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外语教学视角下边疆地区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学的思考

2018-06-11 10:07李思红
丝路视野 2018年31期
关键词:边疆地区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学

李思红

【摘要】本文从生态外语教学的角度审视边疆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的英语教学,以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新建本科院校红河学院为例,通过对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以及对生态外语教学现实意义的阐述,提出把生态思维融入教学中的思考。

【关键词】生态外语教学;边疆地区;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学

20世纪70年代后,受生态主义影响,语言学研究开始关注语言与生态问题,开始从生态的视角把语言与语言实践的环境联系在一起。1972年,美国语言学家豪根(Einar Haugen)首先完整地提出了语言生态学(language ecology)的概念,他将语言生态学定义为“研究任何特定语言与它所处的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1990年,韩礼德(Michael Halliday)在希腊塞萨洛尼基举行的国际应用语言学大会发言中,呼吁语言学家一方面要关注语言在生态问题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要把语言和语言研究作为生态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加以考察,从而奠定了语言与生态学之间的一种全然不同的研究范式。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生态语言学开始引入到应用语言学领域,其基本觀点使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本质特征获得了全新的阐释,也促使外语教学转向生态外语教学新视域。正如美国语言教育家Leo van Lier指出:“生态语言学关注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语言和人与自然更有效联系方式的语言学习。生态语言学把背景看作不只是围绕语言的一些东西,而实际上是对语言定义的同时也被语言定义……生态语言学把语言学习不是看作渐进的、线性的接受,而是看作一种涌现。……生态语言学研究语言和语言学习是作为活动的领域来进行的”(Lier,2004)。作为“后方法时代”重要的外语教学观之一,较之于“方法时代”外语教学领域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提出的外语教学方法诸如语法翻译法、听说法、交际法、直接法、任务法、沉默法、情景法等,生态外语教学呈现出整体性、动态性、情境性的全新特点,认为学习者在各种环境因素交互过程中逐渐构建知识,或者说知识是社会历史认知和个人经验的综合产物。所以知识体系是一个动态、开放的自我调节系统(Gilliers,1998)。

一、地方高校英语教学现状

与全国其他地区高校的英语教学一样,边疆地区新建本科院校也面临着英语课程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教什么、为什么教和如何教(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对此三者进行导引和反思的课程评价四个基本环节)是什么?如果说我们的英语教学已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直线型传授模式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否就意味着找到了解决教学/学习有效性的一剂良方?我们是否还仍然处于语言-形式之二元对立的困境中?在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外语教学的今天,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师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手段等众多交互关系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存在什么样的危机?学生为什么学习英语,学习英语对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及他/她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什么样的意义?学生学习的内容与他/她的生活世界/生活经验有多大程度的关联性?在多民族聚居、经济欠发达、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学习英语的主体因素(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学习策略等)受到哪些客体因素(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从主、客观两方面协同发展,提高学习成效?

随着20世纪末中国英语教育改革的步伐,地方高校的英语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的新建本科院校红河学院为例,学校在2003年升本以后,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自主学习”模式更是成为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的代名词。然而,反思近年来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学习有效性,不难发现:红河学院的英语教学仍然大面积地存在学生的“失语”现象;现代教育手段冲击下过于依赖的师机(教师-计算机)关系和生机(学生-计算机)关系导致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疏远;“自主学习”的背后教师指导作用和监控作用的削弱;应试教育目标与学生“全人”发展的教育生态目标的不平衡;统一划一的评价方式与不同班级、不同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差异的矛盾;统一使用的规划教材对教师作为课程资源开发者的主体意识的压制;教学管理的条框化与教师创造性劳动之间的刚性矛盾;学习材料单一的价值取向、与社会生活环境和本土文化的脱节导致的学习兴趣低落,等等。

二、生态外语教学的启示

上述出现的种种现象,究其原因,本人认为,虽然地方高校的英语教学已在从重知识传授到重能力培养的观念转变、关注学生个体需求、注重师生、生生之间对话而非对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但由于没有把英语教学纳入一个生态系统中进行整体、全面、动态的考察,因而出现了上述局面。生态教学理念虽然起源于现代西方,但实际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历来就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基础之上的,如儒家的“天人合一”就完美诠释了人与自然同生共存的生态理念。但遗憾的是,由于教育传统、社会文化因素等原因,长期以来这种理念在中国的英语教学中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反,中国英语教学广受诟病的“费时低效”,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英语教学生态失衡的现实反应。如果把外语教学看作一个微观的生态体系,那么在这个生态体系中,教师、学生和环境是生态的核心要素,其中教师和学生是主体因素,环境是客体因素,环境又由情景、资源、工具、活动等子要素构成。这些生态因素在不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既相互作用,又相互适应。教师和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把不同的先验知识、情感态度、学习需求、个人风格带到教学/学习过程中,产生一对对相互交错的矛盾,使得预先设定的教学/学习目标不可能得以渐进式的、线性的发展,而只能通过主客体因素之间的动态平衡,正确处理生态因素之间的关系,如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师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关系等,英语教学才会在这样一种交互的过程中迸发出生命力。

三、生态外语教学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我国的外语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需要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生态外语教学观是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它的提出和研究还不到30年的时间,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而且目前有关二语习得的生态学解释多集中于多语环境下,但生态外语教学在方法构建上的生态原则为我国、特别是边疆地区高校的英语教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符合我国多元化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多元目标取向背景下构建动态、多元的英语课程体系的时代要求。

从大环境上讲,建设生态文明是21世纪的时代特征,生态时代的指导思想是“可持续发展”。红河学院位于自然人文资源丰富的滇东南,云南省坚持“生态立省”,其内涵一是着力于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开展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行动,二是在文化场域中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把生态理念移植到外语教学领域中,谋求外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是与云南省乃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大计相吻合的。

从红河学院发展实际来讲,目前学校已获批为省教育厅首批转型试点高校,从学校转型发展的视角来探讨英语课程的课程价值,对新形势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进行深入的思考,主动把传统封闭型的教学理念与学校转型发展中外向型、融合型、服务型的发展理念结合起来,是符合学校发展战略的。

猜你喜欢
边疆地区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学
关于边疆地区如何提升党建工作水平的研究与思考
英语教学中对任务的几点思考
Cultivation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in English teaching英语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学习贯彻“讲话”精神,打造边疆地市报影响力,锤炼过硬新闻队伍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
云南边疆地区大学生科学民族观、宗教观教育研究
浅谈南疆地区学生学习存在问题及如何提高数学的学习兴趣
产学研相结合: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途径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