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及其惯用语的文化内涵

2018-05-31 10:20齐榕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物质文化惯用语

摘 要:十二生肖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由于其深深扎根于大众文化,从古至今,流传下来许多十二生肖惯用语。本文在介绍并分析包含十二生肖的惯用语,分别从物质文化内涵与心理文化内涵探究先民们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生存状态及汉民族独特的具象性思维方式等文化现象。

关键词:十二生肖;惯用语;物质文化;心理文化

一、惯用语

十二生肖这种颇具内涵的文化现象,其特点是以十二种动物配十二地支,以人之生年定所属动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十二生肖起源很早,先秦典籍中不乏零星的记载,它广泛应用于天文历法、婚丧礼俗、文学创作乃至表示人的生岁。古往今来,中华民众分别隶属于十二种动物的名下,此文化现象可谓奇特。

汉语惯用语是汉语词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词汇意义包含着多姿多彩的文化内涵。从惯用语的词汇意义来看,“惯用语是一种具有形象性和比喻意义的惯用的定型词组”[1]。另外,此专著还将惯用语界定为“它通俗、精炼、生动、活泼,是人们乐于使用的语言。由于惯用语的意义不能单从字面上去理解,必须了解它的比喻意义”[2]。惯用语口语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在构词中所使用的词素必然是同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事物,而十二生肖作为体现汉民族思维和观念的一种特定载体和符号,自然而然地就在惯用语中充当各种成分。十二生肖与惯用语的结合,增强了惯用语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使惯用语所包含的感情色彩更为突出和强烈。

二、十二生肖惯用语反映物质文化内涵

语言可以反映文化,十二生肖惯用语包含着丰富的物质现象,因此十二生肖惯用语可以反映汉民族的物质文化内涵及其特定的生存状态。

牛,以力大耐劳著称,在古代不仅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还承担着运输的任务,自古以来就是劳动人民的好帮手。因此,有很多包含牛的惯用语都含有褒义,但在人们心目中牛由于过于耿直,有时也显示出不通情理和缺乏灵活的愚笨。例如:“顶牛角”:比喻发生冲突互不相让。“犯牛劲”:倔脾气发作。以上包含生肖牛的惯用语反映出先民们对于牛的特殊情感,它虽吃苦耐劳但又多执拗倔强,让人们有爱有恨,但总而言之,牛的形象还是勤勤恳恳的农业助手。由此可看出,先民从事农业生产常用到的劳动工具和产品往往成为文化形成的根源。

马,自古以来就是代步的坐骑、拉车的畜力,其本身也成为文化的载体,与马相关的惯用语多含褒义。例如:“千里马”:能跑千里的马,比喻难得的出众人才。“心窝里跑得下马”:指人胸怀宽广,有容纳人的雅量。由以上包含生肖马的惯用语来看,古代先民的生存状态已经不局限于小农经济,而是开始驯化牲畜为人类从事农业以外的手工业服务。

通过分析包含十二生肖牛、马的惯用语,可从侧面反映出在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古代社会,先民们大量从事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生产。此外,在与这些动物交往共存的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对于生肖动物的不同的态度,同时也使这些动物具有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三、十二生肖惯用语反映心理文化内涵

先民把对于十二生肖的认识与态度反映在人们的口语中,形成惯用语,因此研究十二生肖惯用语可窥视出其心理文化内涵,从而看出汉民族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指主体在思维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着的某种思想方法和思维模式。“汉民族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以具象性思维方式为其显著特点,直觉性、具体性、形象性是其核心特征,中国人习惯于从自身的感受、体验出发,运用想象、联想、类比等思维方式,从整体上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把握”[3]。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十二生肖惯用语看出有关汉民族的更为具体的审美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也可以说“它是汉民族注重和谐的文化心态的体现,是汉民族温柔敦厚、含蓄的性格特点的体现”[4],同时它的主观性和经验性,反映了汉民族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认知,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例如:过街鼠、老黄牛、笑面虎、兔子胆、人中龙、地头蛇、千里马、翻眼猴、铁公鸡、替罪羊、落水狗、拱槽猪。先民们通过认识动物,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转而去认识并形容人类与外界。

这些流传下来的十二生肖惯用语正是先民们将生活中很直观的事物巧妙地用于自己日常表达中的体现,可见先民们最初多是以具体、形象、直接的方式表达所见所闻所想。这其中我们更不难发現汉民族自古特有的一种委婉含蓄的民族心理品格与和谐共融的民族追求。

四、结语

十二生肖起源并孕育于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中,对人们的生活及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十二生肖动物的特性在本质上与人类特征或者生活现象相类似,这启发了人们用包含生肖动物的惯用语来映射人类活动,表达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认识。十二生肖惯用语作为人们口语中常用的习惯用语,包含着深厚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从物质文化内涵与心理文化内涵角度分析包含十二生肖的惯用语,探究出了先民们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生存状态及汉民族独特的具象性思维方式等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

[1][2] 徐宗才,应俊玲.惯用语例释[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5:13.

[3] 陈华琴.现代汉语惯用语及其文化内涵分析[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4] 何海燕.十二生肖惯用语文化内涵探析[J].保定学院学报,2013(26):6.

[5] 温端政.中国惯用语大全[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6] 马国凡,高歌东.惯用语[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

[7] 王青.浅析汉语熟语中的动物惯用语[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1.

[8] 李洁.浅析惯用语折射出的汉民族文化现象[J].语文建设,2014:2.

作者简介:齐榕(1996-),女,陕西榆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物质文化惯用语
Fun Idioms趣味惯用语
Fun Idioms趣味惯用语
韩语固有惯用语的认知机制
大学日语专业精读教材中惯用语的使用现状及教学思考
文化引领,构建和谐,实现园所特色发展
企业质量文化建设问题探讨
浅议班级文化建设
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对策探析
首都高校文化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
论日语惯用语构成中的同语素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