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语义学视角下“酒”意象的英译研究

2018-05-25 16:40王茜茜李天贤
戏剧之家 2018年2期
关键词:翻译意象

王茜茜 李天贤

【摘 要】意象是宋词的灵魂,框架语义学为宋词意象翻译研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本文以框架语义学为理论视角,通过对比《宋词三百首》原文和译文中酒意象的框架元素,最终发现主要有框架完全对等、部分对等和完全不对等三种情况,其中部分对等的居多,完全对等和完全不对等的较少。

【关键词】意象;框架语义学;翻译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2-0162-02

宋词的意象极其丰富,胡应麟(1979)认为“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它不仅只是文字所表达的客观物体,而且融合了诗人主观的感情和思想,是外部客观事物和诗人内部情感的统一体。意象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有些学者探讨了宋词颜色意象的翻译策略(李晓丹,2006;王筱,2013),也有些学者格外关注宋词中的文化意象(白静 2014;孟颖 2014),其他还有研究花和柳意象的(向芬2014;吕胜男2015)。这些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截至目前,鲜有人探究酒意象的翻译,而本文就是对此的一次尝试。

一、框架和翻译

Charles Fillmore在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了“框架语义学”,其核心概念之一就是框架。Fillmore(1982:111)将框架定义为“由概念组成的系统,理解一个概念系统中的任何一个概念,必须以理解它所适应的整个结构为前提”,它是意义理解的先决条件。李福印(2006)指出“词汇是激起框架的工具”,词汇与框架紧密相连。人们对同一个语义框架的认识在宏观上基本是一致的(张焕香 2010),但受个人经验、文化水平等认知因素的影响,同一词语在不同人记忆中激活的框架不完全相同,因此在细节上多少存在差异。框架的认知差异对翻译这种跨语言交际有着重要影响。

“意义是翻译研究的关键所在。”(Bell,2005:105)框架语义学的目标之一是利用框架为“词义、句义和语篇意义的理解找到一个统一的解释。”(Fillmore 1976a:28)在意义层面上,两者的研究目的是不谋而合的。张培基(2009)认为“翻译的过程是正确理解原文和创造性地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过程”,即翻译包括理解原文和产生译文两个过程。首先译者在大脑中建构出原文的意义,然后运用目标语对已理解的意义进行重新表达,这都会激活一种或多种的相关框架。译者的任务就是在分析与掌握的基础上,恰当合理地转换两种语言框架。一般来说,最理想的翻译是原语和译语的框架完全对等,但多数情况下两种框架会部分对等甚至完全不对等。

笔者根据判断框架是否对等的依据,即两种框架激活的元素是否一致,对《宋词三百首》中的酒意象进行归纳整理。结果如下:与酒相关的意象共出现161处,其中原文和译文框架完全对等的有46处,部分对等的有81处,完全不对等的有34处。下文将进一步阐释以上三种框架机制。

二、原文与译文的框架阐释

(一)框架完全对等。框架完全对等指的是一种框架激活的元素与另一种框架激活的元素完全相同,因为“每一个框架都是框架元素的集合。”(冯志伟 2006)当我们把上述概念“嫁接”到翻译领域时,只要源语和目的语各自框架激活的元素全部对应,译文和原文在框架上就是完全对等的。

例1:a.洒泪谁能会?醉卧藤阴盖。(《千秋岁》黄庭坚)

b. Who understands why I shed tears after wine?

Drunk, we lay down in the shade of old vine.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黄庭坚对故人秦观的沉痛悼念。“洒泪谁能会”表明自己的哀苦心情没有人能够领会,“醉卧藤阴盖”借用秦观《好事近》中的“醉卧古藤阴下”。(李廷先 2013)例1(a)体现的意象有泪、醉和藤阴盖,由“醉”意象激发的场景是为了躲避现实中被贬的痛苦,两人借酒浇愁,喝醉之后躺在树荫下。其中最重要的元素是酒,有酒而且饮酒超过一定程度才会达到醉的状态。“醉”指饮酒过量,神志不清。例1(a)上半句并没有出现与酒相关的意象,但例1(b)对应上半句的翻译中却出现了“wine”,不过这也使下半句的“drunk”显得顺理成章。drunk指“having drunk so much alcohol that is impossible to think or speak clearly.”(OECD:618)也就是主体因为饮酒过多,导致思维混乱,可能胡言乱语。这个框架包含的主要元素有drunk、alcohol、impossible to think or speak clearly等。通过对比原文和译文酒意象的框架,不难发现两者框架激发的元素是完全匹配的,所以此例可纳入框架完全对等范畴。

(二)框架部分对等。所谓框架部分对等,就是源语和目的语各自框架激发的元素部分相同,或者说核心元素相同,但非核心元素存在差异。具体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源语框架激发的元素大于目的语框架激发的元素;另一种是目的语框架激发的元素大于源语框架激发的元素。在《宋词三百首》酒意象的翻译中,框架部分对等的情况最多。

例2:a.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临江仙·高咏楚词酬日》陈与义)

b. I pour libation here, each drop would turn into tear.

這首词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陈与义在端午节凭吊屈原,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思。向湘江上祭酒的虔诚,加上这水中之酒今夜会流到屈原难地汨罗江的遐想,使滔滔江水融合了词人心灵深处的潜流。(唐玲玲2013)例2(a)所在框架激发的场景是词人站在桥上,手举斟了酒的酒杯,缓缓把酒杯倾斜,让杯中之酒流到桥下的湘江水中。其中关于“试浇”——以酒祭江最主要的元素是酒及盛酒的酒杯。与之对应的翻译是“I pour libation here”,libation指“(in the past), a gift of wine to a god. ”(OECD:1162)换言之,此酒的用途是奉献给上帝。其框架元素主要有wine和god。两组的框架元素都有酒,但一组还有酒杯,另一组则多了god,因而此例属于框架部分对等。

例3:a.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范仲淹)

b.Wine in sad bowels would turn to nostalgic tears.

这首词抒写羁旅相思之情。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之泪,郁积的乡思旅愁在外物触发下发展到最高潮。(刘学锴2013)例3(a)激发的场景是词人不断地往酒杯里倒酒,又一杯一杯地喝下去,边喝边流泪。其中关于酒意象最重要的元素是酒、酒杯以及喝酒的动作。而例3(b)对应的翻译是Wine in sad bowels,在此框架中最重要的元素是酒这种物质,与原文的框架相比,缺少酒杯及喝酒的动作两种框架元素,且并未直接表达出词人悲痛欲绝的情感,因此判定例3属于框架部分对等。

(三)框架完全不对等。框架完全不对等是框架完全对等的对立面,也就是源于和目的语各自框架激发的元素完全不同。虽然翻译的最佳境界是实现两者的框架完全对等,但也不能绝对否认框架的完全不对等,有可能是译者采取框架转换的翻译策略。

例4:a.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张先)

b. Flowers and eyebrows vie in beauty in vain.

这句径直从借酒相慰写起。“酒上妆面”是说琵琶女已带醉意,两颊被酒晕得绯红,故下句用“花艳”形容其醉態之美。借酒浇愁愁更愁,于是双眉相并。“相并”意即紧锁,表明愁怀不释。(周满江 2013)例4(a)激发的场景是琵琶女为了排解心中愁情,试图以酒麻醉自己,过量饮酒最后喝醉了,酒气把脸熏得通红,笑靥如花,但眉头紧锁。其中酒是这个场景最重要的元素。相对应的翻译,例4(b)激活的框架元素主要是flowers和eyebrows, 与例5(a)上半句激活的框架元素完全不同,根本没有涉及到酒或其相关的意象。那么,单从语义框架上,原文和译文就是完全不对等的。译者似乎直接省略了对“酒上妆面”这句的翻译,以下半句的翻译代替整句话。鉴于此,笔者认为例4属于框架完全不对等。

例5:a.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仙吕宫·暗香》姜夔)

b.Even my green goblet would weep,And wordless petals pink be lost in longing deep.

把翠尊而对红萼,词人由杯中之酒想到离人之泪,故曰“易泣”;将眼前的梅花看做远方的相思,悄然相对,虽曰“无言”,而思绪之翻腾、默默之诉说又何止千言万语。(王双启 2013)在这个框架激活的场景中,酒杯中的酒是最主要的元素。而例5(b)激活的框架元素主要是green、 goblet和weep,与例5(a)激活的框架元素截然不同。诚然例5(b)有酒杯这种元素,但它属于非核心元素,green goblet只能说明酒杯,但杯中是否有酒,酒的深浅也不得而知。另外,例5(b)的译文将酒杯拟人化,好像它也会哭泣,然而真正哭泣的主体是人,不是酒杯。笔者由此推断许先生在翻译时进行了框架转换,以酒杯哭泣借代离人流泪。此译文尚未实现框架对等。

三、结语

本文对比了《宋词三百首》中涉及酒意象的原文与译文的框架,研究发现主要有三种,即框架完全对等、部分对等和完全不对等,其中又以框架部分对等这类居多。事实上,想要实现框架完全对等是非常难的,奈达(1964)也认为信息流失是任何交流过程中的必然现象,翻译中的“绝对对等”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梦。翻译毕竟是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所以同一种意象在两种语言的体现多少会有不同,本文在框架完全对等下举的例子只能算是近乎完全对等。

参考文献:

[1]Bell, Roger T.翻译与翻译过程:理论与实践[M].秦洪武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版社,2005.

[2]Fillmore,C.J.Frame Semantics [A].In the Linguistic Society of Korea (ed.).Linguistics in the morning clam [C].Seoul: Hanshin, 1982.

[3]Fillmore,C.1976a.Frame semantics and the nature of language [J].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Conference of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and Speech 280: 20-32

[4]Nida, E. 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M]. Leiden: E. J. Brill, 1996.

[5]白静.互文性在宋词文化意象中的表现及翻译策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

[6]冯志伟.从格语法到框架网络[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3): 1-9.

[7]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8]李福印.语言学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李廷先,唐玲玲,刘学锴,周满江,王双启等.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10]李晓丹.唐宋诗词颜色意象及其翻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

[11]吕胜男.语用标记等效原则视角下对宋词中柳意象翻译的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

[12]孟颖.许渊冲英译本《唐宋词一百首》中文化意象的翻译[J].现代妇女(下旬),2014,(10):282.

[13]向芬.关联视角下宋词中花意象的翻译研究[D].2014.

[14]许渊冲译.宋词三百首:汉英对照[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15]王筱.唐诗宋词颜色词意象英译[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12):76-77.

[16]张焕香,高平.从格语法到构式语法[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2(01):89-94.

[17]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翻译意象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