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体验教学法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2018-06-28 10:23郭杨裴
考试周刊 2018年55期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音乐课堂教学运用

摘要:奥尔夫体验教学法包含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它不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点,而是通过肢体、声势、律动等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表达情感。笔者以教授《捉迷藏》为例,通过音乐导入、聆听、学唱、拓展等环节,讲解奥尔夫体验式教学法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并展现其显著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音乐课堂;教学运用

奥尔夫教学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廖乃雄老师最先引进中国,并且是迄今为止发展最好的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过程并培养孩子的审美体验,这与新课标的要求相一致。因此我们在音乐教育中,应该更注重孩子的情感体验,让孩子能够在动中做、做中学。笔者在教授《捉迷藏》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借鉴奥尔夫教学法,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 通过节奏的感受与模仿,体会节奏的韵律感

鲜明且突出的节奏是奥尔夫音乐风格的特色,节奏是构成音乐的主要要素,也是推动音乐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捉迷藏》这一课中,附点节奏便是这课的难点,也是推动这首歌曲的重要因素。因为有了附点节奏的存在,使得这首歌曲富有趣味性,让人们仿佛感受到四季娃娃正在愉快地玩着捉迷藏游戏;也使得这首歌曲更加有推动感,像是带动着我们,随着音乐一起,经历了一年四季的轮回。

通过提取“基本节奏”,按节奏朗诵童谣或儿歌,以此作为教学的起点。接着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地变化,这也是奥尔夫在节奏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因此,在《捉迷藏》这课中,可以通过“节奏模仿”进行导入——四.季娃娃欢.迎欢迎欢.迎你们来.做客--,引导学生充分感受附点节奏的节奏韵律。

通过节奏模仿,使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附点节奏,从而掌握附点节奏。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学习的过程。学生一开始是否知道附点节奏并不重要,机械地“哒哒哒”读节奏以及划拍也不是理想的教学方法,但通过教师自己编创童谣、歌词、动作等方法,将知识点由抽象转化为具象,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并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朗读出来。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区别附点节奏以及八分音符节奏,进而启发学生总结附点节奏的规律,最后再告知学生“带有附点的节奏、将所依附的基本节奏时值延长一半”的节奏称之为附点节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模仿、律动、总结之后,便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点,并且容易牢记。

二、 通过体态律动,体验歌曲的情感、旋律、节奏

体态律动是奥尔夫教学中感性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伴奏下,身体相应地做出适当的反应,从而训练学生的节奏感以及音乐情绪对比的感受。

在《捉迷藏》这课的聆听歌曲环节中,教师不仅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同时注重在每一遍的聆听中让学生带着不同的律动去感受音乐。例如,在初听歌曲时,引导学生带着三拍子的“声势律动”进行聆听;在声势律动中,教师采用拍手、拍肩膀、拍腿、跺脚等方法进行示范,要求学生需仔细观察动作变化并模仿。在这一过程中,既增加了聆听歌曲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引导了学生在律动中体验到了这首歌曲的节拍以及三拍子的强弱规律。通过这样的“动”,将其带入歌曲的学唱中,学生便会不知不觉地带着“强、弱、弱”的韵律感,从而使歌曲听起来富有圆舞曲式的感受,间接地达到了这首歌曲的教学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无需用太多的语言去告诉孩子们“什么是圆舞曲”“三拍子的强弱规律是什么”等,学生便能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这就是奥尔夫教学法的魅力所在,它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掌握知识。

三、 通过即兴编创,展开想象,解决难点

奥尔夫教学中有个永恒的主题——以人为本、以人为主体,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潜力,激活学生的创造力。这就需要教师能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并鼓励其多探索、钻研和发现,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

在教授《捉迷藏》这课中的“感受附点节奏”时,教师通过对比示范唱,引导学生发现附点节奏在这首歌曲里的重要性——使歌曲富有趣味性以及推动感。而在这一过程中,有学生发现,可以通过舞步(即一只脚的前脚掌踩地,并停几秒,紧接着另一脚迅速踩地,如此循环)来代替附点节奏一长一短的感觉。该生说:“这首歌给我们的感受是快乐的,当我们快乐的时候,我们就会想用我们的肢体来表达我们的心情,我们就会想跳舞。”因此他想到了当我们在唱歌时,也可以配上我们的舞步,同样,用我们肢体语言来辅助我们能够较好地掌握附点节奏。在这一过程中,该学生的想法不仅仅是奥尔夫教学中的体态律动,更是奥尔夫教学中所追求的即兴与编创。由此让我们领悟到,在课堂中给学生一点启发、一点引导,学生常常会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而且好用的方法,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

四、 通过合作表演,丰富音乐形象

我们的音乐教育不仅要教会孩子们唱好歌、欣赏曲子、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从歌声中懂得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热爱校园、热爱身边的人,使孩子在音乐中得到品德教育并拥有和諧的人际关系。奥尔夫教学也关注了社会性的原则,鼓励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和交流来完成音乐活动。因此,在学会了歌曲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如何更好地表现四季娃娃在玩捉迷藏的情景。孩子们展开想象,有的从歌词中入手编创动作,有的从生活经验中寻找编创灵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多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美,还能够鼓励孩子善于分享自己的想法,感受灵感与灵感间迸发出的火花,培养孩子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无形中感受到团结合作的力量。

在《捉迷藏》教学中,作者通过体态律动、节奏训练、合作表演等方法激发学生潜能,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美的享受。通过运用奥尔夫教学法,启发教育者在教学中,应不拘泥于传统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动中学、做中学、玩中学,从而学有所趣、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董骞.“音乐教育回归儿童生活”——浅谈奥尔夫音乐教育[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4(01).

[2]赵赞.奥尔夫教育是真正的素质教育[J].黄河之声,2013(11).

[3]张真真.对我国音乐新课标与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共性的解读[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08).

作者简介:郭杨裴,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奥尔夫教学法音乐课堂教学运用
浅谈奥尔夫教学法在少儿钢琴教学中的运用
融入戏剧声乐中的奥尔夫教学法
奥尔夫教学法在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小学音乐课堂中音舞结合教学措施的分析
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适应性教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实用性
建构主义理论在高校小提琴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浅谈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词块策略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