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中的“潜在写作”
——沈从文“川行书简”解读

2018-07-12 08:12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聊城252000
名作欣赏 2018年15期
关键词:张兆内江沈从文

⊙卢 军[聊城大学文学院, 山东 聊城 252000]

书信之于沈从文有着别样的意义。他终生提倡用写长信锻炼叙事抒情能力并身体力行。除却众所周知的书信集《湘行散记》外,他1949年后的许多家书也具有文学审美价值,陈思和曾给予高度评价,如“沈从文在1949年以后就绝笔于文学创作,但他写的家信却是文情并茂,细腻地表达了他对时代、生活和文学的理解”,并将其归为“潜在写作”范畴。1951年10月至1952年3月,沈从文离京赴四川内江参加“土改”工作,前后共94天。他将此次工作经历视为自己一生的重要转变,“希望从这个历史大变中学习靠拢人民,从工作上得到一种新的勇气,来谨谨慎慎老老实实为国家做几年事情,再学习,再用笔,写一两本新的时代新的人民作品”(19511025北京致张兆和)。此间沈从文写了近50封家信,详细记录了沿途见闻感受、内江农村风俗景物,百姓日常生活、“土改”带来的人事变动,文笔生动,情感细腻,很多篇幅都可当作优美的抒情散文阅读。“川行书简”是具有“潜在写作”意义的经典文本。

一、感慨“个人小而国家太可爱”

在南下途中,看到沿途祖国的大好河山,沈从文积郁已久的心情豁然开朗,在给妻子张兆和的信中表示“小小感伤都逐渐去掉了,只觉得个人小而国家太可爱”(19511027汉口致张兆和);“这次坐船入川,教育意义极大,只觉得国家伟大,时代伟大,人民伟大,要在毛泽东主义下拼命努力工作下去。……过夔门,峭壁插天,细草幽花如挂璎珞,江面逼窄,江流如箭,一切光景令人一生不易忘记。……在船上,只有一种想头,即为国家要拼命工作。党的伟大更是要出北京以后才更能意味到。每一种事,每一个人,都已完全和过去时代完全不同,真是人的奇迹!人类史的奇迹!个人在其间,真是要感到轻尘弱草不如”(19511104重庆致张兆和)。他衷心表达了自己对新中国的大爱,以及振作精神努力工作的决心。

11月8日工作队到达目的地川南内江县(今内江市),随着“土改”工作的开展,沈从文的感慨更深了,“对于爱国主义的爱字,如不到这里地方来看看,也是不会深深明白国家人民如何可爱的。三三,要努力工作,你定要努力拼命工作,更重要还是要改造,把一切力量用出来,才对得起国家”(19511108内江致张兆和)。“看到的人事和景物都是一生未见也未能想象的。一定要离开北京,才能够明白我们国家,是在一个如何空前变化中!是一个如何伟大发展中!”(19511108内江致张兆和)沈从文反思自身的最大缺点是知识分子身上常见的幻想多而不切实际,决心从工作中改造自己。他开始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反复研读“毛选”,特别是精读《实践论》,认为能和工作相配合,极有意义。

“好,姐陪你喝。”竹韵怕海力跟马丽亚闹僵了,便跟她碰起杯来,把大半瓶干红喝了个底朝天。海力也了心情,扶着有些踉跄的马丽亚走出包厢,埋了单便出了酒楼。他先把马丽亚扶上自己的车,然后又招了辆的士,把竹韵送上车。

此间,沈从文的创作心逐渐恢复,决定利用这次难得的工作机会,好好积累些写作素材。他在家信中对儿子谈道:“你看的‘土改’小说,提起的事情都未免太简单了,在这里一个小小村子中的事情,就有许许多多李有才故事,和别的更重要故事。”(19511223内江致沈虎雏)他还准备回京后写一二十个短篇,用不同方法来写各行各业的社会主义新人。“看到江岸边的种种,我的创造的心又活起来了。我一定要为你们用四川‘土改’事写些东西,和《李有才板话》一样的来为人民翻身好好服点务!”(19511031华源轮宜昌致沈龙朱、沈虎雏)他在信中教育儿子不要忘记国家是千千万万人牺牲了生命换来的,勉励儿子好好学习,更好地为国家人民服务。

二、记录翻身做主人的农民新面貌

没多久,成立人民公社,公社下面分大队,大队下面建生产队,上畈里下畈里的田土山水全部归了公,乡党们外出劳作,全挤在一起,叫出集体工,又称大打伙,大打伙的人是出勤不出力的,一些人一边磨洋工,一边就想方设法找乐子解闷,说,喜姑,你和二狗牙的山歌唱的好,你们俩不做事,就坐田畻唱山歌,工分给你们照记。

沈从文创作小说非常看重背景描写,认为不论写生产,还是写农村中地主和农民的矛盾斗争,都得将自然景物编织到事件中,不然看不出区域性,“写‘土改’也得要有一个自然背景!一切人事的发展,都得有个自然背景相衬,而自然景物也即是作品一部分”(19511101华源轮巫山致张兆和)。“尽写人事不加背景,传递效果有问题。背景和事件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形成空气。把人孤立起来,写人难生动鲜明,是必然结果,人不能离开环境。”(19520115内江致张兆和)他对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赞赏有加,多次指出其“把人和景物相错综在一处”的独到之处。

在与农民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沈从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川南农村的艰苦生活有了切身体会。他详细给妻儿讲述当地农民的日常衣食住行情况:“大多贫农都不吃油,每天只能用红薯当主要粮食,一点点米也多缴了公粮,生活极艰苦,却终年劳动不息,我们在城中,要时时想到这件事,不应忘记。想到这一点,你们的学习、工作,即再忙累也会不以为意了”(19520123内江致沈虎雏)。沈从文绝非只空发感慨,他号召家人都要厉行节约,少拿钱,多工作。“我们个人也务必要事事节约,因一到乡村看看劳动人民生活情况,常年生产尚难图一饱。新谷刚收即吃不到米,大部已上交公粮。甘蔗虽送入糖房,既无从得糖吃,也不会有钱剩,秋收之后尚只能用红苕当作主要食物。二三月间即什么也没有。有些人家且从不用油,只有点盐拌食。我们寄食城市,如尚浪费,实在有愧!要处处向干部中刻苦的看齐,才对得起国家,对得起农民弟兄。要靠拢人民,一面要节约,一面更要拼命工作!”(195202上旬致张兆和)“抽象的话说来无用,能具体的少吃少花些,响应政府节约号召,把国家给我们的退还一半,实有必要。”(19511119-25内江致张兆和)沈从文和妻子商议把工资的一半捐献给抗美援朝战士。

内江由于盛产甘蔗,糖产量占到全川的一半以上,因此有“甜城”美誉。但沈从文看到糖房中熬糖技师的复杂操作过程后,明白了为什么这个出糖区的乡下人舍不得吃糖:“几个制糖工人,用最古老方式,光着个脚踹在木摇槌上,把木槌摆动,压在晒糖簟子上,进行千年不变的动作。”(19511223内江致沈虎雏)此后,他多次在家信中提醒家人要节约用糖:“从二月半下种到十一月拔出土送到糖厂,一万斤甘蔗可得要百多劳动才做得出,他们自己种糖,家中人可得不到糖吃,想吃也得不到!你们要爱国家,要少耗点糖才合理。”(19511216内江致沈虎雏)

有研究表明脊膜受到破坏时,大量脊膜细胞参与到胶质瘢痕的形成中,脊髓会被覆盖,脊膜细胞与AS相互作用参与了胶质膜的形成,而胶质膜的结构与功能和胶质瘢痕相似。在脊膜受损、特别是SCI时大量体外脊膜细胞聚集,分泌韧粘素和NG2蛋白多糖等抑制剂,阻碍轴突生长,增加了AS的抑制性。

三、抒发对劳动人民质朴的情感

和本地村民闲谈时,一个20岁女孩子跟沈从文讲到自己喂养了两只兔子,选了一只大的捐献给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因为“要打倒美国鬼子我们才有好日子过”,沈从文被深深感动。“一切都那么善良。生在那么一个沃壤间,长年劳动竟吃不饱饭。生在那么一个平凡寂寞环境中,日子过得那么单纯,贫苦,却有一只亲手喂大的兔儿,捐献给朝鲜的战士,为了打美国人,为了国家。这是一种什么伟大情感!我们想想看,应不应当自愧,应不应当为他们工作终生!这个人已活在我生命中,还必然要生活在我的文字中。”(19511119-25内江致张兆和)沈从文许下一个心愿,要把她写进自己的作品中。

1952年的新年,沈从文是在内江度过的。在给张兆和与两个儿子的信中,他描述了街上赶场的情景:“和龙街风俗一样。乡下人都赶来追办年货,这半场鱼的买卖格外多。似乎还包含了汉代以来‘乐有余’意思。卖鱼的却换了些橘子、米糖回去。这些人家多照老规矩,大都在香烛铺买些香烛,烧了香烛盼望大小平安。”初一早上,沈从文到街头巷尾走了一圈,看看这乡镇年景。好些人都换了干净衣服,没有赌博,没有放炮,女孩子都在踢毽子、跳绳。过去这个乡场正月初一满场都是赌桌,“听穷人说来,没有赌可真少害死许多人!因为一赌输,场子外四乡半路抢人的事,也多起来了。悬梁跳堰塘的,也多起来了。毛主席共产党来了,没有赌,清静”(19520129内江致张兆和、沈龙朱、沈虎雏)。

在参加“土改”工作期间,沈从文家书中有大段关于川南景物、生活场景的描写。11月8号到达内江县当天,沈从文就给妻子写信描绘了看到的景象:“水名沱江,大如沅水,清而急,两岸肥沃无可比拟,蔗园橘子园都一山一山连接。这几天橘子还未下,一片一片金星。土地之厚,除山东胶东所见,实在无可比拟。”(19511108内江致张兆和)与这美景相映生辉的是摆脱千百年来地主剥削压迫、翻身做了主人的农人的崭新生活。天气好时,沈从文喜欢独自四处走走看看,“但见四野丘陵连亘,到处是褐土和淡绿色甘蔗林相间相映。空气透明,而微带潮润,真是一片锦绣河山!各处山坡上都有人在点种豌豆,远处人小如米点,白布包头蓝长衫,还看得清清楚楚。每个山坳或悬崖绝壁间,照例都有几户人家,一片竹子林,杂树林,在竹木林间扬起炊烟,田埂间有许多小孩子和家中瘦狗在一齐走动。山凹间冲里都是水田,一层层的返着明光。有些田面淡绿,有些浅紫。四望无际天边渐渐漾成一片清雾。一切温和静美如童话中景象,一切却十分实在。一切极静,可是在这个自然静默中,却正蕴藏历史上所没有的人事的变动”(19511119-25内江致张兆和)。通过“土改”运动,土地重新划分,继而影响到这块寂静土地上的每一个人。

四、描绘川南农村自然景物

村里从七八岁的孩子,到七十岁的老太太,都对于“土改”工作抱有极大热情。沈从文先前只在“土改”题材小说中看到的种种情景,在“土改”斗争会上都可以亲眼见到。有许多老太太平时在大众面前鲜少开口,经过一个月的启发教育后,都能在大会上有条理地发言,自然从容的态度令沈从文感叹不已。联想到全中国有很多农村在用同一方式、为同一目的而行动,沈从文内心燃起了一种历史参与者和见证人的庄严感。

在内江农村,沈从文目睹了农民翻身做主人后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他说:“爱国主义在乡下进行,实在是感动人。农民对于国家的爱,对于毛主席的爱,简直不是住在城市里人能想象能形容的。也是历史上从来没有的。”(19511227内江致沈虎雏)

在和当地群众交往的过程中,沈从文体会到只有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才有可能把工作搞好!回想抗战期间自己虽在云南呈贡乡下生活了八年,在生活方式上已和当地人近似,但彼此精神上是存在隔膜的,“还不如这次三个月里相互熟习。也是从这种学习中,才深一层明白文艺座谈会所提‘普及’和‘面向工农兵’,‘为工农兵’的重要性”(19520209内江致张兆和),从而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在卢音寺脚下山村,沈从文看到一个老农下田捞鱼,“神气和夏圭山水画中的渔人一样,腰弯弯的,一月来田中鱼打得已差不多了,大致因闲在家中受不住,还是出来碰碰运气。……试从大门外小塘边望望,卢音寺古城堡,和堡子那几株大青树,正浴沐在明朗温和阳光下,屹然耸立,似乎是个有生命的事物。远望成一片一线的黄色菜花田,和作成种种绿色行道的豆麦田,却装饰在堡子下一层一层山田间,和附近大片豆麦田作成的绿原相交错”(19520129内江致张兆和)。由眼前景象沈从文联想到南宋杰出画家夏圭的传世名作《山水十二景图》。兴致好的时候,沈从文还会画张速写附在家信中。如作于1952年1月2日的“远望卢音寺”的钢笔速写小画,是沈从文从高处远望丘陵地五里外高处一山砦“卢音寺”景象时即兴所作。看到远近山村,沈从文感到自己真正接触了人民,想用文字把这片沃壤美丽自然背景中的山村人事变动好好表现出来:“寒林萧萧疏,田径上人来人往,大都是开会去的。背景和人事相衬托,看来完全是另一种感人印象。杜甫如生于此时,诗篇也必然大不相同。”(19511212内江致张兆和、沈龙朱、沈虎雏)字里行间充满了生逢其时的欣悦感。

五、呈现鲜为人知的幽默风趣的一面

沈从文给读者的印象多半是寡言内向、不善言谈的,但川南家书中却显示出他还有幽默风趣的一面。

解析:n(混合气体)5mol,根据体积分数与物质的量的分数相等,则n(CO2)=5mol×0.48=2.40 mol。CO2被完全吸收,NaOH也完全反应,则反应的产物可能是Na2CO3(此时NaOH的浓度最大)、NaHCO3(此时NaOH的浓度最小),或Na2CO3和NaHCO3的混合物。用极值思想分析两个特殊情况:CO2+NaOH==NaHCO3,n(NaOH)=n(CO2)=2.40mol,则CO2+2NaOH==Na2CO3+H2O,n(NaOH)=2n(CO2)=4.80 mol,则

在给儿子沈虎雏的信中,沈从文描述了熬糖师傅将晒着的糖碾细的动作:“一个人踹在个大木槌上,手拿把手,慢慢移动,从糖簟上过去,糖即成细粉。他的脚大致有些湿湿的,大脚叉上还长了些毛,后跟也有点儿什么,虽不直接和糖碰着,相差不多远。如果有点病,吃糖的就沾光了。”(19511216内江致张兆和、沈龙朱、沈虎雏)“沾光”两字读来令人忍俊不禁。沈从文在家书中曾记录了邻居家半夜闹老鼠的情景,妇人边骂边摇动床铺、捶打床边,并用竹竿在家什上乱打,可并打不到耗子,“床上人带骂带打时,它就停停,竹竿子一停,它又动作,这么搞了半夜,一切都像是为了款待一个生客而举行。大致三方面都闹得十分疲倦时,才告停止”(19511212内江致张兆和、沈龙朱、沈虎雏),语言生动有趣。沈从文住处隔壁的一对老夫妇每到夜间必吵架,起因无非是些鸡毛蒜皮的琐事,一句话不当就能引起“极久而极剧烈的吵嚷,年纪共同大致已到百十岁以上。真可怕。只有左拉有勇气写它,高尔基也写过它。这时节已九点钟,两人即在隔壁争吵了半点钟以上,从争辩中可见出生命尚极强持”,“声音且十分高亢,越骂越精神”,他们对骂所用的词汇“全是侯家三兄弟所常用的名词”。这里说的“侯家”是沈从文抗战时期住云南乡下时的邻居,其三个男孩均擅长骂野话。住所“板壁另一面,又是一个患痰喘的少壮,长夜哮喘。在两夹攻情势中,为了珍重这种难得的教育,我自然不用睡了。古人说挑灯夜读,不意到这里我还有这种福气”(19520125内江致张兆和、沈龙朱、沈虎雏)。无可奈何的沈从文只好披衣起床,翻看一本《史记》列传选本来打发这漫漫长夜。

高校毕业生学业管理工作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尤其是进入“十二五”时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机遇,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可谓是任重而道远[5].因此,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利用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控制功能,实践“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更好地为学校的管理工作做出努力.

为期三个月的四川之行中,沈从文接触了大量新生事物,看到了新中国的蓬勃生机,也加深了对人民的情感。回京后不久,沈从文即以自己在内江参加“土改”工作时的所见所闻为素材,创作了一篇小说《中队部——川南“土改”杂记一》,还有一篇调研报告《川南内江县第四区的糖房》,但这些文本带给读者的审美感受远不及他此间写的家书。重读“川行书简”,将看似琐碎的点点滴滴的记录连缀起来,一个对新中国充满挚爱,对人民心怀质朴情感,决心改变自己,来为这个新时代拼命努力工作的沈从文跃然纸上。

猜你喜欢
张兆内江沈从文
平安内江,幸福的港湾
认命
《沈从文的前半生》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节选)
沈从文与张兆和:无法落入烟火的爱情
The Inequality of English Education between Minority Groups and Majority Group in China
共同推动内江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被沈从文追求的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