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学习分层动态评价策略的探究

2018-05-18 11:41叶明收
读写算 2018年29期
关键词:学习评价

摘 要 后现代主义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因成长环境不同,智力水平发展有先后,学习能力有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每一个学习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学不能以绝对统一的尺度去度量学生的学习水平,要给学生不同的发展留有一定时间和空间。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分层的动态评价是实现个体在学习活动过程得以不断发展有效手段。

关键词 学习评价;区间制;评语制;展示制;分层动态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9-0131-01

一、数学学习评价存在问题

学习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的中心环节,也是数学教学方式变革的重要问题。随着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在我县初中的大面积铺开,传统的学生学习评价的弊端暴露得十分明显,存在症状有:(1)评价思想模糊,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忽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2)评价指标单一,过于关注学业成绩的结果,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情感与态度的关注。(3)评价方法单调,过于重视书面检测,强调学科成绩的量化,对其他考查手段和质性评价方法不够重视。因此,正确认识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数学学习评价问题,积极构建一种新的适应数学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需要的学习评价模式,已经迫在眉睫了。

二、数学学习分层动态评价策略的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重视过程性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新课标基本理念的核心就是要关注过程性评价,要全面地评价学生学习。由此可知,我们所探索的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策略问题应该体现如下特征:

(一)多元化。多元化指的是评价内容多元化和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不仅关注学生的数学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给予积极性评价,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会认识自我,拥有自信;以质性评价为基础,应用先进的评价方法,不仅考查认知层面,同时要考查行为层面。就评价主体而言,要改变单一考试的评价主体为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等多元评价主体,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二)多样化。多样化指的是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的多样化。教学中可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智力因素评价与非智力因素评价相结合等多种评价办法。还有除运用书面检测的常用手段之外,可应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调查与实验、作业分析、数学笔记、成长档案袋等手段,以便对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等进行全面的观照与调控。

(三)动态化。所谓动态化是指教师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注意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有机地将传统的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有组织地开展多次学习评价活动,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差异,实施分层激励评价,使评价工作经常化、动态化。

(四)发展性。所谓发展指的是学习评价改变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作用,而忽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学习评价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现有表现,更要重视其未来发展,关注每个学生在自身原有水平上的每一点进步。

简而言之,新课程所需要的学习评价相比传统的学习评价,评价的功能从甄别选拔转向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的主体从教师一元转向了师生多元;评价的内容从单一的评价学生学习成绩转向了评价学生诸多方面的素质;评价的方法从单纯机械地“打分”或“划分等级”转向了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突出质性评价的方式;评价的过程从静态地评价结果转向了动态地评价整个过程,从评价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转向了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

三、数学学习分层动态评价策略的实践探究

学习评价需要建立一种可操作性的评价模式。我在数学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根据学生差异和新教材特点,并融合自己的教改经验,综合实施着“三项评价制度”为核心的分层动态评价策略:书面检测分数区间制。

在实施数学新课程后课堂教学改革,书面检测仍然是教师进行数学学习素质评价的一项基本策略。在我校实施新课程下“三导”教学的改革实验中,我改变过去人们常用考试百分制的绝对评分,实行了分数区间制的相对评价。这是因为传统的每个学生检测分数都是用同样的百分制分数来衡量,未能体现对“培优辅差”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没能体现对学生人格差异和现有发展水平的尊重。反之,书面检测分数区间制评价策略的运用不仅体现发展性评价作用,而且在评价内容与方式上体现着新课程的要求。

四、结语

从智力因素方面来说,学生存在着由于疾病等因素造成思维能力的不一,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差异;从非智力因素方面来说,学生存在学习积极性,学习态度与方法的差异;实践证明,产生学生学习差异的主要原因主要在于非智力因素方面。对数学学习评价策略的研究是一项全新的研究课题,有许多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地研究。为此,我们将不懈地探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叶明收(1973-),男,籍贯:洞头,毕业院校:温师院,现有职称:中教高级,研究方向:初中教育。

猜你喜欢
学习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下的实验教学探究
关于英语学习评价主体的思考
医学整合课程对学生自我导向学习行为和评价影响的追踪调查分析
基于学习效果最优化的民办高校教学改革措施刍议
浅析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评价
泛在学习中学习评价网络效用模型的构建与实践
中职院校PhotoShop课程教学浅谈
关于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探究
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策略研究
马扎诺教育分类学理论下的教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