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滤除白细胞方法对悬浮红细胞指标的影响

2018-06-02 02:50陈栋才罗玫玲李雪群
现代临床医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过滤法滤网白细胞

陈栋才,罗玫玲,李雪群

(惠州市中心血站,广东 惠州 516003)

由于输血过程当中所产生的白细胞抗体有可能引发机体非溶血性发热以及HLA同种异体免疫的不良反应,所以在临床应用中白细胞被视为非治疗成分需要进行过滤清除[1]。临床输血过程中如果白细胞含量较大,则极易变成一些嗜白细胞病毒的载体,如果将该种白细胞含量较大的血液用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将会大幅度提高此类病毒的感染率[2]。正因如此,临床用血的白细胞滤除工作对于输血安全以及相关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滤白方法有洗涤法和过滤法,也就是通过洗涤或者过滤的办法来消除血液当中的白细胞成分[3]。本研究对比分析两种滤白方法对于红细胞悬浮液在滤白前后各项检测指标的变化情况,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的选择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在惠州市中心血站选取2015年1—6月期间供临床使用的悬浮红细胞血液600袋,所有样本均为采集2周以内的新鲜血液,并且统一使用CPDA-1型添加剂,在进行白细胞滤除前分别留取标本检测。

1.2 实验方法 首先进行标本留样,将入组的600份悬浮红细胞血液,每份提取10 mL分别置于试管中标本留样;将剩余的600份悬浮红细胞样本进行平均分配,分别采用洗涤法以及过滤法进行滤白,在滤白结束后,再于每份悬浮红细胞样本中取10 mL分别置于试管中标本留样。洗涤法滤白可以通过医院与相关血站合作,利用血站的洗涤仪器滤白;过滤法滤白的操作应定为采血后冷藏保存6~24 h之后,在进行过滤之前需要检查血袋和导管是否出现破损或者断裂的情况,实验时,关闭排气导管止流夹,摇匀抗凝剂后将血袋悬挂于4~6 ℃的低温操作台中开始过滤,过滤过程中需要保障血液过滤通畅,过滤器流速定为120~150滴/min,让血液匀速流过滤网直至最终完成过滤。

1.2.1 洗涤法滤白的原理 将入组血样进行离心操作,完成离心操作之后在无菌条件下首先将血浆分出并去除白细胞,向红细胞内加入无菌生理盐水混匀,再离心去除残余的白细胞,如此反复洗涤3次以达到最终去除98%以上的血浆和90%以上的白细胞、血小板的目的,同时也去除了保存过程中产生的钾、氨、乳酸等代谢产物,保留了70%以上红细胞,最后加入生理盐水悬浮即可。

1.2.2 过滤法滤白的原理 使用相关器材滤除血液当中的白细胞,首先可以起到阻滞作用,由于滤器的过滤网孔径均小于白细胞的直径,同时又大于血液当中的其他细胞成分,所以滤器可以起到阻滞白细胞的作用,同时不影响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蛋白等血液成分的通过。其次白细胞具有一定的黏附性,在使用滤器滤白期间,白细胞会受到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进而黏附于滤器的滤网和纤维之上。通常情况下,过滤器的滤网材料会选择超细的聚酯纤维,该类材料在加工时,会形成交错的网状,这种特殊的结构也会使纤维之间的有效孔径对通过纤维的密度进行更加精确的控制和改变。白细胞由于其体积较大,无法顺畅通过,而血小板和红细胞的体积较小且可塑性强,特别是在较为狭窄的位置,能够变形为丝状,这样一来就能顺利通过过滤器的滤网。

1.3 游离血红蛋白的测定 血红蛋白具有一定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因此可以催化过氧化氢使其分解释放出氧气,释放出的氧气可使邻甲联苯胺受到氧化作用而产生颜色变化,即从无色变化为蓝紫色[4]。根据邻甲联苯胺的显色情况对相关检测指标进行比较,具体检测公式:血浆游离Hb(mg/L)=测定管吸光度/标准管吸光度×100,从而测出血红蛋白含量;溶血率=游离Hb×(1-HCT)×100%÷总Hb。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洗涤法滤除白细胞前后各项指标的检测 通过洗涤法进行悬浮红细胞滤白后,RBC畸变率和RBC溶血率有所上升,而RBC携氧能力有一定的下降趋势,但是各个检测指标的变化幅度较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详见表1。

表1 悬浮红细胞洗涤法滤白前后各项指标检测情况

2.2 过滤法滤除白细胞前后各项指标的检测 经过过滤法进行悬浮红细胞滤白后,RBC携氧能力降低,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BC畸变率有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详见表2。

表2 悬浮红细胞过滤法滤白前后各项指标检测情况

3 讨 论

在临床治疗中,出现非溶血性输血发热的概率约为55%~75%,其原因主要包括:输血用的血液或者血制品本身就含有致热源;其次,患者在多次接受输血治疗之后,自身体内已经产生了种类相同的血小板抗体或者白细胞抗体;此外,在对患者进行输血之后,其体内的循环动力系统就会相应发生改变,这种变化也有可能导致人体对病灶部位毒素的吸收,这也是诱发患者出现发热症状的重要原因[5]。研究表明,输血中血液白细胞成分的降低可有效控制非溶血性发热的发生率[6]。

通过研究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病理变化,发现非溶血性血小板发热反应和血小板活性物质主要在储存过程中产生,该类物质包括组胺、脂质、补充裂解成分和各种细胞因子,主要与IL-1、IL-6、TNF-α、IL-8和MCP-1相关。红细胞和血小板制剂中的这些活性成分具有延长储存时间的作用。研究证实,时间越长,发热反应的发生率越高。认为血小板介导的介质参与了HLA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7]。本研究发现,利用洗涤法滤除白细胞可以引发红细胞的畸变率和溶血率升高,同时红细胞的携氧能力会有所减弱,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由表2所示数据也可以看出采取过滤法滤除白细胞同样也会导致红细胞的畸变率和溶血率升高,红细胞携氧能力减弱,滤白前后的红细胞畸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过滤法滤白的原理是通过滤网阻隔体积较大的白细胞,让体积较小表面光滑变形能力强的RBC通过从而达到滤白的目的。在此过程中红细胞通过滤网时会受到机械性的挤压产生变形,成为更易通过的椭圆形或梭形,这也成为红细胞畸变率提高的主要原因[8]。

综上所述,采用洗涤法和过滤法对血液进行滤白,虽然过滤法会提升红细胞的畸形率,但是不会对血液的安全性产生影响,由此可见,过滤法和洗涤法均为临床上较为有效的滤白方法。在滤除白细胞时,还应注意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应用,无论输血工作者或者临床医师和研究人员应深入研究其应用材料,明确其适应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及供血方案选择最适宜的滤

白方法,在满足临床治疗需要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证输血的安全。应通过研究评定各滤白方法的优点以及适应情况,提高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在未来临床实践中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宋冬云.血液滤白效果监测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9):1149-1150.

[2]余兴南,潘水莉.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的临床应用分析[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4):66.

[3]张婵,程瑜静,李琦,等.两种滤除白细胞的方法对悬浮红细胞多项指标的影响[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5,17(1):56-57.

[4]刘海波.游离血红蛋白指标在悬浮红细胞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21):2639, 2667.

[5]罗冰,李晓丹.15594例受血者中输血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7,19(1):36-39.

[6]谢进荣,陈静,罗艳,等.去白细胞血液成分降低输血不良反应效果评价[J].中国输血杂志,2017,30(2):192-194.

[7]贺江.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及安全用血初探[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1):42-44.

[8]李改军,王英.去白悬浮红细胞滤除白细胞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J].甘肃医药,2014,33(4):289-290.

猜你喜欢
过滤法滤网白细胞
燃气过滤器滤网流阻特性及压差评价
白细胞
漂浮法与膜过滤法测定白砂糖中螨的比对研究
主给水泵滤网压差高问题分析及设计改进
白细胞降到多少应停止放疗
网式过滤器滤网堵塞成因分析与压降计算
EraClean TOWER空气净化器
白细胞介素17在湿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药品检验中薄膜过滤法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