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中教学管理的问题和对策

2018-05-14 01:48高远民
知识文库 2018年24期
关键词:学分产教校企

高远民

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强国,我国高等学校应牢牢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通过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缓解学校与社会需要的供需矛盾。由教学管理的改进为校企合作育人机制解决人才培养、师资培养以及学分互换等问题。

1 应用技术型校企合作育人的发展现状

伴随着移动互联、量子通讯、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席卷全球。国内各应用型高校应运而生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借助长三角地区的地理位置优势,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就近与地方企业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合作育人。通过老牌专业带动新兴专业,解决老牌专业发展动力不足、新兴专业发展导向引领的问题,积极探索了不同程度与特色的合作育人模式。我院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了以下三种合作育人机制。

1.1 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嵌入式培养项目涵盖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通信工程和电子商务四个专业。主要通过校企联合制定专业改革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组织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协同培养国际化、创新型、复合型的服务外包人才。

1.2 “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我院通过“勤会班”打通校企政三方的合作通道。以学院财会系为试点,利用“借助企业平台,打造校外实训;利用国家比赛,打造校内实训”的培养思路,培养学生知识、素养和技能三位一体的知识能力体系。

1.3 建立产教融合教学基地。2016年12月30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公布“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试点院校名单的通知》(教规建中心函〔2016〕68号),我院跻身教育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17所试点院校之一。通过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的建立,研究线上与线下教学融合创新、通过专业发展与昆山地区制造业的协同发展中,优化校企合作新形态。加快培养智能制造领域应用技术人才,提升高等院校主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

2 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在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下,我院仍坚持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理念,以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人才为要求,以继承创新、交叉融合为途径。通过近年来合作的过程中,学校的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遇到了发展瓶颈。

2.1 学科壁垒的制约

长期以来,我国“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的课程设置过分专业化、过度专门化,通识教育的地位就明显不足,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难以真正做到全面发展。然而,通识教育对于科学人文精神的传递、提高学生自身的理解和沟通能力、变换思维方式、实现创新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想要打造卓越的技能人才,学科壁垒的打破势在必行。

2.2 校企隔阂的困境

由于企业与学校的管理模式不同,企业对于学生的培养较单一;不同于学校的理论教学,在企业里的实践教学并不系统,企业的量化考核与学校的考核方式也不尽相同;在互联网+的新时代下,理论知识存在滞后的境况,学校的理论教学与企业的实际操作中存在隔阂;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模式不同。这些均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2.3 课程考核的误区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学生考核一般由学校考核和企业考核两个部分组成。其中两个部分都有过程化考核,但其中学校部分阶段考核过于简单化,而企业中常常选择的调研报告和现场实践操作考核过于传统。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核较少,校企合作中培养特色无法展现,并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

3 校企合作育人中教学管理对策

3.1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体系

以关注学生这个主体为核心,优化培养方案,打破学科壁垒,增加通识课的教育内容。以应用技术学院通信工程(嵌入式培养)专业为例,通识课程共计54学分,并设置公共选修课程和跨专业选修课程8学分,在总学分中占比41.3%。

另专业课程安排通过以行业市场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完成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帮助高校推进教学与实训模式的改革,最终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通过MIMPS教学法、工程师自主教学法等具有特色的知识传授模式,帮助学生提供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企业课程分布在第2学期-第8学期,共计41学分,占专业必修课程的85%。

3.2 互惠互赢,充分发挥校企合作教育平台

首先,学校积极与企业合作,邀请企业的技术技能人才参与到学校的课程体系改革中,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由企业或者行业内具有企业管理与员工培训丰富经验的人力资源专家组成,担任合作专业的职业导师。并由企业的工程项目经理、高级工程师和技术专家等担任合作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教学主任与专业课讲师等。

其次,学校也要鼓励教师深入企业锻炼培训,或者转岗方式加强校内实践教师建设。利用企业领域内的产业优势,促進高校相关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3.3 改革过程化考核,实现课程学分转换

教学考核逐渐由以分数为中心向以能力为中心转变,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目标驱动型考核为手段,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企业课程也需提供开设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任务及开设课程的安排表、学时数、学分分配、任课教师姓名等。企业实习部分的考核认定按照企业和学院综合评定的方式:企业先审核评定,学院导师进行复评,最后总评由学院根据学生实际在企业的综合表现及导师的复评情况综合给予相应的分数。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学分产教校企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学分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