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有度,构建精彩课堂

2018-07-21 09:41周程亮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20期
关键词:形式化多样化生活化

周程亮

摘 要:新课程教学改革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能把握好新课改的精髓,教学中一味“追新求异”,致使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过度现象”;为了防止这些教学过度现象的出现,我们必须寻找合适的教学限度中的极限,把握好教学的“度”,重新建立我们的教学观和教学行为。

关键词:教学过度 形式化 细小化 生活化 多样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欣喜的发现: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用新课标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课堂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课堂教学中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然而,不少教师在努力实现课堂教学“脱胎换骨”的同时,却出现了一些事与愿违的“过度”现象。有个成语说得好“过犹不及”,世间万物皆有一定的限度,生长有限度,生活有限度,学生的能力也有其限度……自然我们小学数学的教学也有其限度的,新课标理念的运用同样有它特定的限度。如果我们的教学超过一定的限度,则往往起到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的作用。其实,教学限度是有一个临界的、极致的阈值,而对“度”的掌握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一、情境创设过于强调形式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的、真实的情境可以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语言实践活动。然而,不少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对创设情境的目的性不够明确,所设置的教学情境牵强附会,价值不大,有效性不高,仅是一种花哨的摆设。[1]

在情境创设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使学生能充分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学习。要创设出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数学情境。这样的学习情境,自然生动,有助于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数学的价值,有助于学生锻炼出敏锐的数学眼光。

二、课堂提问过于要求细小化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心志、培养思维的有效方法。但是,在时下的一些课堂中,笔者发现教师的提问存在问题过小、过细的毛病,原因是教师担心提问过难,会让程度较差的学生感到不适应,结果导致问题过于精细、简单。本用心良苦设计的“引”反而成了“牵”,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降低了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2]

教师A:在教学二年级《万以内数的认识》一课中,“做一做”过后评价时,提问学生:“6732”中,6读什么?7读什么?3读什么?2读什么?这个数读什么?

教师B:教学应用题,“大丰粮店运进大米40吨,运进面粉的吨数是大米的3倍,运进大米和面粉一共有多少吨?”

教师提问:要求的面粉和大米一共有多少吨,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不言而喻,教师A的问题过小,过简单化,使问题失去了思维价值;教师B的问题则比较具有挑战性,让每位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通过这些有序的提问,引导学生抓住数量关系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从整体上把握问题,尽量给学生提供宽广的思维空间,从而有效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人,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思有所悟。

三、课堂教学过于追求生活化

生活与数学的辩证关系是当今教育的热点问题。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让生活数学化。但在这一回归数学本源的转变的过程中,由于教师对于生活与数学的辩证关系理解得不到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过分追求生活化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及时从生活化的素材中跳出来,及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为了生活化,却没了数学味。学生过多关注数学以外的情境,沉浸在热闹之中,这和数学课堂的本义是相违背的,不利于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思维。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归根结底还是一种辅助手段,并非最终目的,最终的落脚点还应该回归到数学上,所以这里有一个“本”与“末”的关系。让那些学生熟知、亲近并且具有数学价值的现实生活情境进入课堂,走进学生视野,为的是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数学,学好数学。

四、数学算法过于突出算法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为学生的数学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同时也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但算法多样化是要有“物理基础”的,不是想当然的多多益善。另外,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是“算法多样化要不要优化?如何优化?”的问题。我个人认为,算法优化其实应该是算法多样化的发展过程。当然,算法的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过程,它需要在一个互动与冲突、合作与思辨、反思与感悟的过程中完成。掌握了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度,也就触摸到了了教学的理想限度。[3]

新课标倡导的“尊重學生的个性,让每一个孩子自主发展”、“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精神。教学时我们面对学生各种各样的算法时,要注意分析这些算法的特点、局限性,适时引导学生的思维,对算法进行优化。但优化的过程不是由老师“灌”出来的,而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验多种方法的基础上自我感悟出来的。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除了上述“过度”的现象外,还有一些“过度”现象,如学科整合过于随意、活动设计过于形式化等。广大教师要有清醒的认识,要积极求解教学限度的最佳阈值,以长远的发展替代暂时的分数,以自主的能力超越扎实的双基,以睿智的思想引领机械的技巧。教师应务真求实,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从,“过,犹不及”。只有合理地把握好了教学的“度”,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才能更加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陈三银.《走出课堂提问的误区》中国校外教育.

[2]穆传慧.《小学数学“教学过度”现象分析与矫正策略》江苏教育.

[3]游爱霞.《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科教研究.

猜你喜欢
形式化多样化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倡导教学方法多样化 防止教学模式形式化
基于能力培养的常用软件设计方法教学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多样化
物理复习课堂中复习内容的设计*
美国化学课堂多样化学习评价方式带来的新思路
数学问题解答方法多样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