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2018-05-30 11:45李俊波
中文信息 2018年2期
关键词:学习渗透传统文化

李俊波

摘 要: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意义非凡,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重要的精神内涵。而语文课堂是播撒传统的主阵地,所以,如何在语文学习中巧妙渗透传统文化?如何使传统文化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影响学生?是一线教师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 渗透 课堂 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2-0-01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精华,是中华文明与其它文明区分的标志,是华夏子孙力量和智慧的源泉。但如今随着中国向现代化转型,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外来文化、浅文化、俗文化、网络文化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圣诞节、情人节大有凌驾传统节日的趋势,越来越多的青年一味标榜没有原则、寡廉鲜耻的所谓个性,各种道德丑闻铺天盖地,甚至有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诸多美德嗤之以鼻。

当“阅读”变成“悦读”,当一大批“传统文盲”出现时,先贤圣哲们在高呼:此传统文化存亡之秋也!黄河断流,断的是华夏儿女的生存之水,若是传统文化“断流”,那么断掉的将是中华民族之根,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构筑精神高地。

祖国语文是学生和国民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另外,高中语文课程还承担着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任务,在传统文化的渗透中完成文化的传承和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提升学生的审美与创造能力。原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因此传统文化应如春风化雨,如氤氲水汽般渗透我们的高中语文课堂。

一、渗透于作者、作品背景的介绍

语文是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许多篇目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都可涉文传统文化,只要教师选好解读角度就可以做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链接。这个过程不仅可以实现古今的勾连,而且还可以更好实现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完成语文学科的“本分”,提升文化意识和理解。以苏轼为例。

语文必修五本教材中有两本选编了苏轼的作品,即必修二的《赤壁赋》和必修四的《苏轼词两首》(《定风波》《赤壁怀古》),若想让学生透彻理解这几篇作品,就不可回避苏轼的一生,从他少年的锐意进取、志在报国,到为官遭贬后勤政爱民、随遇而安,他的一生既积极入世,又进退自如。儒家的厚德载物、刚正不阿、积极进取,道家的顺其自然、淡泊名利、虚怀若谷,佛家的宠辱不惊、自然清净、进退从容,构成了东坡复杂而强大的内心世界,而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渗透于课文内容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因此,成功的语文课堂不能拘泥于课本知识,而忽略资料的使用,使语文课堂教学四平八稳,无波无浪。

例如教学《鸿门宴》时,如果仅仅让学生将原文翻译到文通字顺就住手,那与语文教学的要求相差甚远,“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二者不可或缺。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拓展刘邦、项羽的相关内容,且《项羽笔记》中“刘邦推子女下车”及“烹太公则分羹”两个典型的细节很好地展现了项羽和刘邦各自的性格特点,而作者司马迁更值得大说特说,身为汉朝人却不畏皇权,秉笔直书,持大义,别善恶,不畏风险,不避斧钺,求实求真,忠于职守。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教师不妨借用文天祥的《正气歌》中“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诗句,拓展相关历史资料,让学生理解“秉笔直书”的精神内涵,培养求真务实的美好品德,宁可枝头抱香死,不随黄叶舞西风。凡事有所为有所不为,培养浩然之气。

另外,必修五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中国的传统建筑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大门、大窗、大屋檐,视野开阔,直通大自然,最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而对称则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体现,课本插图有四合院,老北京的四合院有着严格的讲究,坐北朝南,东西厢房,东南开门,它的设计最符合儒家传统的礼仪规范,长幼有序,尊卑有别。

传统文化存在于语文课本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教师善于发现,积极总结,恰当拓展,传统文化就会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达到如盐入水,如风入林的效果。

三、渗透于课前活动环节

为活跃课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也为了提升学生语言建构和运用的能力,笔者设计了“课前三分钟”和“每日一成语”的环节,要求学生讲述身边的励志感人故事或新闻,学生演讲后教师进行点评,虽然学生讲的内容不可预知,但绝对走不出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范围,只要在点评阶段有意识倾斜,就可以完成传统文化的渗透。

四、渗透于考试中

在试卷中渗透传统文化,并以此作为向导,让学生不得不去关注传统文化,这一点在教材中已有所体现,如《巧妙的对联》等专题的设置,这些梳理探究的版块是把汉字作为通向优秀传统文化的钥匙。

将传统文化融进试卷,高考试题是很好的范本,笔者曾经粗粗统计自1987年的高考开始,语文试卷就在逐渐渗透传统文化,只以2014年对联题为例。

2014年 天津卷 第五题

以下四副对联分别对应四位文学家,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①金石文章空八代 江山姓氏著千秋

②剛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 幽而发愤著成信使照尘寰

③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④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个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A、①韩愈 ②班固 ③屈原 ④苏轼

B、①韩愈 ②司马迁 ③屈原 ④李清照

C、①欧阳修 ②司马迁 ③贾谊 ④苏轼

D、①欧阳修 ②班固 ③贾谊 ④李清照

天津卷不仅要求学生了解诗人,同时考察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考查过程中语言和思维兼顾,在整个过程中兼顾各方面的知识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学习。

总之,传统文化渗透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

习语文的兴趣,还能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先贤思想的滋养,而传统文化的渗透当如脉脉流水,润物无声却有情,滋润学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高考试卷

猜你喜欢
学习渗透传统文化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