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诺在燕京大学鲜为人知的往事

2018-06-20 08:20上海
党史纵览 2018年6期
关键词:萧乾邓颖超斯诺

○彭 靖(上海)

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1905-1972),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是第一个去陕北苏区采访毛泽东等许多中共高层领导人,向西方全面报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真实情况的外国记者。在燕京大学任讲师期间,他写出了《西行漫记》(英文名《红星照耀中国》)这部对世界产生重大历史影响的著作,让全世界人民了解到中国革命的真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斯诺先后3次访华,并多次重访燕园。回国之后,他把西方不了解的新中国的真实情况,以及决策者的思维及时传递给美国政府,对促成尼克松访华的破冰之旅发挥了作用,为中美建交做出了历史的贡献。2009年,他被评选为“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中国“十大国际友人”之一。本文回顾斯诺在燕京大学创作与传播《西行漫记》的这段经历,揭秘这段时期他所从事的不为人知的社会活动,以纪念这位驰名中外的新闻人物为中国革命做出的杰出贡献。

任教燕大初期完成《活的中国》

1905年,斯诺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的一个小印刷厂出版商的家庭。1925年进入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学习。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是当时美国最著名的新闻学院,在中国开办的圣约翰大学和燕京大学两所教会大学,其新闻系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人员组成等,皆脱胎于这所学院。1928年7月,23岁的斯诺怀着“在30岁之前发财致富,然后致余生于闲适的读书与写作”的憧憬来到中国,在上海《密勒氏评论报》工作,之后又任《芝加哥论坛报》和“统一新闻协会”(报联社)驻华记者。在此期间,有着古老文明却又贫穷落后的中国,深深地吸引了这位美国年轻人。从此之后,他在这个东方古国一住就是13年。

1931年,斯诺在中国遇上了有同样游历世界梦想的海伦·福斯特,两人很快相恋结婚。婚后,斯诺夫妇移居到北平。1934年1月,斯诺应燕京大学之聘兼任新闻系讲师。

燕京大学新闻学系设立于1924年,前身为报学系,是燕京大学成立最晚的一个系。当时新闻学系中有一半教师是美、德、英等国的通讯社驻华记者。首任系主任聂士芬(Vernon Nash)毕业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在他的推动下,1929年两系结为姐妹系,互派教授和学生。与此同时,第一位从密大毕业的中国人黄宪昭进入燕大任教。新闻系在最初的8年中只有4名教师,当时所有的教科书或参考书,没有一本是中文的,采用的教学方式都是美国式的。新闻系成立的第一学期,共有46名男生和3名女生选读新闻课程,其中只有20名主修新闻。当时新闻系也开办短期的新闻课程。正是在此背景下,斯诺走进燕京大学,开设“新闻特写”“旅行报道”等短期课程,向中国青年传播美国式的新闻理念。

在来北平之前,斯诺曾接受鲁迅先生的建议,选编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集《活的中国》。斯诺打算通过这部小说集,将中国“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文学成就介绍给西方读者。到燕大之后,斯诺找到他的学生萧乾和杨刚,请他们帮助介绍中国作家,并协助完成翻译工作。

1936年的斯诺

在《活的中国》一书中,共收集了15篇优秀的现代文学作品。此书在1936年由英国哈拉普书店和美国纽约的约翰·戴书店出版,在国外曾产生过很大影响,为斯诺以后采写《西行漫记》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之前发表的一些文章认为,这本小说集是斯诺在学生萧乾和杨刚帮助下翻译完成的。而台湾《传记文学》2015年632卷第二期刊登了萧乾夫人、著名翻译家文洁若女士的回忆文章《萧乾的记者生涯》,文章中介绍:“斯诺来燕大不久之后,得知1930年萧乾曾与美国青年威廉·阿兰合编过 《中国简报》一事。萧乾和杨刚就像帮阿兰那样来帮斯诺。斯诺在上海时,在姚莘农(笔者注:又称姚克)的帮助下,翻译了的7篇小说,是鲁迅亲自选的,那是《活的中国》的上半部。在萧乾和杨刚的帮助下,斯诺非常顺利地把下半部编写出来了。”由此可见,《活的中国》是斯诺在姚莘农、萧乾和杨刚3人帮助下完成的,萧乾和杨刚两人则是完成了下半部分的翻译工作。这是一部最早将中国左翼作家的文学作品介绍给西方的书籍,斯诺与姚莘农后来也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宋庆龄评价《活的中国》时曾指出:书中的作品“生动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使长期以来被人冷漠地称为‘神秘不可测’的中国人民能为外界所了解”。萧乾在1978年所写的《斯诺与中国新文化运动》一文中,谈到《活的中国》时也认为:20世纪30年代上半期,斯诺和海伦花了不少心血,把我国的新文艺的概况介绍给世界广大读者,在国际上为我们修通了一条精神桥梁。可以说,斯诺和海伦通过编译《活的中国》,不仅修通了与世界联系的桥梁,奠定了写作基础,同时也了解到世界对于中国文化现状的迫切需求。这也是后来他们为什么一定要冒着生命危险访问陕北苏区,去探索中国革命的真相,写出《西行漫记》以及《续西行漫记》的思想背景与动因。

《西行漫记》最早在燕大的传播

1936年6月,在宋庆龄的精心安排下,斯诺以赴内蒙古旅行采访的名义,从北平出发,经过西安,最后秘密抵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保安,开始了他92天的采访生活。遵照毛泽东“到前线去看看”的意见,斯诺到前线生活了一个月,对于中国红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把自己在陕北的所见所闻和所记的事情写成了一系列通讯,首先在英美报刊上发表,客观公正地报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扩大了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内外的影响。10月末,斯诺回到北平,在夫人海伦·斯诺的支持与协助下,开始写作《西行漫记》。在此期间,海伦帮助斯诺整理、冲洗和打印斯诺在陕北采访笔记、日记及照片,形成了《西行漫记》雏形。由于这本书的写作与在国外出版时间较长,而当时的形势已经是时不我待,海伦建议抢时间先出一本简单的书,把有关中共与毛泽东在陕北的真相告诉人们,唤起抗日民众。在中国朋友的配合下,作为《西行漫记》的其中一部分,《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一书于1937年3月出版,并立即风行全国。

斯诺延安之行的成果最早是在燕大开始传播的。1936年12月5日出版的《燕大周刊》第七卷第十七、十八期中,连续刊登了署名埃德加·斯诺的万余字文章《毛泽东访问记》。这篇文章当时在校园中轰动一时。数十年后,在燕大的学生撰写的回忆文章中,有不少人提到,斯诺给他们展示陕北之行拍摄的照片和纪录片,也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红军领导人的肖像,以及部队操练、抗日剧团演出的画面。纪录片里有毛泽东站在窑洞口微笑、周恩来留着大胡子骑马奔驰,一队队红军士兵扛着枪走在山路上等镜头。

据燕大学生在回忆录中记载:“1937年3月,一个春光明媚的下午,我们20多个进步学生,在燕大同情学生运动的美国进步教授夏仁德的家中,听埃德加·斯诺介绍陕北苏区的情况,看斯诺自己拍摄的陕北风光电影。斯诺是1936年夏季进入陕北苏区,而于当年10月回到北平的。几厚本《红星照耀中国》的英文打字原稿费了他几个月的时间完成,我们荣幸地首先看到这部后驰名世界的著作原稿,又细看了他放大成为明信片那么大小的200多张陕北照片,觉得眼界开阔了,心情非常激动。”

1936年,斯诺进入陕北苏区和周恩来初次见面握手交谈。

当时,斯诺一面操纵放映机,一面作口头解说。他基本上说的是英语,中间也夹杂着一些生动活泼的汉语。影片放映到最后,出现了长胡须的周恩来和另外一个满腮黑胡须的人握手的镜头。斯诺幽默地对大家说:“你们知道这个和周恩来握手的大胡子是谁?他是一个‘帝国主义者’。”大家听了不禁一愣,定睛细看这个“大胡子”以后,立刻爆发出哄堂大笑,接着又是一阵鼓掌,原来这个大胡子就是斯诺自己。影片最后几个镜头,是斯诺请别人代他拍摄的。

放完电影,斯诺扼要地介绍了他和毛泽东谈话的要点,又介绍了他在红军中生活了3个月的见闻和他所听到的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长征故事。斯诺最后显示出一项宝物,即用中文抄写的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闭……”在场的人一边看一边情不自禁念出了声,感到神韵与众不同,“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这首《长征》诗真是时代的最强音。龚澎则借去了《红星照耀中国》原稿,后来她翻译了几章节,在燕大的民生成员中传阅。

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书籍(中译名《西行漫记》),1937年10月由英国伦敦戈兰茨公司出版,1938年1月在美国出版。此书一出版便在全世界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1938年2月,中译本又在上海出版,让更多的人从书中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正形象。不少年轻人从书中认识了中国共产党,之后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抗战时期,斯诺曾自豪地写道:“抗战爆发后,无论我走到哪里,总会出其不意地在什么地方突然碰到一个年轻人,胳膊下挟着一本未经申请而偷印的《西行漫记》,询问我如何才能到延安去学习。”斯诺以他犀利的文字,粉碎了国民党所谓“赤匪神话”,也因此赢得了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任和敬重,被人们誉为架起“中美人民间的活桥梁”。《红星照耀中国》在出版之前,斯诺曾经为该书稿拟了五六个书名,其中有《陕北的岁月》《红区访问记》《红星在中国》等,在几个朋友的建议下,最后选中了《红星在中国》这个书名。可是,当斯诺把书名写好请代理人转交给英国伦敦戈兰茨出版公司时,由于他的疏忽,把书名Red Star in China误写为Red Star over China,一字之差,却成就了一个伟大的经典,令斯诺拍案叫好。从此,《红星照耀中国》红遍全世界。

1937年3月,毛泽东曾专门为斯诺撰写了一封感谢信,由燕大教授徐冰转交给海伦。

斯诺先生:

自你别去后,时时念到你的,你现在谅好?

我同史沫特列 (即史沫特莱——编者注)谈话,表示了我们政策的若干新的步骤,今托便人寄上一份,请收阅,并为宣播,我们都感谢你的。

此问健康!

毛泽东

三月十日于延安

毛泽东在信中,同时还给他寄来了美国记者史沫特莱与他的一个谈话文字,内容是关于抗日战争与国共合作问题,希望斯诺能帮助发表。斯诺后来又利用了许多国外媒体的关系,将两人谈话的内容进行了转载。

乔装打扮护送邓颖超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斯诺驾车来到宛平城采访,亲眼目睹了中国士兵浴血奋战,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情景。

不久,北平沦陷,日本士兵开始大规模追捕参加过抗日活动的进步学生,许多青年学生都躲藏在位于盔甲厂13号的斯诺家里。斯诺则多次协助他们乔装成小贩、商人,有时在黑夜里让他们攀越小院的后墙,逃出北平,到郊区参加游击队。斯诺甚至还冒着生命危险,同意几个进步青年在他的家里,设置了一部短波无线发报机。

有一天,一名青年学生领着一个戴墨镜、留齐耳短发的妇女走了进来。斯诺一开始没有在意,微笑着和她们打招呼。这时,那位妇女突然大笑起来说:“斯诺先生,你不认识我了吗?”她一边说,一边摘下眼镜。斯诺仔细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啊,周夫人,邓——颖——超!你怎么到这来了?!”

邓颖超笑着说:“斯诺先生,想不到吧?”

斯诺惊喜地说:“是的,太意外了,太意外了。快请坐,请坐。”

“我们都非常感谢你,你向世界公布了我们党和红军的真相。”邓颖超一边坐下来,一边说。

斯诺谦虚地笑了笑,接着说:“您是怎么来的?”

邓颖超说:“我患了肺病,3个月之前秘密来到北平的,一直在西山治疗。现在病好了,我想尽快返回苏区去。”

“是这样,现在北平确实非常危险。”斯诺担心地说。

“是的,这里很危险,所以我想尽快离开北平。听说你有许多办法,所以我到你这儿来了。你能同我搭乘火车,送我到天津中共办事处去吗?”邓颖超说

1938年,斯诺与周恩来、邓颖超合影。

“可以,让我们一起想想办法。”

“我们听说你在这方面非常有经验,所以就来找你来了。”

“我会努力把这件事办好,你安心吧!”

两天后,在斯诺的帮助下,邓颖超化装成保姆的样子,由斯诺亲自开车,带着她去火车站。当时,站台上站着很多荷枪实弹的伪警察和日本人,气氛十分紧张。邓颖超手里提着一个草编袋子,她的模样看上去几乎与难民没有什么不同。斯诺看在眼里,很为自己的化装术暗暗高兴。邓颖超跟在斯诺的后面,终于挤上了列车,但车厢内实在太拥挤了,根本无法走动。

在拥挤的火车上,斯诺故意与日本士兵套起近乎,他慢慢地挤到日本兵身边,与日本兵搭话。斯诺微笑着,递给几个日本兵“骆驼牌”香烟。日本兵见是一个美国人给他们香烟,高兴地哇哇直叫:“哟西!哟西!”在吞云吐雾中,斯诺和他们闲聊起来……

到了天津车站时,天色已经快黑了。斯诺与邓颖超下了火车,邓颖超挎着草编袋子,默默地跟在斯诺的身后面。到了检票口,日本兵拦住了斯诺二人:“什么地干活?”

“我是美国记者。” 斯诺拿出记者证递给日本兵,随后又转身指着邓颖超说,“她是我的保姆。”

日本士兵向斯诺挥挥手,示意他可以通过,却拦住了邓颖超。几个日本兵仔细打量着邓颖超,其中一个士兵一把将她手中的草编袋子夺了过去,将袋子翻了个底朝天,见到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就把邓颖超推出了站台。走出了关口,斯诺与邓颖超这才大大地舒了一口气,一块压在心头上的石头终于落地,两人都开心地笑了。

“斯诺先生,这次真要特别感谢你呀。北平也很不平静,你回去也要注意安全才是。”到了天津办事处后,邓颖超充满感激地说。

“谢谢周夫人的关心,不用担心。我准备很快就去西安,如果你比我先见到我的妻子,请你费心照顾她。”斯诺很有信心地说。

邓颖超说:“放心吧,斯诺先生,她会很安全的,你一个人多保重。”

“谢谢!祝你一路平安!”

送走了邓颖超,斯诺又赶紧返回到北平家中。对于这一段不寻常的经历,邓颖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每一次见到斯诺时都会提及,并始终充满感激之情。

猜你喜欢
萧乾邓颖超斯诺
周恩来和邓颖超:家国大爱,更有儿女情长
自知
自知
斯诺登获得俄永久居留权
我坦诚相待,你随意
萧乾和林徽因 65年的文字之缘
邓颖超:你用鲜花绽放我一世爱恋
斯诺登在俄居留延长三年
斯诺登申请延长逗留期限
周恩来邓颖超参加何香凝的寿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