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现状与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2018-07-09 11:22陈嫔荣
教师·上 2018年6期
关键词:立体化教材教学体系课程设置

摘 要: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现状的调研发现,课程设置不够完善、教学体系落后是导致社会对该专业毕业生满意度不乐观的重要原因。文章作者探索发现基于行业需求分析完善培养方案,设计有差异、有层次的课程体系;适应现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求,开发基于微课的立体化教材;构建第三方为评价主体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能有效提高高职商务英语人才质量。

关键词:课程设置;教学体系;立体化教材;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3-06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行业需求视域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瓶颈与对策研究”(15YBB020)。

作者简介:陈嫔荣(1973—),女,湖南湘乡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传播学院教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职业能力培养。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较系统的国际商务知识和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的高技能型人才。但据本研究对外贸企业事业单位的调研发现,社会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满意度普遍不高,主要体现在毕业生英语知识和商务知识不扎实、英语语言技能和商务技能不全面、职业素养不高、岗位适应周期偏长等方面。同时,笔者对设立有商务英语专业的高职院校做了专题调研,结果显示,在目前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根据不同定位来设计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人才培养规格混乱,直接影响了该专业的未来发展。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据本研究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方面的调研结果显示,课程设置方面存在局限性,如课程体系欠科学、课程界限模糊以及教學体系等问题,如教材体系缺乏层次性和立体性等是导致社会对该专业毕业生满意度不乐观的重要原因。

1.课程设置不够完善,课程体系存在缺陷

传统观点认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基础不好,因此,高职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强调基础英语,在这种理念的驱使下,与商务相关的课程开设过少,课程体系结构按“语言”和“商务”两条线进行简单组合,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语言类课程与商务类课程结合衔接不够,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程度低,语言应用能力培养与商务技能的训练与现实职业岗位结合不紧密,导致高职毕业生的英语能力一般、商务知识不够系统、商务技能薄弱。同时,调研还发现,在基础英语和商务专业课程之间没有过渡性课程。低年级英语基础课程基本是移植英语专业的模板,其教材和教学内容很少真正体现基础性商科专业知识以及英语国家的商务文化,这导致许多学生低年级时根本不知“何为商务”,到高年级则直接进入经济、金融、管理、贸易等专业课,造成低、高年级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之间的脱节。另外,由于各课程界限模糊,相同内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出现的情况屡见不鲜,如关于信用证的知识,在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实务和单证与报关都有涉及。课程体系另外一大缺陷是其综合性和职业性不够明显,职业素养类课程普遍缺乏。从整体情况来看,人文教育课程开设不足,直接导致学生缺乏对中西方社会文化全面的了解,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不到提升,对适应社会职业结构动态调整的能力不够,适应性差。

2. 教学体系落后,考核体系不科学

教学体系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材和课程考核体系两方面。一方面,教材体系缺乏层次性和立体性。对从未接触过商务知识的学生来说,英语与商务的结合需要梯度合理、层次分明的教材,这样学生才能循序渐进地学习商务英语。而目前的教材或太偏重语言的训练,忽略商务内容的渐进加入,或只考虑商务内容的介绍,而忽略学生语言能力的渐进式训练,难度突然变大,使学生难以接受。教材综合性不够,使学生不能在各能力上得到训练。另一方面,课程考核体系不够科学:课程考核不仅是对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检验,还对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管理工作具有导向作用。落后的测试和评估方法会影响人才培养的效果,阻碍教学方法的改进。目前,商务英语教学评价体系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一是评价标准单一,教师大多以卷面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而忽略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课程考核体系;二是评价方式方法简单,仅采用期末测试和课堂考勤相结合的方法。只要期末测试成绩合格,平时课堂出勤率达到要求,学生就会被认定为成绩合格。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及其课程体系的设计既要符合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又要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一方面我们应该以学生的基础为起点,开设有利于打下扎实的学科基础、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课程;另一方面应与时俱进,选用甚至着重开发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教学资源与教材,并设置更为综合、更为宏观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1.基于行业需求分析完善培养方案,设计有差异、有层次的课程体系

对于一种培养模式而言,培养方案的制订及其课程体系的设计尤为重要。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中,我们先要深入区域内外贸企业事业单位调研,分析行业的需求现状,准确描述涉外岗位对从业者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的需求[1]。对用人单位的调研显示: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不但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还要具备较强的职业技能和较高的综合素质。用人单位比较重视商务英语语言技能、商务实践操作技能及办公自动化设备应用技能,且关注商务礼仪、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心理承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等。

各高校应根据所在地区,了解各地的产业需求,设置有特色的课程,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避免千篇一律的人才培养模式[2]。各高校要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现实基础为起点,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前景及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开设有利于打下扎实学科基础、培养学生就业方向、凸显实践能力的课程。另外,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要把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语言实践能力放在首位,在减少部分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增加相关学科应用型课程。

学习的过程是渐进的、有层次的。在语言的基础学习阶段融入专业领域的学习,逐渐适应后期英语环境下对专业知识的深入和系统学习。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之间的跨越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基础英语结束后立即进入商务英语课程的学习,学生会对专业领域词汇和语言的陌生感到措手不及。专业知识的深度使得学生对语言的关注大大降低,这也无法保证商务知识和语言知识的有机融合。因此,为了保证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学好商务、语言知识与商务文化中,打好英语语言文化基础,拓展语言应用技能。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完善英语语言知识与商务技能互通的课程设置。

同时,为了突出各地各校特色,各高校应根据学生基础、学科优势、学校特色、师资构成、区域经济发展等情况,差异设计课程体系,调整课堂语言基本功训练与社会商务实践的比例,突出培养特色,最终实现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任务[3]。

2.适应现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求,开发基于微课的立体化教材

2012年11月6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2〕9号)指出:“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材呈现形式,使教材更加生活化、情景化、动态化、形象化。”目前,商务英语专业的教材仍然是纸质教材,仍然是学生学习输入的主要来源,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应用的推广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纸质教材因其局限性和单一性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网络化、立体式的教材已经成为研发趋势[4]。

我们可以将微课制作成二维码,与纸质教材深入融合在一起,供学生手机扫描,二者的融合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有效地拓展纸质教材的空间,保证教学的时效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有效自主学习,提高其学习效果。教材微课的开发将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开放的、自主的学习环境,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为教学改革打开一片新的天地[5]。

3. 构建第三方为评价主体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除了微观的课程考核体系,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各高校还需要一个更为综合、更为宏观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做出评判,为整个人才培养工作把握方 向,这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务英语专业教育强调培养人才的应用性、复合性、创造性、通用性,而大多方面的质量是否达到标准不能由人才培养者自己来认定,应以学校及其主管部门以外的第三方为评价主体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案可以客观、全面地反映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可以从用人单位、毕业生、社会几个角度设计质量评价方案。

(1)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外贸企业事业单位引进岗位员工素质,同时,作为用人单位,外贸企业事业单位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有着最直接的体会,最有发言权。为了兼顾评价的科学性与操作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用人单位评价指标的设计:第一,公共核心素养评价,主要包括学习与创新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和信息技术技能,比如客户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客户关系维系能力等;第二,行业特定核心素养评价,主要包括国际贸易能力和相关产品推广能力,比如对产品知识、行业标准、行业规范、行业术语等的理解与运用等;第三,专业核心素养评价,主要包括语言能力和商务能力,比如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务接待、跨文化交际能力等。

(2)毕业生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针对在校學习专业、课程、职业素质要求需要和岗位相吻合在一起,通过自己毕业之后实践的真实感受提供相关的信息。学生对商务英语教育服务的评价角度应该包含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配置以及教学质量(比如“双师型”教师在整个教学队伍中的比重);教学设施与设备(比如校内实训室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园文化和学风建设;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服务的质量。

(3)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社会评价侧重于公众评价或舆论评价。赵铁和林昆勇为社会评价列出了两个指标:一次签约率和就业率。“一次签约率”指毕业生签约人数占全部总人数的比例,能够更为直接地反映毕业生的质量和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程度; “就业率”是指毕业生就业人数占全部总人数的比例,反映了毕业生被社会的吸纳和接受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评价[6]。

参考文献:

[1]陈嫔荣.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中行业需求分析模型的构建[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7(1):121-124.

[2]李执桃.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1):255-258.

[3]刘法公.论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核心任务的实现[J].中国外语,2015,12(1):19-25.

[4]姜有为.微课与翻转课堂视角下学术英语多元化教材建设探析[J].英语广角,2016(12):116-117.

[5]曹培培,韩小燕.微课与新形态高职教材建设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51-53.

[6]赵 铁,林昆勇.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高教论坛,2004(3):146-149.

猜你喜欢
立体化教材教学体系课程设置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控制工程基础教学内容优化及教材建设的实践
工程图学立体化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