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特区发展和转型的制度本源效应追溯

2018-06-09 11:37郑佩瑶
科学与财富 2018年10期
关键词:经济特区特区体系

郑佩瑶

摘要:我国经济的发展自邓小平同志历史性的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以来,到如今,已经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进出口、对外贸易、GDP总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如今,我国不仅已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并于2010年成功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实现对美国的超越,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也只是时间问题,中国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的成就,与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经济特区制度创新可持续发展国内生产总值

前言

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先行者,经济特区在当时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全国的经济建设,而中央为了刺激经济特区的发展,使之发展的更快更好,给予特区优惠的政策和建立有利于其发展的制度体系,这样的制度体系直接带来了经济特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特区的持续繁荣。邓小平同志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提出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的经济特区的决策,历史证明,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史上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经过近30多年的发展,如今深圳已经从当初的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发展成为和北上广齐名的中国第四大现代化大都市,深圳能取得如此璀璨的成就,并不是偶然的,它发展的背后肯定有着一个强大的内在动力,而这种内在动力主要就是指它建立了先进的有利于当时经济发展的优越的制度体系,这种制度体系方方面面的优惠政策催生了各大國企以及私企尤其是港企的投资热情,使得建设初期的经济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是由于国内国际形式的不断变化,再加上经济条件等各个因素的不断变化,原先的制度体系相比于现在已经出现了逐步僵化的趋势,而且由于制度缺乏创新,原来的生产制度已经不在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节奏,因此建立一套全新的制度体系是大势所趋,也是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的必要条件。

1经济特区的成立历程和发展成果

1.1经济特区的成立历程

说到这个话题,我们还是不得不提深圳,深圳是我国建立的首个经济特区,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经济特区的构想,到1979年国务院正式以文件形式批复建立的过程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当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以后,广东省委积极响应,发现深圳距离香港很近,对于以后的发展存在距离的先天优势,在加上优惠的政策支持,无疑会获得港资企业的入驻以及投资热情,所以向中央汇报了这一情况,邓小平同志经过分析,也肯定了这个构想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正是因为邓小平同志的赏识和英明的决断,这一构想经过草拟方案,然后不断进行修改和补充,最终获得了国务院关于在深圳建立经济特区的方案性文件,当时广东省委一不做,二不休,在方案批后没多长时间,广东省委就选址在深圳蛇口建立了出口加工区,这也就标志着经济特区的建设正式的由方案的提出、通过到进一步开始实践的转变,随后珠海,汕头,厦门于1980年后期也先后在党中央的决策和批复后建立了经济特区并逐渐进入实施阶段,随后,我国于1988年在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又通过了在海南建立经济特区的决议。历史证明,这项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良策之举,是一次大胆的正确的尝试。如今特区的发展形势说明了这一切。

1.2经济特区的发展成果

客观的评价经济特区的发展成果,有着各个方面的指标和因素,当然,我们可以通过对GDP,财政收入以及对外贸易这三个重要的指标来观察经济特区的发展成果,首先我们来看GDP的发展情况,发展初期,所有经济特区的GDP还不到全国的0.1%,那时的这五个城市,在全国或者各自省的地位根本对于全省或者全国的GDP总量几乎没有多大影响,因为放在当时,这五个城市根本内有像模像样的工厂,更别提商业和服务业了,经过近30多年的发展,GDP的比重已经占到全国的4.65%,足足翻了40多倍,而且人均GDP在当时根本达不到全国的人均GDP标准,而如今早已实现了对全国人均的超越,以深圳为例,特区初期,人均GDP不到500元,而截止到今年,已经达到了58782元,翻了100倍还多,也许大家对于这个数据的解读还没有完全的透彻,GDP翻100多倍,这在全国甚至全世界上的所有城市都是前无古人的,这就充分证明了发展速度之快让人都难以想象,当然从财政收入和对外贸易也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变化的显著性,财政收入方面,所有特区的财政收入从初期的不到5亿到如今的2843亿,翻了惊人的500多倍,对外贸易方面,从初期的不到0.5%到如今的17.3%,变化之大,完全的超出了人的想象,究其原因,除了几大特区对于外资和外来人口的极大包容性,当然这一点从特区人口的户籍上就很形象的说明了这个问题,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制度因素和优惠政策的促进,相信假以时日,经济特区占全国的比重会随着各种因素的调整和制度的创新实现更高的跨越。

2制度体系对特区发展和转型中的影响和作用

制定一个适应特区发展的制度体系,对于特区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引和引导作用,例如在发展初期,相比于其他重要城市,经济特区尤其是深圳在制度体系方面制定了相对宽松的投资环境,极大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原先的制度体系随着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形势变化,已经完全不适应当今的发展局面,对于特区经济的发展的带动作用也逐步缩小,甚至阻碍经济的发展,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劳动力的大量缺失是主要因素,过去,劳动力人口充足,带来的直接变化就是工人工资低,企业利润高,而如今的劳动力人口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劳动力人口的减少直接导致劳动成本的增加,而且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高烧不退,带动了各种原材料价格的提升,对于企业的利润方面的压力必然大增,有些利润不高的企业甚至出现了亏损的局面,更有甚者,由于企业的流转资金出现了断裂,导致了这部分企业申请倒闭,因此,改革初期关于劳工以及各个方面的各项制度必须要重新调整,使之重新适应当代的局势,刚才我们说道原材料的问题,在这里进一步的强调一下,由于原材料价格的不断攀升,势必直接导致商品的成本的增加,进而对于一些微利企业的打击是致命性的,如果不及时的对制度体系进行创新和重新定位,到了后期不仅对于企业自身难以自保,从宏观上来说,也严重的阻碍了经济特区向前高速发展的可能性,基于此,人们也已经渐渐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由于既得利益者的侧面阻挠,实现对原先的制度体系的改革,举步维艰,实际上实现制度创新的阻力是存在的,也是很大的,因为如果实现制度上的创新必将会触及到既得利益者的核心利益,对于既得利益者,他们在变与不变当中当然会选择后者,而且还有一个原因,既然选择制度上的改革,他的本质上是把原来的一些旧的制度废除掉,然后制定一套新的制度,但是能真正的制定一套适应特区发展,适应辐射周围地区发展的新路子,也是任重而道远,但是为了实现特区更进一步的发展,回到快速发展的正确轨道上,实现制度上的创新刻不容缓,而且也是是唯一出路,因此,在政府的领导下,只有把胆子放大一些,打破原有瓶颈,打破固定思维,勇于向前的进行制度创新,开辟一条适应现在国内国际形势的新的制度体系,越来越显得个尤为重要,也许在改革过程中,会遇到重重的困难和阻力,即使这样,也不能对改革的决心有半点动摇,因为从更长久的阶段来看,短期的阵痛是为了更长久的健康发展,在制度改革中砥砺前行,不退缩,不逃避,以坚定的信心完成改革的进度,只有这样,才能为特区在如今和以后的可持续的发展上实现更大的突破,才能在全国的制度改革中做好先锋的作用,为全国的制度改革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和意义。

总结

李克强总理曾经说过,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攻坚区和深水区,从改革开放初期到如今,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先行者和探路者,经济特区在中国这30多年的发展的引导作用毋庸置疑,如今,经济特区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阶段,因此,对于经济特区的制度创新刻不容缓,实际上不至于特区本身,对于以后其他城市经济方面的改革也具有很深的借鉴和参考作用,只有打破原有制度的牢笼和枷锁,不断地对原有制度进行大胆的实践和创新,探索出适应如今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才能实现特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对我国如今的改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姬超,袁易明. 中国经济特区发展和转型的制度本源效应追溯——基于特区经济发展30年的经验证据[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6:67-72.

[2]高同彪. 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区域效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俞建群. 论中国特色区域经济新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12.

[4]许佩华. 经济特区立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2.

[5]赵胜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特区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

[6]姚魏. 特别行政区对外交往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5.

猜你喜欢
经济特区特区体系
印尼经济特区发展及其经济效应评估
——基于合成控制法的分析
经济特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者
——评《中国经济特区四十年工业化道路: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DC炫特区
深圳:特区医改的苦辣酸甜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特区实践与理论》2014年 总目录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