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军工产品产业化发展模式的探索研究

2018-07-19 05:55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航天工业管理 2018年6期
关键词:型号产业化研究院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建设航天强国的总体要求,随着中国航天进入高速发展期,航天任务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航天产业化发展问题也成为当务之急,更是摆在航天人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作为最具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高科技战略性产业,航天产业能产生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美国等发达国家将航天产业分为3个独立部分,即军用航天、民用航天和商业航天,通过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形成了军、民、商协同发展的格局和较为完善的航天产业化模式。对照国外航天产业发展现状,中国航天产业化发展尚存在一定的差距。以航天某研究院为例,其经过近60年的发展历程圆满完成了诸多高强度研制、高密度发射任务,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标志性成果。“十三五”末,该研究院要全面完成市场化转型,实施产业化经营、国际化发展,进入国际一流宇航公司行列,实现营业收入800亿元以上,预计实现年均增长率在13%以上,任务规划和经济规模的高速增长对产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国家安全形势和航天强国建设需要,航天产品任务大幅增加,航天产业化已成为研究院的现实需要而非主观愿望。但如何深入推进航天军工产品的产业化发展,实现军民融合、双轮并行驱动,还需在航天产业化发展模式方面不断探索创新,以支撑研究院航天军工产品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为此,笔者以该研究院为研究对象,初步分析了航天产品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和形势,从航天产业化的实现维度进行了研究,探索了航天产业化发展的整体规划、系统推进思路,并提出了产业化发展的有关建议。

一、研究院产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1.航天产业化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经过60余年的发展,研究院科研生产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已形成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若干区域的能力布局,具备了以运载火箭为代表的产业化基础,圆满地完成了国家重大科研生产任务。由于传统航天的多品种、小批量任务特点,研究院总体上依然是处于航天研制型科研生产模式,产业化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已经按照产业化模式进行了能力布局,但产业化能力只是产业化发展的一个基础和前提,在如何按照产业化模式、以运行管控为切入点、充分发挥产业化能力等方面尚存在一定差距。

2.任务的高速增长对产业化提出了要求

未来一段时期,研究院的科研生产任务仍将保持一个高速的增长期,重点领域的任务量将在未来有更大的跨越和提升,特别是2018~2020年间每年将保持20~30发运载火箭的发射频率,同时其它航天产品也保持高密度、高量级的发展速度,为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任务基础和机遇。航天型号任务的大幅增长,将对研究院科研生产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急需产业化能力的快速形成,在产业化发展方面大力创新,通过实施航天型号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来全面提升保障国家重大任务的能力。

3.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将倒逼产业化发展之路

军民融合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关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提出了要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以及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国家鼓励“民参军”,鼓励民营单位更多参与军品的科研生产。相比军工单位,民营单位研制生产的产品价格更低、效率更快,所以必将与军品单位形成竞争态势。随着竞争性装备采购管理规定的出台,用户对降低产品价格、提高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推动军品采购从主要以单一来源向竞争性采购方式转变,以提高装备采购的整体效益。

传统航天领域的竞争将会变得更加激烈,竞争方式由传统的任务竞争转变为任务、产品性能、价格、研制周期、产品质量等的综合竞争,这背后实际是企业综合实力和综合能力的竞争。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形势将会倒逼研究院走产业化发展之路,通过产业化模式高效完成军品科研生产任务,大幅降低产品成本。

4.事业单位改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根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从事科研生产任务的事业单位将转制为企业,在政策上为航天军工单位军民产业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军工科研院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军工事业单位正逐步转型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市场主体,基本具备了参与市场竞争的条件。军工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将给单位运营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首先要在思想观念上由传统科研事业单位转变成为独立运营的市场责任主体。届时,作为市场主体必须树立经营的理念,在产业化方面围绕任务和产品提前筹划考虑,通过产业化来做强做大,同时要按照市场的规则运行,提升市场竞争力。

二、对于研究院产业化发展的思考建议

航天型号产品的产业化发展必将成为航天未来高速发展的必由之路。根据研究院的发展现状,结合未来产业化的发展要求,建议在顶层战略、产业细分、产业化模式设计、产业化流程优化、产业化管理模式、产业化能力建设和产业化布局优化等若干方面进行统筹规划,顶层设计。

1.在发展战略层面

未来一段时期是航天军工单位的高速发展期,产业化发展将是航天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研究院提出了“建立规模生产、流程创新、运行高效、开放融合的产业核心能力”,所以笔者建议研究院顶层研究产业化发展之路,将产业化发展思路和要求纳入院级顶层发展战略,推动研究院产业化发展由单一产品的产业化向军民一体产业化发展转变,推动研究院由科研院所向市场运营主体转变,以推动研究院整体产业化发展。

同时,建议具体实施层面以航天型号承研承制单位为主,将产业化发展战略纳入本单位发展规划中,按照产业化模式要求来规划本单位的任务、能力、人员和运营,并从顶层谋划本单位的产业化发展问题。

2.在发展模式层面

一是深化科研生产模式改革,走新型产研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

在航天系统内部,要运用市场化的手段,而不是行政的方式走产业发展之路,在产业化模式设计上要实施新型产研一体的发展模式。深化航天型号科研生产组织的市场化改革,按照国家军工企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依托专业研究所探索产业化协同发展模式,即设计单位和生产单位联合,以设计研究所为主导,以产品为纽带,运用计划和市场的双重手段,建立航天产品公司或专业公司,实施市场化运作和管理,实现对航天产品科研生产的快速反应。

二是以航天产品链为核心,构建适应航天产业化模式的新型供应链管理。

在航天产业链维度,航天型号研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处处体现全国大协作的理念和思路。航天坚持实施精细化质量管理,要求必须通过严格的过程控制来实现“零缺陷”,以确保航天产品高可靠性工作。因此,航天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有其特殊性,需要以航天产品链为核心来构建适应航天产业化的新型供应链管理。通过深入分析研究航天型号产品研制过程的经验和问题,应用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加强以航天产品质量为中心的航天型号供应商管理,强化以质量为中心的航天型号供应链管理,组织研究制定航天型号产品分类、合格供应商等级评价准则等标准,制定研究院型号合格供应商名录,提出完善的航天型号供应商管理组织体系方案,制定航天型号产品过程质量保证要求,系统构建适应航天型号产业化要求的产品供应体系,实现型号供应商管理“全领域、全级次、全过程、全要素”覆盖,以持续提升型号产品质量保证能力和航天产品的产业化能力。

3.在能力构建层面

一是顶层设计,规划重点单位产业化核心能力体系。

对于生产单位层级,在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和能力的基础上,以产业化模式为指导,顶层设计产业化能力体系,立足自身积极构建关键核心能力,非核心能力充分实现社会化协作,为实现军品产业化奠定基础和前提,助推军品产业化发展。

二是立足核心,构建关键产品的产业化能力。

针对重点科研生产单位,围绕总装测试、部段生产等关键核心产品和核心技术,规划建设一批规模化、集约化、集群化的制造产业聚集区,大幅提升核心产品的产业化能力,同时吸引上中下游相关配套企业集聚形成完整产业链条,大大提高本地配套率,降低物流成本。

三是区域集中,实施产业化能力集中布局。

在实施产业化能力建设过程中,注意区分不同型号产品的任务特点和生产特点,积极实施适应不同产品相对独立布局的产业能力。同时,产业化能力要立足区域实行相对集中布局,实现能力的闭环,避免产品物流频繁往返运输,以提升产业能力效率。

四是创新模式,拓展产业化核心能力构建方式。

在构建军品核心能力过程中,在国家投入和自筹资金投入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引入民营企业参与,以降低企业自筹资金压力;或以租赁、分期付款等方式建设厂房和购置设备等, 同时坚持轻资产运作,以有效降低企业投资运营成本,实现产业能力的大幅提升,满足任务需要。

4.在军民融合层面

军民融合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央下发了《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要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发展格局,促进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

一是积极发挥军民融合排头兵的使命和作用。

军民融合发展作为国家战略,研究院要积极主动谋划,在军民融合发展方面发挥牵引和带头作用,积极搭建军民融合平台,充分利用国民经济的工业能力,吸收优势民营单位力量参与航天型号研制和生产,以作为航天产品产业化能力的有效补充。

二是配套能力重点实现军民深度融合。

要引入社会资源和能力,采用核定配套能力的定点单位、租赁能力、融资租赁、收购能力等方式,形成服务于航天产品的强大配套能力。在军民融合中,研究院要以航天产品为纽带,发挥整合者角色,实现军民融合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即以研究院为主构建航天核心产品产业化能力,以有效降低成本,缩短研制周期,共同支撑起研究院产业化的布局。

三是积极探索航天产品技术和产业化能力扩展。

要利用航天产品研制过程中形成的重大生产和试验能力,探索技术成果向民用领域转化,实现将航天产业化能力向相关领域扩展延伸,以及产业链上下游扩展,并积极服务国民经济相关领域。

四是围绕成熟领域和型号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

以收购、控股等多种方式掌控未来关键技术和产品,成立产品或专业子公司,优化组织结构体系,构建分工清晰、管理高效、市场反应快速的组织架构,整合产业链相关单位,壮大产业规模,创造最大效益,保持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5.在管理创新层面

一是以产品化设计为核心,从源头为航天产业化奠定基础。

针对当前航天型号单机和系统的产品化程度低,建议以面向产品为原则,以产品树为指导、以产品型谱为核心、以产品货架为目标,以型号去任务化、产品去型号化为抓手,总体牵引,重点突破,大力推进以航天产品去型号化等为代表的产品化工作,设计出适应产业化的航天型号产品,使航天型号产品在设计之初就能很好地适应产业化需要,为航天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优化适应产业化需要的科研生产模式。

积极创新优化产业化流程,以航天产品化为抓手,开展产品、流程、生产能力优化,将产品化设计、产业化生产、产业化管理作为设计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涵盖设计、工艺、生产、物资等一体化研制模式,构建适应航天产业化的研制生产流程。按照航天产业化发展要求,针对不同产业和不同领域进一步细化产品分类和产业划分,优化管理流程,对应总体、产品、零件生产等不同产品实施模块化生产与交付,建立起适应产业化需要的研制生产管理流程,实现航天产品科研生产的产业化,以及航天产品的快速研制、生产和交付。

三是借用资本力量引导航天产品的产业化发展。

任何产业的快速发展都离不开资本的支持,建议聚焦重点产业,吸收社会资本力量,设立航天产业发展基金,引导和推动航天产品的产业化发展。发展基金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助推剂”,投入资金可以作为股份或资本金投入,引导航天产品产业的整体发展方向。

三、产业化发展的试点推进考虑

产业化发展的实现涉及模式、管理、能力、布局、人员等方方面面,但核心是产业化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航天产业化发展需要顶层设计,试点推进,建议先在市场竞争充分的商业航天和军贸领域开展试点,待条件成熟后推广应用。

1.方案建议

一是积极探索建立股份公司。在商业航天、军贸武器等航天产品领域,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实施厂所联合,利用社会资本和航天技术优势探索成立股份制公司,实行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以提升航天产品的产业化能力。

二是积极引入投资基金、民营资本等战略投资。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引入投资基金、民营企业资金等战略投资,推动股权多元化,借助股份制模式优势,通过利益绑定、利润分成等机制联合研发项目,实现合作共赢。

三是针对股份公司试点,在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可以探索推动军贸业务的证券化融资,为做强做大产业化提供更加强大的资本支撑。

2.试点需要注意的问题

针对试点项目或公司,建议给予宽松的政策支持。可以与现有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不同,特别注意不能将原有的管理体系整体套用到股份公司,也不要将试点公司简单地当作分支机构来管理。因为套用原有的管理体系,往往会把需要变革的文化、管理、模式等带入新企业中,使得试点项目或公司不能产生有效的突破,所以要大胆鼓励创新,用治理而非管理的方法、支持而非干预的态度、激励而非约束的方式,在政策上给予更加宽松的支持,以探索出一条更加适合航天产品产业化发展的新模式。

航天产品产业化发展越来越成为推动航天高速发展的重要前提,产业化模式、产业化布局以及产业化管理等方面都需要对照本单位的发展实际和国家军民融合的大背景进行深化研究,顶层布局,总体规划,重点突破,特别是在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方面更要超前谋划,进而为产业化实现奠定基础。因此,航天企业整体产业化实现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要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积极大胆的创新实践,以商业航天或军贸领域产业化为起点,为实现航天整体产业化探索一条可行之路,助推国际一流宇航公司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型号产业化研究院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
持续接力奋斗 推动山西农谷产业化发展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工程技术研究院简介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不是我!是他捣乱!
关于提高航天型号计划完成率的思考
航天型号批生产管理模式的思考
型号产品配套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航天型号全要素管理的初步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