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外谚语的差异性及翻译对策

2018-05-30 11:45徐伊锦
中文信息 2018年2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翻译方法差异性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而谚语是语言与文化的结晶,它和特定的文化及语言息息相关,灵活地使用谚语能大大增强语言的鲜明性与生动性。充分地理解各类谚语间相异之处,并用正确的方法将其翻译,能有效地促进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流和合作。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 谚语 差异性 翻译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2-0-01

一、前言

谚语是劳动人民于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短语,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民族及地区的文化。谚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其口语化、通俗易懂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人们使用。由于价值观、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和地理位置等差异,导致不同文化衍生出的谚语也存在差异性。谚语之间的差异会给跨文化交流和翻译带来一定的障碍,若在不了解谚语含义和背景知识的情况下进行翻译,很容易让读者产生误解,给跨文化交流带来消极影响。下文将针对中外谚语反映的文化差异及翻译谚语的对策进行简要分析。

二、中外谚语的差异性

经过探究,中外谚语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价值观的差异

由于历史及地理位置等诸多因素,西方国家多崇尚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相对社会的独立自主性,多以个人的成功为重,讲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A bird in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就体现了对个体价值的重视与浓重的功利性。“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告诉人们应该把握好有限的时间,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具有较强的经济色彩,进步观中的财富无限论得以体现。而中国多崇尚集体主义,更看重一个集体的团结与合作。“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等谚语都体现了该特点。

2.风俗习惯的差异

中国自古以来以龙为尊,中国人一贯自称是“龙的传人”,龙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崇高的位置,象征着权势与高贵。因此,有关龙的谚语多包含着赞美与尊敬的含义,且多为褒义。但龙在西方文化中被认为是残暴和血腥的,是恶势力的象征,有关龙的谚语多含贬义,如“dragons teeth”,就有着“互相斗争的根源”之意。除此之外,狗在中西方文化中也代表着不同的形象。在中国,狗多是貧贱、卑微的象征,关于狗的谚语多包含着对它的贬低与轻视,如“狗眼看人低”、“好狗不挡道”等。相反,狗在西方文化中是忠诚的象征,“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lucky dog(幸运儿)”等谚语都反映了西方人对狗这一动物的喜爱与尊重。

3.历史背景和文化的差异

每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各不同相同,由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或国家的意识形态衍生出的谚语也就有比较明显的文化差异。如“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敵は本能寺にあり(敌人在本能寺;声东击西)”这两条谚语分别源于发生在中国与日本的历史事件,在翻译此类谚语的时候一般会添加一定的注释,从而保证读者能够理解其中的含义。古代中国受儒家“三纲五常”思想的教化影响较深,如“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子无才便是德”等诸多谚语就带有鲜明的封建社会阶级观,且歧视、物化妇女的现象较为严重。而西方国家较早地完成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人们更多地强调和追求平等的人际关系,像“A cat may look at a king(猫也有权觐见国王)”、“A king without learning is but a crowned ass(没有知识的皇帝不过是匹顶皇冠的驴)”这样轻视甚至是蔑视皇权的谚语也不在少数。

4.宗教信仰的差异

欧美等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多信仰基督教,中东地区多信仰伊斯兰教——信仰的不同带来的文化差异在谚语上也有所体现。西班牙谚语“a cada cerdo le llega su San Martin(善恶终有报)”中提到的“圣马丁”,就带有着浓厚的基督教色彩。中国无信仰者居多,信教者多信奉从印度传入的佛教或本土的道教;关于这两种教派的谚语就相对较多,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得道升天”、“天道好轮回”等,这些谚语和西方那些与基督教有关的谚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外国谚语的翻译方法

谚语的复杂多样性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国家与地区间的文化差异,这些因素都会给翻译不同文化的谚语带来一定的困难。针对不同文化的谚语之间的差异性,我们要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来保证翻译的准确和生动,既易于读者的理解,又不失谚语原本的意蕴。在谚语翻译的过程中,有如下几个翻译方法可以借鉴使用。

1.直译法

在一些外语谚语中,使用的形象及其寓意与汉语基本相同,翻译起来问题不大,采用直译法便可处理。如英语谚语中的“Doing is better than saying(行胜于言)”、“A good fame is better than a good face(美名胜于美貌)”,日语谚语中的“予断を許さない(凡事不可预测)”等,都是采用直译法进行翻译的典例。直译法通常会用于一些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且意象比较鲜明的谚语的翻译,稍微复杂一些的谚语则不适用。

2.意译法

由于两种语言的不同渊源及文化差异,更多情况下直译法并不能满足谚语翻译的需要,无法传达出源语言谚语的精髓。因此,译者多会在翻译过程中加以适当的润色加工,让翻译后的谚语依旧保持其原本的通俗易懂。这种方法就叫做意译法。使用意译法翻译的谚语有很多,比如“No cross,no crown(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情)”、“burn the midnight oil(开夜车;熬夜)”、“良い花は後から(好戏在后头)”等谚语的翻译都采用了意译法。

3.等值译法

这种方法是将外来谚语翻译成本国已有且广为人知的谚语,毕竟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虽然有著或大或小的文化差异,但人类的生活经验和对事物的观察角度有时却非常相似。有时中外选择引用的形象不同,但表达的含义是相同的,此种情况下亦可以使用等值译法。如“When wine is in truth is out(酒后吐真言)”、“A good medicine tastes bitter(良药苦口)”、“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物以类聚,人以群分)”、“When the cat is away,the mice will play(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都是英语谚语使用等值译法进行翻译的例子。此种方法在日语谚语的翻译中更为常见,由于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中日两国文化在很多地方很相近,因而有很多谚语适合采用等值译法,比如“錦上花を添う(锦上添花)”“君子の交わりは淡き水の如し(君子之交淡如水)”“恋に身をやつす(为伊消得人憔悴)”等。

4.直译加注释

有时直译不能表达原谚语的含义、或者在翻译一些具有特定历史事件或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谚语时,会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以便于读者理解。比如上文提到过的西班牙谚语“a cada cerdo le llega su San Martin(每只猪都能等到自己的圣马丁;善恶终有报)”和日本谚语“敵は本能寺にあり(敌人在本能寺;声东击西)”,考虑到很多中国人并不知道圣马丁节和本能寺之变,在翻译过程中都应该对其加以一定的注释,但注释应该适量,不宜过少或过多。过少会导致读者无法理解,而过多的注释又会影响读者阅读的流畅度,降低阅读兴趣。这两种加注方式都是不可取的。

三、总结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而谚语作为语言中具有鲜明文化色彩的一部分,具有相当高的文化价值。谚语通常极具比喻义,不少谚语又富有讽刺意味,在翻译过程中稍不留意很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为了能更准确地翻译和表达谚语的本意,译者必须要了解两国或多国间在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历史背景文化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结合本国的文化和表达习惯,选用恰当的翻译方法,使翻译后的谚语既能体现出原生谚语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内涵,表达的含义又能被目标地区的人们所理解,从而促进不同语言、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沟通。

参考文献

[1]黄荣春. 浅谈中英谚语的差异及其翻译方法[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18(10):120-122.

[2]谢静. 浅议日语谚语汉译的常用方法[J]. 文学界(理论版),2010,(04):116-117.

[3]肖兰. 浅谈西班牙语和汉语谚语的语言特点及互译方法[J]. 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3(01):60-61.

[4]谢静. 浅议归化译法在日语谚语汉译中的运用[J]. 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04):212-213.

[5]阚钊婧. 浅谈英语俚语的特点及翻译[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2):73-74.

作者简介:徐伊锦,女,汉族,(2000.5-),籍贯:江苏省徐州市,就读学校:徐州市撷秀中学。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流翻译方法差异性
初中英语差异教学可行性探究
浅谈汉语歇后语的翻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