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变化

2018-05-17 08:46林育辉戴文军何晓青
实用医学杂志 2018年8期
关键词:半胱氨酸房颤心肌细胞

林育辉 戴文军 何晓青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内科(广州 510150)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目前我国房颤患者的数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临床数据表明,房颤的发生与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及年龄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1]。房颤患者与窦性节律者比较,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和脑卒中死亡风险明显增加。近年来,随着对房颤研究的深入,发现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密切相关[2];并且房颤所导致的心功能下降与心肌微损伤也有着密切的联系[3]。因此,加强对房颤患者炎症指标的监测,识别房颤合并心衰的高危人群,及时给予针对性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症状及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此,本研究通过检测不同心功能分组房颤患者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type⁃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以及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浓度的水平变化,探讨这些指标在房颤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住院的85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作为实验组。其中男39例,女46例;年龄42~85岁,平均(64.57±8.21)岁;持续性心房颤动诊断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第8版)诊断标准,心功能分级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标准(NYHA),其中Ⅱ级29例,Ⅲ级36例,Ⅳ级20例。选择同期窦性心律患者78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7例,女41例;年龄43~78岁,平均(63.54±7.89)岁;根据NYHA分级,其中Ⅱ级28例,Ⅲ级32例,Ⅳ级1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心功能、高血压、吸烟、高胆固醇血症以及冠心病分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标准:糖尿病、缺血性卒中、瓣膜性疾病者;近期行手术治疗;瓣膜性心脏病、恶性肿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感染者;入组前3个月内出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严重电解质紊乱;入组前合并血栓栓塞疾病;入组前服用抗炎、激素等药物治疗;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the general data of the two groups 例(%)

1.2 标本采集及检测 所有入组患者在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送生化检验室进行检测,采用Roche C501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在Roche C800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房颤组与对照组H⁃FABP、hs⁃CRP及Hcy浓度的比较 房颤组H⁃FABP、hs⁃CRP以及Hcy浓度分别为(3.44±1.93)ng/mL、(2.16±1.45)mg/L及(11.87±3.03)μmol/L,对照组分别为(1.12±0.86)ng/mL、(1.69 ± 1.18)mg/L 及(9.11 ± 3.14)μmol/L。两组患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H⁃FABP、hs⁃CRP及Hcy浓度的比较Tab.2 Comparison of concentrations of H⁃FABP,hs⁃CRP and Hcy of the two groups ±s

表2 两组H⁃FABP、hs⁃CRP及Hcy浓度的比较Tab.2 Comparison of concentrations of H⁃FABP,hs⁃CRP and Hcy of the two groups ±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房颤组对照组例数85 78 H⁃FABP(ng/mL)3.44±1.93*1.12±0.86 hs⁃CRP(mg/L)2.16±1.45*1.69±1.18 Hcy(μmol/L)11.87±3.03*9.11±3.14

2.2 两组不同心功能水平H⁃FABP、hs⁃CRP及Hcy浓度的比较 两组H⁃FABP、hs⁃CRP及Hcy浓度均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升高而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相同的心功能水平,房颤组 H⁃FABP、hs⁃CRP 以及 Hcy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同心功能水平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比较Tab.3 Comparison of concentrations of H-FABP and Hcy of the two groups at different cardiac function ±s

表3 两组不同心功能水平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比较Tab.3 Comparison of concentrations of H-FABP and Hcy of the two groups at different cardiac function ±s

注:与对照组相应的功能分级相比,*P<0.05

组别 心功能分级 例数房颤组对照组ⅡⅢⅣⅡⅢⅣ29 36 20 28 32 18 H⁃FABP(ng/mL)2.06±0.91*2.97±1.48*4.56±2.09*0.86±0.55 1.22±0.73 1.99±0.92 hs⁃CRP(mg/L)1.76±1.04*2.47±1.59*3.34±1.87*1.01±0.90 1.48±0.84 2.12±0.91 Hcy(μmol/L)9.76±3.25*11.23±4.45*13.44±4.77*7.01±3.10 8.98±4.17 11.78±4.59

3 讨论

脂肪酸结合蛋白是美国学者Ockner等在小肠黏膜发现的一种小分子,对热和酸都比较稳定的可溶性蛋白质,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的脂肪、骨骼肌、心脏、肝脏等器官的组织细胞中。在心肌细胞中也含有丰富的脂肪酸结合蛋白,称之为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人心脏中约占胞质蛋白质的15%,占心脏全部可溶性蛋白的4%~8%。此外,在骨骼肌中也有少量分布,含量是心肌的10%,因此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具有较高的组织特异性。脂肪酸结合蛋白主要作为载体参与脂肪酸的代谢。心肌细胞内脂肪酸运输及代谢的过程需要脂肪酸结合蛋白作为载体蛋白,可运输胞浆内的长链脂肪酸,将脂肪酸输送到线粒体中进行氧化,生化三磷酸腺苷,为心肌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4]。如果心肌细胞缺血缺氧,就会动员脂肪酸提供能量,细胞内的脂肪酸载体脂肪酸结合蛋白就会明显升高。若缺血缺氧导致心肌细胞胞膜损伤,膜的通透性增加,由于脂肪酸结合蛋白是可溶性的小分子物质,就会随着释放到血液中[5]。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作为一种新型的生化标志物,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中,在心肌细胞损伤的早期即可中血液中检测到,是一种较高特异性心肌细胞损伤标志物。房颤时心房的有效收缩丧失,左心室充盈血量减少,心排出量降低进而影响心肌供血;另外心房扩张、心房肌细胞出现退行性改变、损伤、变性、坏死及炎症反应等改变,这些病理生理变化都会导致心肌细胞缺血缺氧,细胞膜损伤,进而导致脂肪酸结合蛋白释放入血[6-7]。故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房颤患者心肌细胞的损伤。

本研究结果显示,房颤组患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提示房颤的发生,对患者的心肌细胞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伤,这可能也是房颤患者心功能下降的一个关键因素。与此同时,心功能的下降,也会使房颤对心脏泵血的影响更大,进而影响心肌的供血,心肌缺血缺氧的程度也会随着增加。检测房颤患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水平,有助于更为准确判读房颤对心肌细胞的影响,尽早进行干预,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预后。

目前,对于房颤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大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表明,房颤的发生、发展及维持与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相关。FRUSTA⁃CI等[8]首次观察到炎症反应与心房结构重构关系的病理性依据,他们发现孤立性房颤患者心房肌存在的淋巴细胞浸润、心肌组织坏死及纤维化。随后其他研究者也发现持续性房颤或阵发性房颤患者体内hs⁃CRP水平升高,提示房颤患者体内出现炎症反应,并据此提出房颤与炎症存在一定的关系[9]。

hs⁃CRP是人体肝脏合成的一种急性炎性反应蛋白,是全身炎性反应急性期的非特异性标记物。CRP与细胞膜上的配体结合后,可激活补体系统,促进内皮黏附因子和细胞因子的表达,炎症反应可使心房肌细胞受损,从而导致心律失常发生[10]。血浆中hs⁃CRP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及预后密切相关[11-12]。本研究显示,心房颤动患者血浆 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升高,其水平也随之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提示房颤患者体内存在着炎症反应,且心衰伴有房颤患者,其炎症反应更为明显,这种炎症反应可能会加快心脏发生病理性重构,是心衰维持与进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Hcy是一种含有巯基的非必需氨基酸,是蛋氨酸代谢的中间产物,可以在自身氧化过程中,同时产生一系列氧自由基,导致脂质过氧化而致细胞内钙超载,并可诱导IL⁃6等细胞炎症因子的表达,进一步激发炎症反应[13]。目前研究认为:高Hcy水平,会加重细胞损伤及加速细胞凋亡,并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危险因素[14-15]。

本研究显示,房颤患者Hcy水平高于对照组,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加,血Hcy水平逐步升高,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这提示氧化应激因素参与了房颤的发生与维持;同时,Hcy水平也与心衰程度相关,提示Hcy参与了心力衰竭的发展过程。可见,Hcy可能参与了房颤及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

综上所述,随着对房颤发生发展机制的深入研究,H⁃FABP、hs⁃CRP及Hcy与房颤及心力衰竭的关系将得到更明确的阐述。因此,医学工作者也将可以采取更为针对性的预防与治疗措施,使更多的房颤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获益。

参考文献

[1] 陈伟伟,高润霖,刘力生,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6,31(6):521⁃528.

[2] KARAM B S,CHAVEZ⁃MORENO A,KOH W,et al.Oxidative stress and inflammation as central mediators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obesity and diabetes[J].Cardiovasc Diabetol,2017,16(1):120.

[3] LI N,DOBREV D.Targeting atrial fibrillation promoting atrial structural remodeling:is this a viable strategy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J].Nauny Schmiedebergs Arch Pharmacol,2018,391(3):231⁃233.

[4] HAMZA M,DEMERDASH S,IBRAHIM M.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as a diagnostic biochemical marker for early detection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J].Acta Cardiol,2016,71(5):537⁃541.

[5] JONES J D,CHEW P G,DOBSON R,et al.The prognostic val⁃ue of heart typ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in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acute coronary syndrome:A systematic review[J].Curr Cardiol Rev,2017,13(3):189⁃198.

[6] RADER F,PUJARA A C,PATTAKOS G,et al.Perioperative heart⁃typ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levels in atrial fibrillation af⁃ter cardiac surgery[J].Heart Rhythm,2013,10(2):153⁃157.

[7] SBAROUNI E,GEORGIADOU P,CHAIDAROGLOU A,et al.Heart⁃typ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in elective cardiovers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J].Clin Biochem,2011,44(12):947⁃949.

[8] FRUSTACI A,CHIMENTI C,BELLOCCI F,et al.Histological substrate of atrial biopsies in patients with lone atrial fibrillation[J].Circulation,1997,96(4):1180⁃1184.

[9] 郑黎晖,姚焰,吴灵敏,等.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与大内皮素⁃1浓度变化及相互的关系[J].中国循环杂志,2015,30(3):240⁃243.

[10] 任良强,陈漠水,黄晓娇,等.心锚重复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与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的关系[J].广东医学,2012,33(13):1906⁃1909.

[11] DAWOOD F Z,JUDD S,HOWARD V J,et al.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and risk of stroke in atrial fibrillation(from the reasons for geographic and racial differences in stroke study)[J].Am J Cardiol,2016,118(12):1826⁃1830.

[12] AULIN J,SIEGBAHN A,HIJAZI Z,et al.Interleukin⁃6 and C⁃reactive protein and risk for death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J].Am Heart J,2015,170(6):1151⁃1160.

[13] 邱海桂,谭华清,唐湘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当代医学,2015,21(4):5⁃6.

[14] SAHU A,GUPTA T,KAVISHWAR A,et al.Cardiovascular diseases risk prediction by homocysteine in comparison to other markers:a study from madhya pradesh[J].J Assoc Physicians India,2015,63(10):37⁃40.

[15] 章祎,王湛,蔡梦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高血压疾病发展的相关性[J].广东医学,2016,37(13):1989⁃1990.

猜你喜欢
半胱氨酸房颤心肌细胞
左归降糖舒心方对糖尿病心肌病MKR鼠心肌细胞损伤和凋亡的影响
活血解毒方对缺氧/复氧所致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血清高同型半胱氨酸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
预防房颤有九“招”
阵发性房颤应怎样治疗
西安地区同型半胱氨酸参考区间的初步建立
心肌细胞慢性缺氧适应性反应的研究进展
槲皮素通过抑制蛋白酶体活性减轻心肌细胞肥大
同型半胱氨酸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的相关性分析
房颤伴室内差异性传导与室性早搏的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