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实及思考

2018-06-11 06:30王伟强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29期
关键词:高校体育新时代教学改革

王伟强

摘 要:基于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地位不断弱化、体育教师形象下降、高校体育对体质健康影响不足等现状。国家应出台相关切合实际的体育法律条例,从制度上保障高校体育教学的同等地位,构建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鼓励师生共同制定相关教学资料,提升体育理论课程的实用价值,构建课内外一体的高校体育生态,从而提高大学生体育兴趣、意识与习惯。

关键词:新时代 高校体育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0(b)-0017-02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的指导地位,建设教育强国是我国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高校体育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项目,具有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启蒙心智、培育逆商等功能。而高校体育正面临着空前的危机与挑战,高校体育教学作为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显得尤其紧迫。

1 高校体育教学的不足现状

1.1 高校体育课程的现实困境

2005年教育部指示体育教学改革以来,高校体育不断地探索科学的体育教学方法与途径[1],其中多元化的体育思想对高校体育的意识发展产生整体性影响[2]。在现阶段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因缺乏人文关怀,没能顾及大学生的利益需求与个体意识的诉求,体现很强的目的性与工具性,使大学生的体育与习惯性生活产生脱节,没有真正形成锻炼的意识与习惯,而大学生身体素质30多年连续下降的现实至今还无法扭转。虽然大学体育教学与学校体育无法承担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全部责任,但难辞其咎。由于缺乏相关的体育法律保护,高校管理者对体育课程的认识及体育文化的缺失,在执行国家体育政策时大打折扣,使高校体育课程的地位不断被弱化。

1.2 高校体育教师的形象下降

高校体育教师仅是教学生的体育技能或相关的知识,无法适应新时代体育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在现实的体育教学中,高校体育教师的综合素养参差不齐,甚至存在部分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低下,教学目的是为了享受稳定的工作,体育教学中放任学生的学习,把重点放在其他的事情,更没有进行相关的体育教学科研。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到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其次,体育教学很大部分处于室外工作,容易受到其他同行与领导的关注,某些责任心不强体育教师的不良行为容易被放大,直接影响到整体体育教师的形象,致使高校体育教师在高校同行与学生的心目中形象下降。

1.3 高校体育教学的体质教育影响不足

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多次下达相关文件进行督促,但是对大学生体质提升的影响收效微弱,特别是大学生的耐力素质与力量素质下降得厉害。“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一旦遇到环境的变化,例如:战争、洪水等变化,大学生无法应对,其体质健康已危及国家的安全与民族的存亡。在现实的新媒介时代,大学生对手机、网购、电子游戏、电子商务等依赖近乎痴迷,如何引导大学生走出宿舍,走向运动场地,应是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点,而现实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体质健康教育严重缺失。

2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建议

2.1 制定相关的高校体育法律条例

高校体育教学的地位弱化除自身的原因外,更多的原因是由于高校体育法的不健全,体育法中的相关条例需明确保障体育教师与其他科目的同等地位,例如:课时系数的平等、体育课堂的安全事故条例等。有相关的法律条例保障后,这对于某些蔑视体育教学的高校领导们在相关的法律条例面前不敢自把主张,高校体育课的地位及体育教师的自尊才能提升,才能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保驾护航。

2.2 构建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

加强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以共同提高身体素质与技术为目标进行改革,重点提升大学生的耐力与力量素质,课堂中集中半小时进行身体素质练习。第一,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提升学生耐力跑兴趣。耐力练习中穿插越野跑、定向跑、游戏接力跑、团队耐力跑等。第二,塑造“男生更加强壮,女生更加健美”形体的途径。主要通过力量与形体的练习实现,利用学校的单杆、双杆等器材进行引体向上、俯卧撑、腰腹力量练习等各种静力与动力练习提升学生的上肢与腰腹力量;通过学校的田径塑胶跑道进行蛙跳、单足跳、50m冲刺等,提升学生的下肢力量,形成具有魅力的腿部肌肉吸引;通过体型房提升女生的柔韧、柔软度与形体气质等,提升女生的身材自信。此外,体育教学中进行逆商教育与心理韧性的培养,实现身体健康提升到心理适应的飞跃,塑造完美的人格,构建新时代的新型教学范式。

2.3 形成课内外一体的高校体育生态

高校课余体育原本属于高校体育工作的主角,它应属于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延伸,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是实现大学生体质提升的重要保障。第一,通过现代新媒介技術管理课余体育。例如:布置的课后体育锻炼作业,可以利用微信或QQ的短视频、截图监督,可利用咕咚等专业跑步锻炼软件监督,使体育课堂与课余体育真正地融合为一体。第二,力求高校课余体育的各要素产生关联。面对高校课余体育普遍存在边缘化的困境,高校体育管理的领导、学生会、团委、体育社团、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体育教师等协同管理,以体育教师的内行管理为主导的多部门共同协调管理,制定大学生体质提升的工作计划,并稳步推进。

2.4 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教学资料的制定

高校体育教学策略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评价等方面,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体验、课堂参与、运动技术技能的运用等方面。以学生体质健康提升的前提下,加强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话语权,包括体育教学大纲的制定、项目中教学内容的选择,甚至在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等方面,学生都是全程参与,最后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反馈,反复推敲与筛选,确定教学大纲与内容,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监督,共同鼓励,并在教学中不断调整,且创造和谐的体育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相互分享与交流,充分地体现出高校体育学生的主体地位。

2.5 提升体育理论课程的实用性与灵活性

高校体育教学中经常遇到下雨下雪等恶劣天气,适时安排体育理论教学尤其重要,避免同行认为体育课会因雨而随便中止,每次下雨前必须安排好体育理论课教室,体育教师集体备课,轮流讲授,灵活安排。使体育理论不再是形式,而是真正能传授学生实用的知识。如专项规则的学习与运用,溺水与中暑的处理,科学锻炼的方法、运动处方与运动损伤的学习,常见的生理现象与防治、运动损伤的治疗及预防、疲劳消除、体育卫生等,使学生真正学到实用的相关知识,能冷静地应对紧急事件,且终身受用。

3 结语

高校体育应顺应新时代的要求,把握好体育教学的职能定位,突出体育课堂的教师智力支持,以大学生人文关怀为前提,建立新型的体质与技术结合教学模式,构建课内外一体的高校体育生态,不断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高校体育作为学生体育学习的最后阶段,掌握一或两项体育特长技术,加强学生的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与终身体育意识,打好身体素质基础,应对日常工作与学习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邢云涛.北京市艺术类院校学校体育工作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

[2] 吴瑞红,江文奇.学校体育思想之身体教化指导的整体化研究[J].体育学刊,2016,23(1):109-111.

[3] 程亚飞.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综合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16.

猜你喜欢
高校体育新时代教学改革
浙江省金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