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指导下的高校思政教学亲和力研究

2018-06-07 09:36欧阳林洁
科教导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主体间性亲和力

欧阳林洁

摘 要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普遍缺乏亲和力,而对此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我们不难發现亲和力水平的高低与高校思政教学主体间性密不可分。因此,以主体间性理念为指导,从高校思政教师本身、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高校思政课教学形式等三个角度着手进行完善,将有利于显著提升高校思政教学的亲和力。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 亲和力 主体间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7日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①这段讲话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切实要求,即应提升其亲和力,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接地气”。而思想政治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亲和力匮乏的问题正亟待重视与解决。

1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缺乏亲和力的尴尬现象

当前,在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课堂上存在着这样一种尴尬现象:学生台下“埋头苦干”、老师台上“自娱自乐”。这一现象看似背后原因众多,例如思政课并非主课,学生心理并不重视;思政课理论性强,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授课模式落后,课堂缺乏互动等等,但实质上它们最终都可以归纳成同一根本原因,即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缺乏亲和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究竟什么是亲和力?如何提升思政教学的亲和力?就成为了亟待我们解决的重要问题。

2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缺乏亲和力的原因分析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亲和力是指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成化合物时相互作用的力。②由此可知,亲和力是产生并作用于两种以上的物质之间的吸引力。引申到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来,即指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实践活动本身以及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对于学生所产生的吸引力和亲切感。而这种亲切感在传统的单主体或者双主体的教学模式下都是难以产生的,而需要以主体间性的教学模式作为基础。③因此,我们不妨从高校思政教学实践活动本身和教学活动的师生主体关系二个角度出发,来进一步探究。

首先,着眼于高校思政教学实践活动本身,亲和力匮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形式和内容上。从教学形式来看,在以往的思政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情形,而学生作为教学中的另一主体,则更多的扮演着“听众”的角色,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而在教学内容上,高校思政教师侧重于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既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更谈不上贴近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由于教学实践活动长期处于这两种状态之下,教师、学生的主体间性被有意无意的忽视,也就自然难免会给学生以空洞乏味之感,缺少亲和力。

其次,如果将高校思政教学实践活动看成一台戏,那么这台戏的可观赏程度,将直接取决于教师和学生这两大主体对角戏演绎的精彩与否。可现状却是,部分高校思政教师虽满腹经纶、专业功底扎实,但鲜有捧场学生;而成长于信息时代下的95后们,个性张扬、思维活跃,却难觅知音老师。思政教师、大学生这两大主体虽同唱一台戏,却缺乏彼此间的了解与互动,致使师生两主体间缺乏情感上的交流,也少有思想碰撞的火花。在课堂上二者之间缺乏应有的交流、理解,就更谈不上教学共识的达成了。④

因此,我们的思政教学需要打破教师、学生两主体各自以自我为中心的怪圈,实现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变,让独立的彼此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平等方式交流、对话,从而达到提升高校思政教学亲和力的目的,以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亲和力提升路径

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主体间性是提升教学亲和力的关键所在,具体而言可分为以下三条路径: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亲和力、充实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以及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形式。在主体间性指导下的思政课堂强调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关系,要求师生双方将彼此看成完整的人,在此基础上消除师生间的距离感并实现师生间心灵的交换,最终推动高校思政课走向民主、参与、平等、合作,从而真正解决思政教学缺乏亲和力的难题。

3.1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亲和力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如要提高思政教学的亲和力,须加强师生的主体间性。而师生主体间性加强的先决条件,在于思政教师自身应当具有一定的亲和力。所以,作为思政教师应从自身理念、知识维度及语言魅力三个方面出发,着力提升自身亲和力,以使学生能真正乐学好学。首先,转变自身理念。师生主体间性是基于民主、平等理念而建立的师生关系。“95后”一代是个性独立、自我意识感强烈的一代,思政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应以“平等”视角看待彼此,认识到师生关系实际上是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合作关系。其次,拓展知识维度。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本身包罗万象,但教材上很多内容只是蜻蜓点水,其内涵与价值需要教师加以深度挖掘,并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思考、讨论的兴趣,渐渐地从对教师的好感发展为对思政课的喜爱,从而达到提升思政教学亲和力的目的。再次,发挥语言魅力。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进入学生的内心,把知识一道带进去。⑤语言对于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把握语言的准确性的情况下,妥当使用网络用语等当前更能令学生接受的方式进行讲授,将成为提升亲和力的关键。

3.2充实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⑥高校思政教学的理论只有与实际相结合的情况下,才更有说服力。所以授课之时应当回归当时情境,尽力还原历史人物的原貌。挖掘教材文字背后的故事,将乏味的思政理论体系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而真正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第一,要善于还原真实的历史人物。例如,我们在课堂上提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生脑海中所浮现的总是一位满脸络腮胡子、古板又严肃的大叔形象和他的枯燥理论。但事实上马克思却是一位有血有肉的热血男儿,他也曾有过叛逆期,勇敢追寻过爱情,多次更换精神偶像。通过还原情境,便会令学生感同身受,理解其理论的创作背景,使得枯燥的理论瞬间鲜活起来,距离感消失而亲和力倍增。第二,要善于挖掘教材背后的故事。例如,谈及一国两制时,就可以以今年香港回归20周年为契机,通过图文影像,更加直观地向学生介绍一下这20年来香港的发展与变化。同时,如果教师和学生有去过香港的,还可以分享一下自己的切身感受和体验。经过这样一番讲解之后,我们的教学内容便会自然而然地生动起来,学生们也会倍感亲切。

3.3丰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形式

提高思政教学的亲和力,我们应告别单一的传统讲授教学模式,推动思政课堂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发展。这种教学形式的多元化,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标准来进行设计,注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间交流。具体到教学实践之中,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第一,注重学生参与度时,可采用“小班上课,分组讨论”的教学形式。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我们强调思政教学主体间性的转变,要求学生与老师都参与到教学中来,二者作为平等主体进行合作,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而小班上课的形式更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分组讨论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课堂参与率。第二,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时,可采用翻转课堂、专题探究等形式。在这种授课形式下,鼓励学生在课前完成自习任务,而在上课时先将主场交给学生,让学生上台分享自己所做的功课。之后再通过自由提问、引导,由师生们一同来解决教学难题。

注释

①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② 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③ 主体间性是指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涉到人际关系以及价值观念的统一性问题。其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教学交往之上,其打破了以往主体性理念指导下以“支配-依附”为主的交往范式。

④ 冯建军.教育学的人学视野[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8.

⑤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244.

⑥ 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60.

猜你喜欢
主体间性亲和力
意趣缤纷
主体间性理论的高职教师合作文化构建研究
师生主体间性理解的合理性考辨
浅析课堂话语模式的模糊与缺失
中国儒学外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内地青春片场域:期待从对立走向对话
Just for today
周毅:做个有亲和力的气质女
治癣的体会等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