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表之木老银杏

2018-07-23 16:15梁衡
翠苑 2018年3期
关键词:鲁庄公鲁国管仲

作者简介:

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先后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老舍散文奖、中国传媒产业思想贡献人物奖、李清照文学奖特等奖、西北文学奖散文大奖、鲁迅杂文奖金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项大奖。

天安门前的华表庄严华丽,其演变过程颇有深意。在古代,最早是公众场合的大立木,民众有什么意见都可刻之于上,称为“谤木”; 后来立于通衢及邮驿之处有指路之意;再后来立于皇城外,上卧神兽,有监督王命和政事之意。总之,立一木而观天下,申正义,明是非,鞭腐恶。公器在上,宏大庄严,关乎天下社稷,但这毕竟是一个静止的非生命之物。如果能在中国大地上找到一个有生命的华表,一株活的巨木,千年不倒,风雨无阻,静静地记善恶、写青史,那该多好。很庆幸,我们找到了,这就是山东莒县浮来山上的春秋老银杏树。

银杏,又名白果,被称为植物的活化石,树中的熊猫。因生长缓慢,又名公孙树,意即爷爷种树孙子收获。树分雌雄,雄者无果,伟岸高大,身壮干直,如壮士擎天;雌者产果,树形肥硕,四枝收拢,如健妇在野。果可熟食,如银色的巧克力球;叶为扇形,深秋变黄,可入药。我小时这种树还很稀罕,难得一见,现在作为经济作物和美化树木南北都有种植。

我是按照自定的人文古树标准,纵向看,其事必为纪录历史的里程碑;横向看,其貌必为本地区的一个地标。我在全国比较了不下100棵以上的银杏树之后,终于选定莒县这棵春秋老银杏的。它有四奇。

一是树龄之老,距今已三千多年。其树最低的几根大横枝,离地一人多高。由于三千多年地心的引力,滚圆的枝干竟被引拉成扁平的带状,侧垂着像一个个伸长的骆驼脖子,这是其他树所从未见到过的。过去当地人有病,常来暗取一片作为神药,现已作为文物严加保护。一般古树龄的推算主要靠相关记载和旁证。清《嘉庆莒州志》记载此树为春秋所植,当时就已有十余围之粗,从根到梢无一枯枝败叶。人行树下无不摩挲有爱,不忍离去。《左传》记载公元前715年鲁莒两国就曾在此会盟。现树下还有一碑专记此事,可证其老。

二是树形之大。树坐落在一座庙里。这个庙不大,顺山势分为三进,第一进是主院,老银杏独自占了整个院子,倒把佛殿挤到了一边。要进庙先要爬几十级的台阶。当你站在坡下仰望庙门时,门里不见墙、不见殿、不见人。塞满一座山门的就是一棵树,不,只是树身的一截。等到拾级而上,渐入院中,树落平地,天呐,这哪里是一棵树,就是一座山,一座层峦叠嶂、沟壑纵横、上下奔走的山脉。这银杏因为年深日久,树身早已不是我们想象的一整棵躯干,它矗立于地已分化成数股或粗或细的身杆,被风雨打磨成铁石之色。横出左右,相互扭曲、交错、攀绕,成沟成崖,陡峭崎岖。多年来,雨水顺沟壕蜿蜒渗流,如河川经地。树上尘落土埋,鸟窝鼠洞,又生出许多杂草、小树、松鼠等二代三代的生命,莽莽然一座十万大山。庙里存有一块刻石,上书“象山树”三个大字。意为树大如山,年代已不可考。这个“树山”上生树已是常事。1959年(中共庐山会议那年),工作人员从半空的老树杈上发现一株银杏落果后的自生小苗,便双手捧下来,栽到院东几十米处,现在也长得要两人合抱了。冥冥中这棵树倒记录了中共党史上的一件大事。而现在那棵挺拔的合抱之木也成了彭德懷元帅当年犯颜直谏、耿直为民的象征,常引来游客合影。在后院,还有两棵唐代的子树,至于庙前庙后风吹籽落而成的小苗,又不知几多。母树早已空心,我们已无法去探数它的年轮。民间传说树围有“七搂十八扎”,后来实测胸围15.7米,树高26.7米,树冠遮阴八百多平方米。从高、大、老各方面来说,都是国内之最了。

三是色彩之美。我第一次慕名来看银杏,是在一个秋季。离山还有四五里远,就望见远处的天空一片灿烂。黄透了的树叶层层叠叠,在风中像一座隐隐闪现的金山,又像夏收后打谷场上遍布的麦垛。夕阳晚照,流光溢彩。芝麻开门,我们有幸进入到一个奇幻的世界里。凡树木,不都是绿色的吗?即使到了秋季也不可能一夜秋风满树金呀!瞬间就黄得这样没有一丝杂色。但这就是银杏,它是树中之妖、树中之神、树中的一绝。它不停地摇落片片金叶,随风吹送到院子的各个角落里。脚下是一层厚厚的黄绒地毯,实在不忍踩踏。我去时正有一部电影在那里拍外景。而最美的是红色的庙墙,依着山势形成长长短短的折线,树叶顺墙头镶上了一条金色带子,蜿蜒起伏。令人想起名曲广东音乐《金蛇狂舞》。一年最是秋色好,满院皆戴黄金甲。树和庙坐落在一座小山之上,山在庙后轻轻围了一个半圆,遮风御寒,又在南面的树根下暗藏一泉,日夜不歇地吟唱奔流。中国大地历朝都旱灾不断,而这棵银杏树几千年来竟没有一日口渴,美颜常驻。

四是这树的名气大,树上有说不完的故事,而且都是和名人大事相关。毛泽东、蒋介石、陈毅都与树挂上了钩。在这一带生活过的古今名人有诸葛亮、王羲之、颜真卿、杨虎城等。晋代文学批评家刘勰就在这树下的小庙里出家,完成了他的名著《文心雕龙》。而最奇的是,这树常于夜深人静之时,发出浑厚深远的隆隆之声,传之数里,隐隐不绝,如山中狮吼或远处的雷声。科学家解释是树老中空,形成巨大的风洞,风回气旋,有如雷鸣。或许,那正是老银杏叹时感世,或悲或喜的一声声呼唤。因这声音并不定时,许多庙上的香客、外地的游人为能听一次老树自鸣,常在后半夜时分披衣守候树下。于是庙门前,就黑压压、静寂寂,一片望不尽的人群。如同岱顶观日,这银杏发声也遂成一景。我前后三次造访老银杏,其实都是为了访这树上的故事。

老树讲的第一个故事是“毋忘在莒”。这个成语知道的人不多,其意,类似“卧薪尝胆”。但有一个人对这句话刻骨铭心,他就是蒋介石。蒋败退到台湾后总想反攻大陆,前几年开口闭口都说:“毋忘在莒,毋忘在莒!”并且把反攻的军演代号命名为“莒光”,部队名“莒光部队。”到晚年“台独”露头,他以国家统一为重,乡愁盖过了旧仇,“毋忘在莒”的含意也渐成“难忘大陆”。时国共双方已在秘密和谈中,蒋的养老定居地也已有眉目。惜“文革”事起,蒋未能“回莒”,终成遗憾。

“毋忘在莒”恐怕是中国最老的一个成语。莒国的存在是公元前一千年左右,那时还没有纸张,秦始皇也还没有统一文字,当时人们想要写这四个字还得用刀刻在木片上。你就知道这个故事,连同这讲故事的老银杏的辈分有多老了,它至少够得上中国最古老的成语之一吧。

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得天下后,首先分封他的两个得力功臣。分姜子牙的家族到齐国,国都于临淄;分自己家的人周公到鲁国,国都曲阜。未有齐、鲁之前这里已有一个小国莒国,国都在现在的莒县。这三国基本占据了现在的山东,比汉末的魏、蜀、吴还早800多年,就演了一部春秋版的“三国演义”。开初,齐、鲁仍按臣子之礼,友好事周,后来对外用兵争霸,对内阴谋夺权,早不把天子权威放在眼里,什么丑事、坏事都干了出来。公元前686年,齐国正是荒唐无道的襄公掌权,杀了来访的鲁桓公,淫其夫人(此女还是他的同父异母妹),他随意杀戮,臣又反过来弑君,襄公死,国内一团混乱。

当时襄公有两个儿子正避乱在外,老大公子纠,由他的老师管仲监护着流亡鲁国;弟弟公子小白由老师鲍叔牙监护着流亡莒国。襄公死亡的消息传来,两个人就争着回国去抢班夺权。这鲍叔牙与管仲本来也是好友,但这时都各为其主,算尽机关。管仲对纠说,莒国离齐近,鲁国离齐远,这样赶路我们一定会落在后头,不如我率轻骑先行去截杀小白,公子随后赶来,纠点头称是。管仲说罢翻身上马,带数骑急行。约行一日,来到莒国城外的银杏树下。他知这是通往齐都的必经大道,先派人打问是否有人马走过,又细察沿途马迹车痕,判断小白还未经过。便偃旗息鼓,弯弓搭箭设伏于树下。果然,第二天,日上三竿之时一小队人马急急走来。为首坐于高头大马上的正是小白,管仲忙将弓背于身后上前搭话:“许久不见,公子可好?这样匆忙,赶往何处?”小白答礼说:“父王去世,回国奔丧。”管说:“国丧之事,有兄长操办,何劳你做弟弟的远行?”小白一听口气不对,变色道:“此话何讲?”管仲虽是文弱书生,但六艺必修的箭法却是娴熟的,乘对方稍一分心,翻身抽弓,白光一闪,一箭早已穿向小白的胸膛。只听对方“哇”地一声,口吐鲜血,落下马来。管仲眼见得手,一声呼啸,撤回去复命。公子纠听得高兴,知政敌已去,一路商议继位之事,向都城慢慢而行。

其实双方在树下斗法时,虽各怀鬼胎,却没有瞒过高高在上的老银杏。时老银杏看管仲弯弓搭箭,正想,你怎么能干这种伤天害理的事?那管仲却对树祷告:“今,事急矣!流浪数年,天降良机,成败全在此一举。”谁知老银杏扶正怯邪,不帮管仲却佑小白,那箭“当啷”一声,正好打在小白胸前的带钩上,未伤皮肉。小白何等聪明,顺势咬破舌头,口吐鲜血,装作落马而死。见管仲撤走后,立即吩咐部下加速赶路。

6天后当公子纠一路行到齐国边境之时,临淄城头已经变换成小白的大王旗。向来政治斗争亲骨肉也不半点手软,就像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瞬间亲手杀掉三个兄弟,血腥登位。小白哪能忘了这一箭之仇,又仗着自己是大国,便向鲁国发去命令:“纠为我的亲兄,不忍相残,着你们就地代我处死。那个管仲押回齐国,由我来亲自收拾。”管仲一听这话,心里就明白自己不会死了,定是鲍叔牙向小白举荐了他。果然囚车一入齐境,小白就在国门等候,立即拜他为相,并尊称相父。

这管仲是春秋时的第一政治家,兴农业、举渔利,特别是重商业。不消几年齐国就成了春秋一霸,小白也成了史上大名鼎鼎的齐桓公。这时,便是天子也要让他三分了。一次诸侯大会,天子还派使者专门送来了干肉,并且特免他不必下跪受礼。亏了管仲老成,怕遭人忌,在王身后拉了一下衣角:“君虽谦,臣不可不敬。”齐王才款步下阶拜受。总之,这时齐国对外俨然是诸侯们的领袖了。齐桓公又最喜听人吹捧,时国内歌颂之声四起,他也更加飘飘然起来。

一天,桓公与鲍叔牙、管仲几位亲近的老臣在一起饮酒。桓公已微熏,便说,我们这么干喝酒,难道你们就不想对寡人祝贺点什么?这时鲍叔牙忙起身再拜:“愿我王毋忘在莒。”这一句话,让小白酒醒了一半。他在莒国流浪几年,国内政局不稳,无日不担惊受怕。作为王储的命运,向来是死活未定。他的哥哥不是已经死于他手了吗?至于生活温饱不济,饿时马料也是吃过的。听到这里,桓公起身正色道,齐国能有今天,全赖两位师傅辅佐之功,在莒的日子当永志不忘,寡人将如履薄冰,不忘旧苦,再励图强。又过了些日子,王见管仲年高体衰,便召问:“相父之后谁可助我相国?”管仲知他心有所属,便低头不语。王说:“当下,我身边有4人最忠。当年逃难的时候,我无意中只说了一句想喝口肉汤,易牙就把自己的孩子烹煮了给我做汤;竖刁为了表示忠心侍奉我,就自阉而当太监;而那个常之巫会测生死祸福,常为我预言未来;还有一个公子开方,虽是魏国的公子却常年追随我,连父亲病故,都没有回去奔丧,这4个人对我可谓忠心耿耿了。”管仲叹了一口气,解释说:“大王可以仔细想想: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亲骨肉都可以杀害的话,那么他还害怕杀别人吗?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身体都可以自残的话,他难道就不敢去残害大王您吗?人自有吉凶祸福,只要好好修炼自己,自然会善始善终,还用得着别人来测算吗?至于公子开方,父亲死了,都不回去奔丧,这样不孝的人能为国家效忠吗?为齐国计,我请求大王速将这4个人驱逐出去,永不再用。”

齐桓公闻言,果然将易牙、竖刁、常之巫、公子开方打发出宫。但这4个人平常最会拍马屁、抬轿子,总是把桓公伺候得舒舒服服。桓公一天吃不到他们送的美味,看不到他们送来的美女,特别是听不到他们的颂言,就觉得心里空落落的,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好,这样苦熬了三年。等到管仲死后,他将这4人又召了回来,相伴左右。

也是时来运变,4个人回来的第二年,桓公就卧病在床。易牙、竖刁等见他大势已去,便凶相毕露,堵塞宫门,传令不许任何人进宫,要将他饿死。桓公有气无力,求宫女打开一扇窗户,仰望浮來山方向。他说:“当年我逃亡莒国,颠沛流离之苦能忍;管仲在银杏树下射我一箭,我仍拜他为相,为大业,忘私仇,能忍;在位42年,南北征战,伤痛累累,能忍。想不到今天4个小人设下的陷阱,教我忍无可忍,但又只好咽下这个苦果。枉我英雄一世,阅人无数,现在才明白,能当面说得出最肉麻话的人,必有最奸诈之心,最会伪善之术,是在为自己谋最大之私利。我还有什么面目见管仲于九泉呢?”他就这样遥望着那棵已果实累累的老银杏,在自责自悔中,被活活饿死了。他死后几个儿子忙着争王位,互相残杀。桓公的尸体在床上停放了六七十天,也没有人收殓,生的蛆都爬出了宫门。

我听老银杏讲的第二个故事是“庆父不除,鲁难未已”。其实,只要树老就有故事。但难得的是,一棵树能原地不动地守着一个故事,一等两千年,等来一个伟人旧典新用,又恰和其意。很多人知道这句话是从毛泽东1949年元旦前夕为新华社写的时评《南京政府向何处去?》里读到的。当时古老而又苦难的中国大地已经被战争揉搓得破烂不堪,亟待和平。但蒋介石就是不肯罢手,还要打下去。毛泽东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战犯不除,国无宁日。”蒋政府必须倒台。但谁亲眼见过那个该死的庆父?现在还在世的人当然不可能了,就是在世的树也只有浮来山的这棵老银杏是唯一证人了。这条古老的格言被它收入年轮、挂在了树梢上已两千多年,正好让毛泽东用来解释时局,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故事的原本是这样的:到春秋后期,礼乐崩坏,无论各诸侯国之间还是王室内部,你争我夺,已经没有什么规矩,寡廉鲜耻,什么丑事、坏事都能干得出来了。尤其是齐、鲁两国,折腾得最凶,而莒国夹在其中。老银杏站在浮来山上,看着这些人间罪恶,有时不免一阵恶心。

先说这个鲁国,国姓姬,与天子同姓,周公后代。因为是与齐国同日封的大国,两国渊源很深,而齐又多美女,所以鲁国国君多娶齐国公主为妇。而齐国,姜子牙后代,国姓姜,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美女姜”的“姜”。不想这些“美女姜”色重德轻,多不守“妇道”,嫁到鲁国后常弄出点风流事来。作为王室,家事即国事,风流事常常演化为政治事件甚至国家灾难。齐僖公有个女儿名文姜,出嫁之前即长期与自己的异母兄(后为齐襄公)私通,国人即知。后来嫁给鲁桓公,还是藕断丝连,舍不得这个情哥哥。齐襄公登位后借邀请鲁桓公与文姜来齐访问,居然在宴席上灌醉鲁桓公,派人杀了这个妹夫。对外说是饮酒过量身亡,你看这成什么体统。

鲁桓公的继位者是鲁庄公,即桓公与文姜亲生的儿子,他明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被老妈和舅舅联合谋杀的,但忌惮齐国的国力,也无可奈何。奇怪的是鲁国王室就是走不出娶齐国美女的魔咒,在他即位24年之后,又娶了一个“美女姜”。这女子名“哀姜”,比她的婆婆“文姜”更加不安分。来鲁不久,就看上了一个风流公子哥,正是鲁庄公的弟弟庆父。庆父在鲁国也是出了名的坏人,政治上勾结各种势力积攒夺权资本,暗中收买武士为他效命,生活上则声色犬马,腐败之极。哀姜爱其风流,喜其权势,两人打得火热。但凡高层政治的男女之情都是政治交易,浪漫的桃色事件,最终都将会演化成残酷的血色黄昏。鲁国的大灾就要临头了。

转眼到了公元前622年,鲁庄公病重,开始讨论继承人的问题。鲁庄公和哀姜没有生子,无嫡长子可选,这倒给庆父与哀姜夺权留下了极大的活动空间。哀姜提出一个方案,她虽不生育,但同她陪嫁过来的妹妹为庄公生有一子名启,可扶之为君。庆父支持。可是,鲁庄公不同意。他想立另一个名子般的公子接班。这里面就又藏着一段故事。

在未娶哀姜之前,鲁庄公看上了他的邻居党氏的女儿孟任,便去勾引人家。孟任是大家闺秀,讲究礼仪,要求鲁庄公许诺娶她为正夫人。她又怕鲁庄公说话不算数,还特地互相割臂刺血,歃血为盟。孟任嫁给鲁庄公之后,生了一子名姬般。应该说子般是正版公子。鲁庄公对孟任始终怀有愧心,又不放心哀姜与庆父的勾结,遂想立姬般为继承人。这既是夫妻感情上的平衡,也是政治上的平衡。他知庆父不可靠,于是就立储大事去征求其他两个弟弟的意见。不想三弟叔牙已经受贿,便力挺庆父接位。四弟季友正直,说:“父传子位,历来如此,有子在何能传弟?”坚决拥护姬般接位。庄公说眼下叔牙、庆父已联为一体,可奈何?季友很坚决,说:“我会以死力挺姬般继位。”遂派人用药酒毒死了三哥叔牙,卸其联盟右臂。

果然,鲁庄公去世之后,季友假托国君之命,奉子般为君,保新君暂住在娘家党氏家中。庆父哪能罢休,就派人刺杀了子般,发动政变,扶启方为君,是为鲁闵公,做他的傀儡。季友就领着鲁庄公的另一个儿子姬申出逃,在国外建立流亡政府。身为邻国,齐很关心鲁的局势走向。齐桓公就派大夫仲孙湫借出使之名到鲁国去了解情况。仲孙湫回国后向齐桓公报告:“齐国的问题全在庆父一人,如果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是永不会终止的!”这就是那句传于后世的名言“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果然,一年后庆父得寸进尺,又杀死了鲁闵公,自立为君,与哀姜完全把持了国政。两年之内,鲁国的两个国君连续死于庆父之手,国家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百姓人人恨不能食庆父之肉以解其恨。

庆父渐渐不能控制政局,就在一个早晨带着哀姜溜出国门,悄悄地向莒国逃去。正是秋季,寒风乍起,只见远处一团黄叶压山,半山之上正是那棵老银杏孤守路旁。他们一同爬上山来,累得气喘吁吁,靠在树下商议。庆父说:“我自知仇人太多,不管跑多远也会被人追杀。你跟我反受其害,还是另觅一小国隐姓埋名去吧,我就在這棵老银杏树下做一个扫院看庙人。”说罢,两人抱头痛哭,洒泪而别。哀姜带着数人投奔邾国而去。

这时季友已返回鲁国,奉鲁庄公另一庶子申即位,是为鲁僖公,政局才算稍稍安定下来。这鲁国本是周天子最早封的姬姓大国、礼仪之邦,这几年让庆父连弑两君,折腾得国无纲纪,道德崩坏,一片败亡气象。新君上台后哪能咽下这口恶气,便派使臣上浮来山与莒国交涉,愿出重金将庆父引渡回国。这莒国本不想得罪齐、鲁,今又能收一批重金,便痛快答应下来。谁知,这事走漏了风声。那天晚上月白风清,庆父一人扫罢院子,便搬了一块石头,坐在银杏树下,自斟一壶浊酒,对树兴叹。想我庆父,王室贵胄,曾呼风唤雨,弑君杀臣如同换马,不想今天到了这步田地。真要回到鲁国,怕连个全尸都不保了。于是起身先向老银杏敬酒一杯,反泼于地,口中念念有词:“老银杏呀,看在这一两个月灌水扫叶的份上,就求你收我归去吧。”说罢怀中抽出一条三尺白绫,甩向高枝之上。老银杏将银绫一收,庆父悬在半空。凄冷的月光筛过纵横的枝叶,隐隐约约在白绫上现出一行字:庆父不除,鲁难未已,恶有恶报,终死今日。

庆父虽死,鲁国上下还是民心难平,要清算哀姜的旧账。她与庆父私通,玩弄权谋,是连弑两君的从犯,有人命在身。此时,齐国正是齐桓公主政,他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要延续周礼,主持国际正义。哀姜是齐国王室女子,出国去联姻是政治任务,本该如昭君出塞,文成进藏,搞好两国关系,留下一段外交佳话。不想她在鲁国做出这种坏事,让齐国感觉很没面子。为了表示他的大义灭亲和重振周礼的决心,也为了修复与鲁国的关系,桓公责令邾国将哀姜引渡回齐国,然后处死,“以尸归鲁”。这段政治丑闻总算翻过一页。

一般老树上附载的故事多是些狐精鬼怪、八卦传奇,而这棵老银杏却是在实实在在地说当时的身边事,从公元前一直说到20世纪。它讲的第三个故事,是陈毅怎样在树下“捉放曹”,惩治背信弃义的奸猾之徒。

人心难免有一念之变,但来回反复便为不义。正当民族危亡之时,有一个人忘恩负义,叛来变去,五次倒戈,实为史上之罕见。此人名郝鹏举,本为冯玉祥的旧部,他从传令兵干起,一直升到少将旅长。1924年春,冯送他到苏联深造。不想郝回国之时正赶上蒋、冯、阎大战,冯军失利,郝立即背叛了恩重如山的老首长投向蒋介石。这是他第一次倒戈。

1940年3月,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郝觉自己不是黄埔系,不受重用,又去投靠汪伪政府,任伪“淮海省”省长。他一下网罗了4个军、7万多人的汉奸兵力,表示对日本“肝脑涂地,死而后已”。这是他的第二次倒戈。

1944年11月10日汪精卫病死,日本败势已现,郝鹏举又给蒋介石写信“效忠”,愿为反共马前卒,又由一个汉奸成为“国军”的高级将领。这是他的第三次倒戈。

但蒋介石很有心计,他把郝的部队放在我鲁南解放区前线,欲借刀杀人。郝前面是士气旺盛的新四军,后面是装备精良的国军,他这个杂牌军随时会被吞噬。郝又设法托人与共军前线最高指挥陈毅取得联系,希望投诚共产党。

在这国共决战的关键时刻,如能促成万人倒戈是件了不起的大事。陈毅说“历史上国民党军队起义到我们这边来,比较大的有两次,第一次是1931年12月14日赵博生、董振堂领导的宁都起义,大约一万多人;第二次是高树勋在邯郸的起义,也是一万多人。这次郝鹏举起义的人数最多,他自称两万人,我看至少也有一万七八千人。”所以中央对争取郝部极为重视。郝在苏联学习时有一同学名师哲,当时正在毛泽东身边工作。郝就给师哲连写三封信。毛泽东亲自出马,直接以师哲的名义给郝连回了三信。可惜我们现在无法看到这三封信的原件,但以毛的文章笔力,估计像史上的那封“最佳劝降书”,庾信的《与陈伯之书》一样,情理并用,是深深地打动了这个投机分子的。他慷慨地表示愿投向人民,“我们在思想上、行动上,要完全和人民的利益配合起来,人民要我们流汗,我们就流汗;人民要我们流血,我们就流血。”这是郝的第四次倒戈。

郝鹏举起义后,给毛泽东发去致敬电,中央也回了贺电。他又拜见了陈毅,请求派人帮助他改造部队。陈毅让郝军开进莒县休整,并数次与郝鹏举交谈。陈知道郝是读过书、留过学的人,对他也很尊重。便邀他同游浮来山,在老银杏树下,历数盛衰兴亡往事,借古论今,晓以大义,郝鹏举听得激动,面对古树残碑,也口若悬河,侃侃而谈。并指银杏为誓,愿效当年鲁莒两国树下结盟,与共产党永结同心。郝知道陈毅是诗人,又吟诗一首,以表忠心,同时也为求陈毅唱和:“策马浮来展大荒,齐桓刘勰两茫茫。千年古树应知我,一片忠心照夕阳。”二人在树下畅谈,那老银杏忽听郝直呼它的名字,并引为知己,如梦中惊醒,不由浑身一个寒噤,树叶纷纷抖落。心想,3000年来我在此阅人无数,这树下过往的人不知有多少都是口是心非,对你还要静观细察。陈毅当时虽没有和诗,也着实鼓励了他一番。事情至此,应该已是一个圆满的结局。

不想1946年后半年国民党军队开始向解放区大举进攻,郝错判形势,又暗生叛心。这年6月,郝鹏举向陈毅提出要到前线去“打蒋介石”,陈毅便知他有投蒋的企图。陈毅劝他三思后行。郝部仍坚持离莒南下,暗中向国军靠近。陈毅也做好了郝部有变的准备。他对郝说,我们有过君子协定的,来则欢迎,去则欢送,但有一条,你必须将我们派去的同志安全地交还我们,我们还是朋友。1947年1月26日,郝鹏举召集营以上军官开会,下达命令,重新投靠了蒋介石。作为投蒋的礼物,郝连夜抓捕我工作人员,包括将他当年在苏联的老同学、陈毅派去的政委及家属全部捕杀。这是郝的第五次倒戈。

陈毅闻讯深为震惊,他们没料到郝鹏举竟这样丧尽良心,迅即发起攻击,将郝部全歼,活捉了郝鹏举。毛泽东随即发电:“庆祝你们歼灭郝部及俘虏郝逆之大胜利,有功将士予以嘉奖。”

郝鹏举就擒后要求见陈毅。陈说:我对于你要拖走部队是料定了的,但你竟敢捕杀我派去的联络人员,则大出我意料。人之无良心竟到了这种地步!你上次刚投诚时向我求诗,现在可以回你一首:“教尔作人不作人,教尔不苟竟狗苟。而今俯首尔就擒,仍自教尔分人狗。”从诗意看,还是要改造这个战犯的。但不久国民党重兵来袭,郝作为战俘随我军转移。路上过一河时敌机轰炸,郝又趁乱逃跑,我押解战士抬手举枪,郝“扑通”倒地,一嘴啃在泥滩里,连同他一生的耻辱,永远被钉在这古老莒国的田野上。山上的老银杏远远听见枪响,长叹一声:事不过三,郝鹏举已经5次倒戈,天理难容了。说什么“千年银杏应知我”,当时我就知你心不善,果然今天有此恶报。

中华文明5000年,有说不完的故事。可以读正史如《左传》《史记》,可以读小说如《三国演义》,也可以听人说书。但我们还有另一种方式,就是去读一棵活着的老树。每次来浮来山,我总要抽一点时间,静静地依偎在这棵老银杏树下,仰望它遮天蔽日的枝叶,抚摸它青筋暴突的树身,或秋叶飘零、斜风细雨,或月上枝头、河汉茫茫,屏气凝神地听老树胸中发出的历史回声,叫人如醉如痴,回肠荡气。历史这个东西很有意思,像一条地下河流,时隐时现。有时候丢了,就到书上去找,正史上没有,还可找野史;有時丢了,就到地下去找,专门有一行叫考古;有时丢了,还可到树上去找,树上有一部中国史。因为连我们人类自己都是从树上走下来的。那古树上下,总会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事过留痕。

我总觉得,树与人是平等的,它和我们一起创造历史、记录历史。所不同的是,它远比我们长寿,在文字、文物之外可以为我们存留一部活的人文史。像这棵老银杏,能在3000年时间的跨度内,活生生地为我们展示一幕幕的善恶人生、复杂人性,全球范围也不多见。莒县在春秋时名莒国,它立国800年,在正史上留下的痕迹并不太多。但是,国不怕小,有树则灵;史不怕绝,树在则存。一树可以传国,可以记史,可以延续国脉。莒国在公元前343年被齐国灭掉,所幸有这棵老银杏在,至今还用它那3000年前的鲜活根系,输送着古代古文明的新鲜乳汁。听说当地发展旅游正在恢复莒国古城,最好的坐标就是这棵春秋老银杏。

国外当然有古树,但没有我们中华民族这样完整的不断线的历史可记;国内某一个地区当然也有完整的人文历史,但要找一棵足够长寿的树静候一旁,不讳不藏、不漏不欺、直书国史,也不容易。其他长寿树也是有的,如松、柏、槐就是。但松多藏于丛山峻岭,避世自养,不问烟火;柏多在庙宇陵园之中,记些神鬼之事;槐则立于村头路旁,耳中多是些爱情男女。只有银杏,长寿古老,号称树中化石。它生于民间,长于庙堂,身挺如旗,叶灿若金,华贵巍峨,飘飘云端。这是一种天生的记功树、荣辱榜,是林中之华表、树中之《史记》。是典型的“人文古树”,几乎就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在春秋战国无数个国家中,这莒国本是一个湮灭已久的小国,而山上的一株老树却能始终自尽义务,替它的邻居齐鲁大国,替整个春秋战国,保存着一段远去的历史,这是我们应该向它致敬的。

赞曰:

大哉银杏,华表之木。雄枝接天,盘根通古。叶灿如金,果垂银珠。天眼长开,俯察万物。善恶有报,以身直书。民族图腾,国之谤木。

猜你喜欢
鲁庄公鲁国管仲
东野稷驾马车
鲁庄公之“鄙”和曹刿之“远谋”
管仲买鹿
柳季与岑鼎
清華簡《管仲》帝辛事迹探討
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肉食者“非”鄙
点点和小e / 管仲之器小哉
那一天
鲁国的军事家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