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CA治疗TA患儿的疗效及年龄对消融效果的影响

2018-07-26 10:53沈丽英周冬辰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同年龄组房室旁路

沈丽英,张 川,周冬辰

(1.湖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浙江 湖州 313000;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浙江 杭州 310006)

射频导管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 ̄tion,RFCA)在20世纪90年代初首次应用于治疗儿童快速型心律失常(tachycardiac arrhythmia,TA)的临床中,其已成为目前治疗TA患儿的主要方法[1-2]。随着近年来RFCA技术的不断进步,其临床失败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且国内外已有研究报道RFCA应用于TA患儿的疗效等方面的影响[3]。本研究对100例行RFCA治疗的TA患儿的疗效、安全性、复发及不同年龄段患儿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湖州市中心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00例行RFCA治疗的TA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心内电生理学检查,均通过十二导联体表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检查后确诊为TA,排除伴有先天性心脏病、血液系统疾病、肝肾等功能不全者。研究对象中,男61例,女39例;年龄为5~14岁,平均为(7.57±2.31)岁;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AVNRT)19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reentrant tachy ̄cardia,AVRT)57例,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focal atrial tachycardia,FAT)5例,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ventricular tachycardia / premature ventricualr contraction,VT/PVC)14例,心房扑动/切口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atrial flutter/incisional reentrant atrial tachycardia,AF/IRAT)5例。本研究经两所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射频导管消融方法

1.2.1房室旁路消融导管和能量的选择

考虑患儿心脏容积较成人小,故此左侧房室旁路选择小弯消融电极导管。采用加硬消融电极导管,选择右侧壁、右后房室旁路;为提高导管稳定性,必要时采用多功能鞘。左侧房室旁路和右侧壁、右后房室旁路的预设温度均为50℃~55℃,其中左侧预设功率为30~35W,右侧壁、右后房室旁路为40~50W。

1.2.2 TA消融导管和能量的选择

采用盐水灌注消融导管(Navi Star THE ̄RMOCOOL),其中静息流量为3mL/min;最早起源点标测后,用冷盐水灌注温控放电,15mL/min,温度为35℃~40℃,预设功率最高为40W。房间隔穿刺:TA若起源于左心房,在未出现卵圆孔未闭、房间隔缺损的情况下,经房间隔于X线下对卵圆窝处进行穿刺,经鞘将消融导管送入左房进行标测消融。

1.2.3 AVNRT消融导管和能量的选择

采用7F加硬消融电极导管,若导管固定不稳可采用多功能鞘;其中,温度预设为50℃,功率为25~30W。

1.3观察指标

记录不同年龄组的消融效果、TA不同类型的消融效果、复发因素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不同类型TA的消融效果及复发情况

在100例患儿中,消融成功97例,成功率为97.00%;复发8例,复发率为8.00%。不同类型TA患儿的年龄和消融成功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但各类型的复发率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2不同年龄组TA的消融效果比较结果

将患儿分为5~8岁年龄组和9~14岁年龄组,两组消融成功率和复发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见表2。

表1 不同类型TA患儿的年龄、消融成功率及复发率的比较结果

表2 不同年龄组TA患儿的消融效果比较结果[n(%)]

2.3不同年龄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在100例患儿中,出现并发症7例,发生率为7.00%,其中麻醉意外1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血管并发症4例,无死亡病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不同年龄组TA患儿并发症发生比较结果

3讨论

3.1不同类型TA患儿的RFCA效果

本研究显示消融成功率为97.00%,复发率为8.00%。不同类型的TA患儿年龄和消融成功率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但各组复发率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本组100例患儿中,AVNRT 19例,AVRT 57例,FAT 5例,VT/PVC 14例,AF/IRAT 5例;其中,AVRT所占比例最高,为57.00%,其次是AVNRT占19.00%,与既往研究较为一致[4]。本研究中,有57例AVRT患儿,消融成功率为98.25%,稍高于既往研究报道的97.67%。有研究认为,术者临床经验和手术操作技巧等是AVRT患儿行RFCA治疗成功与否的主要影响因素[5]。本组57例AVRT患儿复发率为8.77%,低于国外研究报道的10.33%[4]。有研究提出,AVRT的右侧壁容易出现多旁路,初次RFCA术中因其不具备传导功能,而难以一次彻底消融[6-7]。本组19例AVNRT患儿消融成功率为100.00%,复发率为5.26%。有研究报道,AVNRT患儿消融成功率为96.5%,复发率为7.5%[8]。本研究中2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儿均出现在AVNRT消融早期。本研究提示,在谨慎选择靶点部位和放电消融的同时,应留意观察患儿心律变化情况,可通过多次、短时放电的方法避免或降低房室结损伤的发生率。本组5例FAT患儿均成功消融,其中1例出现复发,起源于心耳部位TA。究其原因,可能因心耳壁薄弱,若导管操作力度大容易引起心肌穿孔,并且因心耳内梳状肌较为丰富,使得消融管不易抵达TA起源的准确处。

3.2不同年龄段TA患儿的RFCA效果

多项研究报道,心动过速的低龄患儿容易出现持续性,使得药物疗效欠佳,并且心功能不全发生的风险较高,而RFCA有望成为治疗低龄患儿的首选[9-10]。随着近年来射频消融技术的日臻完善,其适应症进一步延伸,但目前学者有关婴幼儿行RFCA治疗风险的看法不一。本研究中5~8岁年龄组、9~14岁年龄组RFCA成功率和复发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有研究认为,小儿行RFCA治疗的手术效果与成人患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低龄儿多房室旁路的发生率较高,并且因导管入路受限等方面的影响,使得消融手术的难度加大,故要求术者具备丰富的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巧[11]。因此建议对低龄患儿行消融手术治疗应谨慎选择。

3.3对TA患儿行RFCA治疗的安全性

国外研究报道,RFCA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5%~8%[12]。本组100例患儿中,出现并发症7例,发生率为7.00%,其中麻醉意外1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血管并发症4例,并无死亡患儿。本组5~8岁年龄组、9~14岁年龄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并无明显差异。但本研究病例数较少,出现并发症的例数极少,今后仍需增加样本数以进一步分析。

综上所述,RFCA可作为治疗TA患儿有效、安全的手术方法,其手术成功率高,复发率低,且不同年龄组的患儿手术效果、复发率和安全性相当。术者应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手术操作技巧,这有助于预防或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此外,本研究的入组例数较少,复发和并发症发生例数极少,此后需扩大病例数以进一步分析和总结。

猜你喜欢
同年龄组房室旁路
不同年龄组的肺结核患者的病情特点分析
旁路放风效果理论计算
预激双旁路合并房室结双径路形成1∶2房室传导1例
房室交接区期前收缩致复杂心电图表现1 例
不同年龄组人群接受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途径的分析
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效果分析
一度I型房室阻滞偶伴房性早搏未下传1例
长期坚持八段锦锻炼的老年男性体质和身体成分特征分析
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误诊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不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特点及分析
赛前减量与不同年龄组游泳选手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