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茶叶产品现状分析

2018-07-02 07:55李蕙蕙周圣弘
现代食品 2018年9期
关键词:茶饮料青砖深加工

◎ 李蕙蕙,张 韵,毕 胜,周圣弘,2

(1.武汉商学院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2.中国茶文化与产业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56)

1 湖北省茶叶生产概况

湖北省的产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属于中国茶叶四大产区之一的江南产区。近年来,湖北省茶叶产业规模持续扩张,产量由2010年的16.6万t增加到2015年28.1万t[1],茶叶总产值由2010年52.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31.9亿元[1]。截至2015年,全省有71个县市300多个乡镇生产茶叶,其中主产县市20个,茶园总面积32.41万hm2[1]。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湖北省茶叶产业规模持续扩张,但近年茶叶总产值年均增幅显著降低(如图1所示)。2010—2013年茶叶总产值年平均增幅达29%,2014年年均增幅仅13%,而2015年茶叶总产值年均增幅降至6%。

图1 2010—2015年湖北省茶叶总产值图

目前,湖北茶叶已形成4大优势产区,即依托大别山的名优绿茶区,依托武陵山和三峡的富硒茶和宜红产区,依托秦巴山的高香绿茶区,以及依托幕阜山的青砖茶区。湖北省茶叶品种丰富,2015年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茶叶统计数据库)显示绿茶占总量66.29%,红茶占10.93%,青砖茶占20.02%,如图2所示)纵观2010—2015年,湖北省绿茶产量占比逐年下降,而青砖茶年产量由不足10%增加到20%左右,此外乌龙茶发展也较为迅速。

图2 2015年湖北省茶叶类别组成图

2 湖北省茶叶产品简介及分析

2.1 精制茶行业

我国精制茶产业整体保持平稳增长,但近年来增长放缓,其中高端茶价格回调且销量下降,而中端茶价格稳定且销量稳步增加[2]。湖北省精制茶全国占比近15%,名优品牌包括采花毛尖、恩施玉露、邓村绿茶、英山云雾、湖北青砖茶和宜红茶等,其中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的有10个、省著名商标30多个,恩施玉露和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还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名录[1]。

2.1.1 传统绿茶

湖北是绿茶生产大省,也有较多名优品牌,如采花毛尖、恩施玉露、邓村绿茶、英山云雾等。其中,采花毛尖产于“中国名茶之乡”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采花乡,该茶细秀匀直、翠绿油润、香高持久、鲜爽回甘。恩施玉露是少有的传统蒸青绿茶,富含硒元素,具有特殊保健功能,茶绿、汤绿、叶底绿“三绿”为其显著特点。英山云雾产于大别山南麓天堂寨,依据采制工艺分为春笋、春蕊、春茗;该茶翠绿油润,条索紧秀,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醇甘爽。此外,邓村绿茶产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它采用宜昌大叶茶等地方良种,以夏秋茶为主,以“形秀丽、汤绿亮、绿豆味、板栗香”的独有品质著称全国,绿豆滋味板栗香为其特色。

此外,湖北还有众多名优茶,但众多茶场和品牌间的无序竞争导致湖北茶叶“一流的品质、二流的品牌、三流的价格”,因此后期需要整合资源、加强品牌建设,维持湖北名优茶平稳快速的增长。

2.1.2 宜红

宜红即宜昌红茶的简称,产于鄂西南的武陵山系和大巴山系,与祁红、滇红并称我国三大红茶。宜红属于高香红茶,有清幽的兰花香,香气甜纯,叶底红亮。宜红茶汤具有“冷后浑”的特点,即温度较低时(16℃左右)时,茶汤出现浅褐色乳状浑浊现象,然而重新加热后,茶汤又会红亮透明[2]。“冷后浑”表明茶汤内含物丰富,是判断优质红茶的重要指标之一。

2.1.3 青砖茶

青砖茶因外形类似方砖而得名,属于黑茶类,原产于赤壁赵李桥羊楼洞。青砖茶因发酵完全,滋味香气醇厚,汤色橙红叶底深褐,主要销往新疆、西藏、青海等边地以及俄罗斯、蒙古等国。近年来,湖北省青砖茶年产量由不足10%增加到20%左右,增加十分迅猛。

2.2 茶叶深加工食品

我国深加工茶叶约为10万t,仅占总量的7.4%[3],创造了约350亿元产值,占我国茶叶总产值的1/3。发达国家的茶叶深加工产品远高于我国,如日本深加工产品占茶叶总量的40%,因此我国乃至湖北省茶叶深加工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2.2.1 速溶茶粉

速溶茶粉主要以茶叶为原料,通过提取浓缩干燥等工艺,制作而成的溶于水而无茶渣的粉状物。目前,我国速溶茶粉的年产量已超过2万t[4],其中速溶红茶粉产量最大,绿茶次之。70%的速溶茶粉主要用于食品加工行业,20%用于饮料行业[3]。我国有50多家企业生产速溶茶粉,主要分布于福建、浙江等地,其中大闽食品是全球的速溶茶粉主要供应商,湖北省生产茶粉的企业包括中鑫生物、源峰生物等公司。目前,湖北省茶粉生产处于起步阶段,市场规模较小、产品单一[4]。湖北企业可开发宜红速溶茶、湖北黑茶速溶茶以及富硒速溶茶粉等产品,还可开发出低苦味速溶茶、高香速溶茶等产品,满足市场的多样化发展需求。

2.2.2 茶饮料

茶饮料可分为纯茶饮料、调味茶饮料以及含汽茶饮料。按照国家标准规定,茶饮料的茶汤中茶多酚含量不得低于300 mg/kg;若茶多酚含量不达标,则为“茶味饮料”。截至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茶饮料制造企业237家,而销售排名前10位茶饮料品牌的市场份额超过96%,仅康师傅和统一占整个市场份额40%以上[3]。我国茶饮料经过数十年的飞速发展,知名品牌几乎垄断茶饮料市场,茶饮料行业进入成熟期,后期增长乏力。

茶饮料今后的发展趋势:①向健康转型。目前,中国含糖茶市场占有率为98%以上,而无糖茶仅为1%;但近年市场对低糖及无糖茶饮品需求旺盛。2015年调查显示,43%的被访者在购买茶饮料时关注含糖量[5]。②茶饮料将突出其功能性。目前,国内市场上茶饮料中茶多酚含量较低,多数属于调味茶饮料,后期茶饮料会更突出茶叶本性,纯茶饮料将会越来越多。③复合茶饮产品将越来越丰富。早在2000年,日本的复合茶饮产量就达到近100万kg,包括薏苡茶和苦荞茶等,占茶饮市场的1/4[6]。

2.2.3 茶食品

茶食品使茶叶资源得到最大利用,从喝茶发展到吃茶。茶食品包括茶餐和含茶休闲食品等。湖北土家族的擂茶就是一种典型的“茶餐”,具体做法是将茶叶、大米、生姜等按比例放在擂钵内碾碎,加水煮沸后食用。含茶休闲食品包括茶味饼干、茶味糖果和茶味果脯等,其中茶味饼干最为常见,约占茶食品市场销量的68%[7]。目前,全国茶食品的生产企业有500多家,其中天福茗茶的茶食品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8]。湖北省生产茶食品的企业有采花茶叶公司、萧氏茶食品公司、梅子贡茶业公司等,产品包括茶月饼、茶粽子、茶苕酥、茶花生酥等。茶食品行业处于快速发展期,但是茶食品市场标准缺乏和相关技术不成熟,限制了茶食品的发展[3]。

2.2.4 茶叶功能成分

目前,我国茶叶深加工产业已形成两个产品体系:①有效组分体系,主要包括茶粉、茶饮料和含茶食品等。②功能成分体系,包括茶多酚、儿茶素、茶氨酸、茶黄素、茶多糖、茶皂素和咖啡碱等[9]。目前,我国茶多酚总产量不到5 000 t,其中多数用于出口,国内用量仅1 000余t[10],主要用于保健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下游市场消费能力不足[11]。规模较大的茶多酚企业有湖州荣凯、绍兴东灵等[10];湖北绿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湖北地区规模较大、历史较久的茶多酚生产厂家[12]。

3 结论与展望

作为全国茶叶大省,湖北省精制茶产业全国占比近15%。近年来,湖北省绿茶产量占比逐年下降;而青砖茶年产量由不足10%增加到20%左右,发展迅速。目前精制茶行业整体增长放缓,因此需要加强名优茶的品牌建设和大力发展茶叶深加工产业。湖北省茶叶产业停留在种植与制茶环节,中下游产业链总体较为薄弱:茶粉、及茶叶功能成分的生产目前都处于起步阶段而茶饮料行业进入成熟期,后期增长乏力,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茶食品行业处于快速发展期。湖北省应抓住时机,大力发展茶食品加工业,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实现茶资源的高值利用,助力于湖北省茶产业跨越式发展。

[1]曾维超,宗庆波.湖北省茶产业发展“十二五”成效显著[J].中国茶叶,2015(10):4-5.

[2]江用文.2015年上半年精制茶及茶饮料行业运行分析[J].农业工程技术,2015(29):36.

[3]高学清,韩 坤,王 斌,等.中国茶食品发展状况[J].茶叶通讯,2014,41(3):45-47.

[4]杨军国,宋振硕,王丽丽,等.我国速溶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福建茶叶,2017,39(3):9-10.

[5]谷 悦.全国茶饮料用户满意度调查公布“饮料成分健康性”得分最低[J].中国食品,2015,683(19):94-96.

[6]屠幼英,汤 雯,张 维,等.日本茶饮料近十年市场分析报告[J].食品工业科技,2012,33(4):462-464.

[7]佚 名.我国茶食品行业发展综述[J].茶世界,2012(4):49-52.

[8]蔡烈伟,蔡晓玲.含茶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以含茶零食为例[J].中国茶叶,2012(10):10-11.

[9]刘仲华.中国茶叶深加工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趋势[J].茶世界,2013(5):43.

[10]江和源.茶叶功能成分的开发利用与提取制备[J].中国茶叶,2009,31(1):8-10.

[11]杨秀芳,孔俊豪,杨贤强.茶叶深加工产业现状及发展举措探讨[J].中国茶叶加工,2014(4):5-10.

[12]龚永新,黄 亮,张耀武,等.湖北省宜都市茶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J].中国茶叶加工,2014(1):8-12.

猜你喜欢
茶饮料青砖深加工
泥灰雕塑:青砖黛瓦上的技艺传承
古建筑青砖墙体修复施工技术研究
桃果深加工及其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烈马
杨凌:双创“沃土”铺就特色扶贫路 深加工让土特农产品大放异彩
青砖茶 良心做——湖南伟仁永巨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茶饮料,少喝为妙
茶饮料能当茶喝吗?
桑黄液体发酵茶饮料工艺研究
亚热带水果深加工技术获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