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

2018-05-30 17:10张春艳
关键词: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互联网+

张春艳

摘要:“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在认同主体、认同方式等方面呈现新的特点,这些新特点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具有重要影响,创新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载体,丰富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形式;但同时,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网络渗透以及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也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我国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为此,需创新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温度;改进教育方式方法,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加大网络监管力度,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供清朗的环境。

关键词:“互联网+”: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是网络安全的核心与灵魂。”习总书记这一论断彰显了意识形态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然而,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深入、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信息战、舆论战已成为各国博弈的重要形式。西方国家利用我国正处于社会急剧变化、传统遭遇挑战、社会矛盾叠加的特殊时期,凭借其先进的网络技术进行文化殖民和价值观渗透,企图消解或颠覆我国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互联网+”国家行动计划的提出,为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以“互联网+”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特点、“互联网+”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影响为切入点,对“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有效路径进行探讨。

一、“互联网+”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内涵

(一)“互联网+”的内涵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互联网+”国家行动计划。“互联网+”就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其基本特征就是“万物万联,共通共享”、“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联网形态演进。”“互联网+”的“+”,既是信息技术上“+”,也是思维、理念上的“+”。“互联网+”计划旨在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促进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健康发展。“互联网+”的提出,使得互联网已经不仅仅是聊天和获取信息的工具,还可以应用于政务服务、电子商务、思想政治教育等领域,发挥“+”的功能。

(二)“主流意識形态认同”的内涵

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人是伯恩斯坦,在此基础上,列宁提出意识形态是阶级利益的表达。郑永廷指出意识形态是反映一定阶级或利益集团的经济政治利益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观念体系,是一定阶级社会集团的政治思想、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思想基础。聂立清指出主流意识形态就是在一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或具有统治作用的意识形态,具有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作用,力求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能够被全体社会成员实际认可与接受并形成心理倾向。本文倾向于认同聂立清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界定。主流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或具有统治作用的意识形态,但并不等同于执政党或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思想文化的中流砥柱,是民族精神的基础和载体: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决定了任何一个统治阶级或执政党若想打牢执政根基,必然占领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其方法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宣传、教育,使全体社会成员实际认可与接受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并形成稳定的心理认同。

马克思主义从人的社会活动性出发,认为“认同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彼此从自我出发而寻求共同性的过程和结果,它表征着人与人之间的共性关系,其核心是价值认同。作为价值认同,它是通过改变价值主体之间的关系使自己的价值观和价值结构重新定位和重新调整的过程。”我国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集中体现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这一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最高抽象表达。“互联网+”背景下,要发挥这一科学体系的作用,就必须加强大学生对这一科学体系的认同即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二、“互联网+”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特点

“互联网+”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在认同主体、认同方式等方面呈现新的特点。

(一)认同主体由被动变为主动

在传统媒体下,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是国家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自上而下的单向度的方式主导的。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宣传部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报刊杂志、主流媒体都必须在党的直接领导下,对人民进行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基本理论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其宣传组织系统严密,纪律性较强,监督审查严格,以确保主流意识形态成为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旋律。在这种灌输性的传播方式下,认同主体只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信息传播者具有信息资源和信息的选择权,在意识形态教育上具有天然的优势。互联网的应用,打破了信息传播者的传统优势,使意识形态的传播由单向度变成双向性:尤其是“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在技术和功能上都得到很大提升,每一个个体或组织都可以以平等的方式在网络上发布观点、交流思想,每个人都是意识形态的传播者,也是接受者。意识形态认同的主体已摆脱思想上的强制性影响和被动性控制,主动地去选择性地认同意识形态。

(二)认同方式由大众传播替代组织传播

在传统条件下,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主要是靠组织传播,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是辅助方式:“互联网+”时代,以网络为媒介进行的大众传播成为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方式。互联网依托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以微信、微博、腾讯QQ等APP软件为载体,生产传播“微视频”、“微新闻”、“微电影”、“微小说”“微表情”等各种微产品,将意识形态内容转化为数字符号在虚拟空间内流动,扩大了意识形态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同时,网络即时、便捷、高效的优势,突破现实地域造成的屏障,让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浏览到世界各地的信息。在此条件下,意识形态的认同方式已由大众传播替代组织传播,意识形态的受众对象也由昔日确定的多数转变为不确定的多数。

三、“互联网+”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

“互联网+”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主体、认同方式的新变化,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具有重要影响,它创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载体,丰富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形式:但同时,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网络渗透以及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我国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积极影响

1.“互联网+”创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载体

“互联网+”开辟了人类生活的第二空间,为在大学生中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

首先,即时通讯为主流意识形态提供便捷的传播渠道。即时通讯工具及时对大学生传递主流意识形态相关理论内容、即时解答大学生学习和接触主流意识形态过程中的疑惑,帮助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内容有更深刻而广泛的接触和理解,引导大学生理性分析国内国际社会热点问题,从而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其次,QQ、微信、微博、贴吧的广泛运用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创造了条件。第29次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当前我国网民中拥有个人博客、个人空间的用户规模已达到4.56亿人,使用率占总体网民的68.9%。可见,集网络、手机优势于一身的“互聯网+”逐步发展成为青年学生充实知识体系和进行思想交流的新型载体。

2.“互联网+”丰富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形式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超越工具性手段,从信息查询、大众传播等领域不断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使这些领域呈现出复合、交叉发展的态势,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网络生活方式、网络文学、网络语言,极大地丰富了意识形态的传播形式。网络语言和网络文学的迅速出现并得以流行,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也使每个个体能够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和个性爱好表现其内心深处的真实欲望和潜意识中的思想诉求。处于忙碌和压抑中的人们借助网络文学交流沟通、宣泄调节,从而获得精神上自由和愉悦。可见,网络语言和网络文学对网民具有意识形态的教育功能,“互联网+”赋予了意识形态新的更加隐蔽的传播方式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消极影响

1.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网络渗透消解了我国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近年来,西方国家凭借信息技术优势在网络空间占据了意识形态传播的主动权,一些不良的社会思潮纷至沓来,如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披上“民主”、“人权”和“普世价值”外衣的西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严重冲击和影响着中国传统的主流价值观,使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解构,对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构成一定程度的消解和侵蚀。西方语境中的个人主义宣称“个人至上”,个人是真正自我的主体,其所有行为完全听从于自我意识的支配,网络在自我管理基础上呈现的“自治性”、“自由性”使得它成为真正展示个性精神空间。这种价值观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是相悖的,价值冲突销蚀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性认同。2017年6月笔者对568个调查对象进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状况”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西方“个人至上”的价值观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倡导的集体至上的价值观。(表1)

当问到“对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行干涉我国内政并企图破坏我国国家统一的行为,您的态度是什么”时,数据对比(如图1)说明西方国家凭借信息技术优势占领网络阵地,对大学生兜售西方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性认同。

2.非主流意识形态冲击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性认同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非主流意识形态在互联网空间莺飞草长,对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解构着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比,非主流意识形态属于“散兵散将”,浮游于社会底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关联,在底层社会有较稳定的市场,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凡是主流意识形态倡导的,它就会反对。而且,很多反对缺乏理性支撑,为了反对而反对,即情绪化、标签化的反对。(如图2)主流意识形态倡导的历史上的英雄,在网上会遭到网民的颠覆或嘲弄。这种虚无历史、解构英雄的现象在网上大面积存在,稀释了主流英雄主义话语正能量。

另外,非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具有双向的力量:一方面它们是网上仇官、仇富的社会意识“酵母”,对于网上那些招摇过市或被反腐击中的猎物,会蜂拥围堵,群起而攻之:另一方面,它们也会成为众多网民照单全收的精神食材。非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的双向性对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群体影响最大,因为他们崇尚个性自由、自我意识较强、喜欢网络的虚拟交流,但心理尚未成熟,精神易受污染,思想易受他人左右。

四、“互联网+”背景下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途径

“互联网+”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也带来了消极影响。抓住机遇,规避消极影响,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其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创新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温度

创新教育内容,继承已有成果,结合社会生活、学生实际和时代特征,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1.将社会生活与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相结合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满足社会生活需求,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现实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热点焦点问题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相结合:就是要贴近现实社会生活,关注国内外时政热点,引导大学生对现实问题作出客观剖析,帮助大学生答疑解惑,使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更接地气、更有温度,使“网络+”时代的大学生能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领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认同主流意识形态。

2.将学生思想实际与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相结合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在“网络+”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抓住事物的根本”,就是要使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理论既具备思想性,又契合学生思想实际。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网络+”时代的大学生由于成长的时代更为发达与开放,他们的思想实际更趋向于多元化,甚至同一时代个体之间的思想实际也存在较大的差别。他们一方面信仰马克思主义、认同和坚守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认可理想主义躯魅、精神退隐、市场经济观念的文化霸权等观念;一方面认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倡导意识形态多元化。因而,在对“网络+”时代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中,要使教育内容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既要顾及“网络+”时代大学生多元的思想文化现状,又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不能改变,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改进教育方式方法,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

改进网络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法,提升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利用网络技术,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是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发挥这一主渠道作用,需要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内容、讲授方法和考核方法。在讲授内容上,将教材理论与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相结合。利用网络信息量大、更新快等特点,及时将网络查阅的时事政治、社会热点问题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鲜活地案例和生活语言来解析抽象理论,既有利于学生理解与接受,也使得学生在真实案例中深刻感受主流意识形态的实际运用。在讲授方法上,利用音频、视频等新兴方式来丰富课堂教学讲解方式,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教条式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效果,增加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召力。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应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结合学生实际和当前社会实际状况,选择灵活多样的、易被“网络+”时代大学生接受的方式进行考核。

2.借助网络平台,占领主流意识教育阵地

网络是世界共同的文化产品,西方国家可以通过网络对网民进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渗透,我们也可以通过思想和政策网络宣传,提高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广泛性和影响力,巩固其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通过开展弘扬主旋律内容的网络教育活动,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设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充分发挥网络互动优势,通过微信、微博、腾讯QQ、贴吧等网络交流工具和平台,及时疏导学生的情绪和各方面的困惑:加强网络伦理、法律教育,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素养,养成文明的上网习惯和规范的网络行为:加强高校网络平台建设和管理,占领网络舆论阵地,牢牢把握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通过审查、监控来规范“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日常网络行为,对那些有不良思想倾向或主流价值观存在问题的大学生及时开展疏导和教育,做到“以理服人”“防微杜漸”,对那些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相背离的内容和宣扬西方意识形态的内容及时进行清理,从而形成清朗的网络舆论环境,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三)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做到依法治网,违法必究

“深入开展网络舆论斗争,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清朗起来”。然而,在对568位在校大学生问卷调查的数据说明,网站对互联网意识形态监管成效很低,大学生对我国网络意识形态的监管评价很不满意。(如表2)

加大网络监管力度,依法治网,违法必究,是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途径。

1.搭建平台、拓宽信息交流渠道

网络的虚拟性使其提供的内容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在提供给人们有利信息的同时,也掺杂着虚假、恶意信息,极易出现恶意攻击、诽谤他人、造谣等情况。加大网络监管力度,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网络阵地,需搭建红色网站平台、拓宽信息交流渠道。加强主流媒体网站建设,加快廉政网站建设,丰富并及时更新网站内容,提高网站质量水平。建立BBS论坛、博客、贴吧、聊天室等多种形式的交流平台,拓宽信息来源渠道,为网络监管提供有效载体。

2.完善网络法律法规

自1987年10月制定了《电子计算机系统安全规定(试行草案)》以来,我国陆续出台的互联网管理的法律依据多是政策性法规,而且这些网络法律法规大多是在2000年左右制定的,更新较慢,不能与时俱进,比如,1994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2003年施行的《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目前依然沿用。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网络文化发展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网络犯罪行为日新月异。因此,尽快制定和完善网络监管的法律法规,完善信息收集、分类梳理制度,确保信息源的真实性:建立和完善网络监管信息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指派专人及时汇总和归纳网络监管信息,对于经查证属散布谣言、诋毁主流意识形态的信息,迅速查处和回应,不断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依法治网、违法必究,才能为提升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互联网+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对策研究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正确引导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策研究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途径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