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悲剧都指向命运

2018-05-31 10:20王永东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鲁迅作品祥林嫂

王永东

摘 要:勤劳、善良、质朴而又顽强的祥林嫂悲剧的一生,有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毒害的因素,但真正的根源却是其“两次丧夫”“、“一次失子”的悲惨命运。厘清这个问题,可以让读者重新认识鲁迅作品,在时代性、阶级性的后面,是掩盖不住的人文性。

关键词:祥林嫂;鲁迅作品;根源新解

《祝福》是高中语文教材传统篇目,即便是在“鲁迅作品应该下架中学语文课本”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其地位依然固若磐石,而关于祥林嫂悲剧的根源似乎也早已盖棺定论,即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封建思想、封建宗法制度(或者说是封建社会的政权、神权、族权、夫权)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罪魁祸首;祥林嫂生在那样一个时代,身处那样的社会环境,其悲剧结局是必然的。换句话说,祥林嫂的悲剧是社会悲剧,时代悲剧,这是传统的认知,几十年来的高中语文课堂,我们也一直是这么传授给学生的。

对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时代性的定性,决定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可是,细想想,总觉得有些问题,既然是时代、社会的必然性悲剧,为什么同样生活在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女性,包括四婶、卫老婆子、祥林嫂的婆婆、柳妈以及“鲁镇上的女人们”,她们为什么没有“被吞噬”而得以“独善其身”?只有祥林嫂在“鲁鎮人们的祝福声中悲惨的死去”呢?

不说四婶——且不论她与鲁四老爷是否就代表了封建统治阶级(此观点也可疑),就说在《祝福》中出场时间不长、所占篇幅不多的祥林嫂的婆婆,也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否则也不至于让自己十来岁的孩子“打柴”,年龄和祥林嫂也大体相仿,三十多岁,同在一个时代,两人甚至还在同一屋檐下生活。为什么祥林嫂的婆婆不但没有“堕落到尘埃里”,“像一根草芥被清除了”,反而成了“人生赢家”,不仅在“祥林家”站稳了脚跟,而且还熬成了婆婆,进而成为了所谓的“封建家长”、“族权”的代言人。

两相对比,不难看出,祥林嫂之所以离家去鲁镇打工的缘由是丈夫祥林的早夭,不幸的是,祥林嫂也没有给祥林家生下个一儿半女,孤身一人的年轻寡妇在公婆家的身份是尴尬的,这才是祥林嫂第一次去鲁镇打工的真实原因。可以设想,如果祥林不死,或者祥林嫂有了自己的儿女(就像她婆婆一样),也必然不至于有后来的遭遇。显然,祥林的早夭及祥林嫂没有子嗣,此二者与时代、与社会是没有多大关系的。

后来,祥林嫂嫁给了贺老六,“男人年轻、能干,什么事都依着她”,“不久又生了个又白又胖的大小子”,看起来,祥林嫂是“交上好运”了。但不幸的是,“年轻、能干”的贺老六因伤寒病死了,不久,儿子阿毛又被狼拖进了树林里。

如果说祥林早夭、贺老六病亡可能还有时代和社会因素的话——比如说愚昧无知、医学落后等,那么阿毛遭狼就完全是个意外,是概率极小的偶然事件。

生活中有许多的偶然事件,这无数的偶然聚积起来,主宰着人生的方向,构成了人生的全部。莫泊桑在《项链》中说: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成全你,也可以败坏你。马蒂尔德就是因为一串“顶多只值三百法郎”的项链,搭上了自己十年的青春年华,这个悲剧与时代与社会也没有多大关系,只是一个偶然事件,用文艺理论的术语来说, “神秘力量左右现实人生”,是谓“命运悲剧”。

与马蒂尔德丢失项链一样,祥林的早夭,贺老六的病死,尤其是阿毛遭狼,都是生活中的小概率的偶然事件,正是这几桩偶然事件,导致了祥林嫂“被践踏、被损害、被毁灭”的一生,所以,祥林嫂的悲剧根源不是时代和社会,而是命运。

可能有人会据此提出质疑,认为这种观点可能有点离经叛道,就连作者鲁迅先生也说自己的小说作品是“取材于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中,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祥林嫂当然是那个“病态的社会”中“不幸的人们”中的一个,她的悲剧当然是时代悲剧、社会悲剧。

鲁迅先生创作小说的动机,大家都知道,其作品的时代性、社会性甚至阶级性都鲜明地打上了鲁迅先生的烙印,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一个伟大的作家,尤其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当他将笔触深入到生活中时,人物命运甚至作品的主题,就连作者自己也无法掌握。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时,原来也没想那么多,但是后世读者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鲁迅先生创作《祝福》的时候,其构思设计的主题是反对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是要写出“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所刻画的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也是按照这个设计来的。但现实生活却“比任何艺术作品都要更丰富、更复杂”,鲁迅先生自己可能也没想到,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固然有鲁四老爷、四婶、婆婆、柳妈、鲁镇上的人们,甚至包括“我”的软弱性、妥协性在内,但这些人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封建礼教、封建迷信的受害者,他们不过是在祥林嫂毁灭之路上起了一个推手的作用,真正悲剧的根源是祥林嫂的“丧夫失子”,而“丧夫失子”显然不是一个时代和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只能归结于命运。这正是鲁迅先生小说的深刻和独到之处,张宗刚先生在《伟大的灵魂探秘——解读鲁迅》一文中对《彷徨》的评价说:他用手中的勾魂摄魄之笔,绘出无数旧时代的图景,意态生动,悲壮无匹。其中,对自由的探讨,对人性的扫描,对弱者的关注,对时俗的思考……无不忧愤深广,启人心扉,以其‘智慧的痛苦,达到和进入了史诗的层次,从而冠绝一代,独步千秋。

综上所述,勤劳、善良、质朴而又坚强的祥林嫂,其被践踏、被侮蔑的悲惨一生,有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毒害的原因,有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影响,但追根究底,根本原因还是由于个人命运。在新时代语文教学背景下,厘清这一点,有正本清源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人文理性的人生观、价值观。

猜你喜欢
鲁迅作品祥林嫂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如何使孩子读懂鲁迅作品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
浅析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中学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的温情解读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