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汤剂联合丙酸氟替卡松治疗变应性鼻炎患者对其血清Th1/Th2细胞因子及VCAM-1水平的影响

2018-07-28 03:16唐爱华
关键词:卡松丙酸汤剂

唐爱华

变应性鼻炎也称过敏性鼻炎,主要是由于人体的特异性免疫造成组胺等物质的释放[1]。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喷嚏、清涕、鼻塞、鼻痒等。目前对于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主要是抗过敏类免疫抑制剂,但是其临床效果不佳,患者容易复发[2],甚至由于免疫功能的过度抑制,还会造成患者病情延误或者加重。祖国医学认为变应性鼻炎属于卫阳不固,肺气不宣,主要治疗手段为扶正祛邪,宣肺通窍,通过中医药的调理,可以使患者受损的免疫系统逐渐恢复[3],对于变应性鼻炎患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缺乏系统的临床依据。从患者的血清学分析,当患者的免疫功能处于正常状态时,患者血清辅助性T细胞1(helper T cell 1,Th1)/辅助性 T 细胞 2(helper T cell 2,Th2)因子处于平衡状态,当此种平衡被打破,患者并发症就会逐渐显现,同时患者血清中的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VCAM-1)对于患者变应性鼻炎的疾病进程具有指示作用,本研究将通过中药汤剂联合丙酸氟替卡松治疗变应性鼻炎患者对其血清Th1/Th2细胞因子及VCAM-1水平的影响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均来自于2015年2月~2017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变应性鼻炎患者94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53例,年龄在23~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72±2.37)岁,病程在 2~4 年,平均病程为(3.01±0.22)年,中医辨证:肺气虚弱患者34例,肺脾气虚患者37例,肾阳亏虚患者2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对以上患者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7例,其中观察组患者男性21名,女性26名,年龄在24~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82±1.99)岁,病程在 2~4年,平均病程为(3.11±0.14)年,中医辨证:肺气虚弱患者17例,肺脾气虚患者19例,肾阳亏虚患者11例。对照组患者男性20名,女性27名,年龄在25~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62±2.32)岁,病程在 2~4年,平均病程为(2.91±0.17)年,中医辨证:肺气虚弱患者17例,肺脾气虚患者18例,肾阳亏虚患者1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中医辨证之间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对变应性鼻炎的中医诊断标准;②所有患者均未有严重感染性疾病;③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辨识相关辨证理论;④获得患者知情同意。

1.3 排除标准

①排除肝肾功能障碍患者;②排除免疫功能缺陷患者;③排除严重性高血压以及糖尿病患者;④排除呼吸道恶性肿瘤患者;⑤排除对本研究药物过敏的患者。

2 研究方法

观察组患者使用中药汤剂联合丙酸氟替卡松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仅使用丙酸氟替卡松进行治疗,15天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

丙酸氟替卡松(Glaxo Wellcome,S.A.,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30189)100μg/次,每日 2 次。

中药汤剂:黄芪20克,防风10克,炒白术15克,蝉衣6克,僵蚕10克,豨莶草10克,白芥子10克,辛夷花6克,陈皮6克,桂枝5克,炒白芍10克,浙贝母10克,甘草(生)3克。

辨证加减:脾虚湿困,鼻黏膜苍白者加车前子9g、泽泻9g;鼻塞较甚而鼻黏膜苍白者加细辛3g、花椒3g;喷嚏多者加蛇蜕5g、全蝎5g;清涕多而难止者加五味子9g、乌梅9g。

3 观察指标

3.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两组患者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定,显效:患者症状、体征明显缓解、治疗后1s用力呼气容积(FEV1)增加25%~35%,发作时需要用糖皮质激素或支气管扩张剂;有效:临床症状或体征有所缓解,治疗后FEV1增加15%~24%,发作时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或支气管扩张剂;无效:临床症状及FEV1值无好转或加重。

3.2 两组患者血清Th1/Th2细胞因子(IL-4、IL-10、IL-2、IFN-γ)及 VCAM-1 检测分析

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空腹静脉血4ml采样,将所得样品在离心(500r,20min)后,对患者的血清采用ELISA方法测定患者血清Th1/Th2细胞因子 IL-4、IL-10、IL-2、IFN-γ 及 VCAM-1 水平,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差异。

3.3 分析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差异

对两组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呼吸道刺激、恶心呕吐、水肿、舌部皮疹之间的差异进行对比。

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汇总分析,两组患者疗效之间的差异分析采用χ2检验,两组患者血清Th1/Th2细胞因子及VCAM-1检测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采用χ2检验。

结果

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观察

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2.34%,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61%,两组患者疗效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11.153,P=0.001)。见表 1。

2 两组患者血清Th1/Th2细胞因子及VCAM-1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Th1/Th2细胞因子及VCAM-1水平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整体上分析,两组患者血清 IL-4、IL-10、IL-2、IFN-γ 以及VCAM-1水平均有所变化,但是从组间差异分析,经过15天治疗,观察组患者的血清IL-4、IL-10以及VCAM-1水平下降更为明显,IL-2、IFN-γ水平的上升比较明显,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n,%)

表2 两组患者血清Th1/Th2细胞因子及VCAM-1对比(x¯±s)

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n,%)

讨论

目前,变应性鼻炎在全球的患病率在10~25%之间,而中国的患病率为6.35%[5]。现有医学理论认为,变应性鼻炎主要是由于外部环境中的各项因子与机体的相互作用而导致[6,7],通常此种疾病可表现出家族聚集性,与患者的特定基因型有密切关系。必要的特异性抗原、特异性体质,即过敏体质、特异性抗原与特异性机体的结合为变应性鼻炎的三个必要条件[8],目前对于变应性鼻炎的治疗都集中在西药治疗,主要采用抗炎、抗组胺、抗过敏、舒张气道等方法[9],而祖国医学认为,肺鼻同治,其发病机制与中医的鼻鼽、哮病相类似,中医认为补肺养肾,补肺养脾对于患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作用[10]。本研究中采用的中医汤剂,以黄芪,防风,炒白术为君药,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的功效,对于患者咳喘日久,神疲气短,痰阻于肺而不尽具有良好的功效。汤剂中以蝉衣,僵蚕,豨莶草,白芥子等为臣药,具有疏解风热,利咽开音,息风止痉等功效,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辅以炒白芍、甘草调和君药和辅药之间的疗效,相互促进,对于疾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

从患者的治疗效果而言,中药汤剂联合糖皮质激素丙酸氟替卡松治疗组明显高于单一用药组,分析认为,中医汤剂通过人体阳气的提升,患者的肺气得以滋养,加之糖皮质激素对于组胺等物质释放的抑制,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11]。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肺气虚损、风寒之邪常有皮毛犯肺而致病,病邪由肺剩于鼻,故出现喷嚏、流清涕等症,而肺为气之主且为水之上源,肾为气之根又为主水之脏,故肾气不足摄纳无权,气浮于上出现喷嚏频作,故肾阳不足则清水上泛,而清涕滂沱。因此此病表现于肺,但与脾肾密切相关,而本方中黄芪、防风等为玉屏风散,其功效益肺气而固卫表,不使寒邪侵袭;白术、党参、甘草等气道健脾益气、助气生化的效果,且根据各患者症状给予辨证加减治疗,最终能够取得满意效果。

从患者的血清学检查分析,联合用药组患者血清Th1/Th2细胞因子以及VCAM-1的水平明显改善。从免疫功能而言,无论是患者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免疫功能稳步提升,分析认为,通过中医汤剂的辨证施药,对于患者的免疫功能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12],在患者免疫功能提升的同时,实施有效免疫抑制剂治疗从而可进一步缓解免疫功能损伤而造成的多种并发症[13],同时,通过患者VCAM-1的比较,发现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认为VCAM-1可能为变应性鼻炎患者发病进程的一项指标[14],其于患者日后复发率之间的相关性已被证实[15],所以联合用药对于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

从联合用药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监测观察,并未由于中药汤剂的加入,其不良反应增加,联合用药组和独立用药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之间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中药汤剂联合丙酸氟替卡松对于变应性鼻炎患者效果显著,同时对患者免疫功能以及复发均有显著改善,加之其可靠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工作中进行推广。

猜你喜欢
卡松丙酸汤剂
传统中药制剂丸、散、汤剂的研究现状
调中益气汤联合外洗汤剂治疗压疮的效果观察
丙酸氟替卡松、孟鲁司特、地氯雷他定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研究
口服中药汤剂常见不良反应及药学干预
正丁醇/丙酸与腐殖酸相互作用的NMR研究
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慢阻肺稳定期的疗效观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采用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治疗时患者依从性的影响因素
饲料中丙酸、丙酸盐的测定方法改进研究*
丙酸氟替卡松、酮替芬联合孟鲁斯特钠对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肺功能的影响
栀子标准汤剂的量值传递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