专业课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等大类,其中,财政学和财务管理课程,国际投资学和证券投资学,以及国际市场营销和市场营销学等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交叉的情况。因此,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主要有:减少课程的重复内容,增加课程的容量,利用有限的时间力求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对前人的知识经验过分重视,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忽略了对学生在关注国际经济贸易的现在形势的引导,忽视了国际贸易与实际生活联系的实践教学;在教学期间对学生系统的科学思维以及学习方法的培养不到位;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惯常的思维模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的能力,或者在原有形式逻辑的基础上增添新的内容开设社会调查课程和教学参观课程,合理安排学期实习和学期准备毕业论文或与导师合作开展课题的研究等等。逐步对课程的内容进行改革,培养出合格的国际经济贸易人才。

2.2.3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脱节

从老师方面看:大学中有一批经验不足、但有着优越学历的老师,暂且不论他们在理论知识与研究上是否有资格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但从其社会经验而言基本上为零,试问这些老师如何将其授课内容与实际有效结合起来。这样只会导致老师的教学内容与实践严重脱节;

学生的学习和实践上也存在着脱节的情况。无疑,本科阶段的学习只是注重理论学习,实验操作很少、社会实践几乎为零。导致学生产生“学了没用”、“假大空理论”等错误思想。虽然很多高校都有实验课程,但是实验课程只是像完成任务一样,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2.2.4考评方式脱离实际

目前,高等院校大多采用闭卷考試、紧盯课本内容的考核方法。这与实用性极强的国际贸易课程存在冲突。首先,紧盯课本内容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导致学生的学习变得木讷、不切实际,成为“书呆子”;其次,老师对于试卷设计的自主性不高,只能在学校设定的框架中出题、考核,这使得老师无法按照预期测评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再次,考评中大多以平时分和考试分各占30%和70%比作为学生的总成绩,不利于老师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同时不能真正反映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

3 国际贸易课程改革的措施

3.1教学内容改革

3.1.1教材的改革

教材内容是国际贸易课程的核心,也是开展国家贸易教学的首要条件。教材内容的滞后使得教学内容远离国际贸易的现实,前面提过,因为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哪怕是最新的教材都会有些滞后,无疑,这将对国际贸易的教学产生不利影响。 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内容要紧随国际形势的变化而适时做出调整,要将国际贸易市场变化中形成的新理论和新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中,将教学的重点向现代化的贸易理论转变,对学生讲解当下比较新的理论知识!如国际贸易新理论,服务贸易理论,国际投资理论等。国际贸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国际形势相结合,积极与国际的教学模式相接轨,对一些当下发生的国际经济事件进行解析。在实务课程教学方面要结合外贸的实际情况有效的补充相关内容,加强外贸知识的学习。

3.1.2教学辅助工具运用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教学方法不断进步,多媒体教学成为现代课堂的主要教学辅助手段之一。多媒体教学又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即CAI),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的实施,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课程吸引力,拓展学生思维;采用PowerPoint等制作的课件,不仅像传统教学板书一样表达了基本内容,还可以通过直观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思考问题,发展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广阔;扩大学生信息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分析问题能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2教学方式改革

3.2.1实践教学-四模块教学法

“四模块”教学模式:即课程认识实习模块,巩固基础知识;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模拟环境;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全真的实践;“走出去”,“请进来”,创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经过这样的训练,理论已经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学会如何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对三年的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强化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又通过这种模拟训练,培养了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既具备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又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建立几个稳定的协议式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既便于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也便于外贸企业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非协议式的实习基地,让学生看到真正的货轮、火车车皮、大型拖车、集装箱、堆场、货物包装方式、海关监管场地等实物。鼓励学生直接找船运公司、保险公司、海关和检验检疫局咨询相关问题。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更好地了解社会,懂得市场竞争之激烈,创业之艰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

3.2.2双语教学法

双语即英语和母语,采用双语式教学就是把英语和母语完美地结合运用到国际贸易课程的学习中去。国际贸易是一门无论理论还是实训方方面面都与国际接轨的学科。而英语是世界范围内使用最广的外语语种,因此,高度重视英语在国际贸易中的是大势所趋,在教学工作中应加强与专业知识有关的英语讲授。可以实行母语讲授,外语板书的形式,来扩大学生对专业英语词汇的积累,运用母语进行讲解,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透彻理解,也不会使在英语方面能力较弱的同学而失去学习兴趣。另外,在教材选定时,老师可以根据课程难易程度,参考多年的教学经验,选择适合学生使用的外语教材,虽然在目前教学中,已经采用了外语教材教学,但是还不够普遍,与国际贸易在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相比较,还远远不及。因此,采用双语式教学,既符合国际贸易课程学习的需要,也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必然要求。

3.3考核方式改革

由传统的考核标准:考勤,作业,考试到“新标准”转变,避免传统的缺陷,增强考核方式的丰富度和过程性。可运用合作研讨的方式来完成,具体实施步骤如下:第一步,课前分组;第二步,课题选定;第三步,成文定稿;第四步,交流展示;第五步,教师总结;第六步,成绩评定。通过这六步将将教师的“课堂讲授”与学生的“合作研讨”有机结合起来,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3.4实施“多元化”评价体系

评价主体多元化,即建立起了學生,教师,管理者,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和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体现出了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以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评价的目的更应侧重于学生的发展,激发出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的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4 总结

国际贸易课程的改革任重而道远,从偏理论教学到注重实践教学,需要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从而实现学校的强劲办学,老师和学生的教学相长。

同时,改革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通过不断地调整研究出最适合国际贸易课程教学的模式,为国际贸易的研究做出贡献。

最后,国际贸易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适应新时代,新的经济发展形势的创新型人才,从而促进整个世界的经济形势转变和优化。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商学院)

猜你喜欢
国际贸易教学内容理论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商务书屋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对中国国际贸易中“贫困化增长”的思考
对中国国际贸易中“贫困化增长”的思考
年底前我国将实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全国口岸全覆盖
盛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