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韩愈《师说》新解“教育理想”和“理想教育”

2018-07-28 20:11单玉鑫尹德明
神州·下旬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理想教育

单玉鑫 尹德明

摘要:作为教育工作者,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教育理想”和“理想教育”。通过对梧州学院制药类专业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改革,笔者从韩愈的《师说》说起,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出发点对当下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随着问题的剖析层层深入,笔者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新时代理想教育的宏伟蓝图。

关键词:理想;教育;引道;授业;治疑;因材施教

大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和知识发展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很多人最迷惘的阶段。在对梧州学院制药类专业的二百多名学生进行调查问卷时,笔者发现学生渴望增加独立性,但又不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他们易冲动,但是却充满激情;遇事缺乏思考,但是却渴望同学之间的友谊;渴望知识,但是在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却又觉得学什么都没有用。这样的学生确实需要教师全方位的加以引导。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是我们的职责,面对复杂的学生,笔者更想用自己的“教育理想”打造一片属于学生的“理想教育”天地。

我的教育理想是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去筑造学生的心灵,通过我的引导让学生在心灵上获得的坚定的力量、平稳的心境,能够积极的爱他人爱社会。即使将来“行到水穷处”,也能“坐看云起时”;即使将来平凡无奇,也能帮扶弱小;即使将来有“傲气盈盈”的资本,也能做到“真才空空”的宽大。我的教育理想是教师在向学生传输知识和技能的时候要倾授全力,让学生在教师榜样的作用下无论将来从事何种职业,都能用同样的态度要求自己,那么就会给社会注入更多和谐的活力。我的教育理想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思索、共同进步,让“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的悲壮一去不返,师生之间思维碰撞的合力,必将使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理想的教育,古今中外都有论述。韩愈的《师说》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对教育的解读,在我国的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我认为理想教育的最佳境地在此文中得到解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既是教育的定义,也是教师的职责。韩愈认为,当老师,第一是传道,第二是授业,第三是解惑。这三者应该是阴阳相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韩愈把“传道”列为老师活动“三要素”的首位,《周礼·师氏》中也对“师”的意思解释为:“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1]。可见,“道”是老师教授学生的中心,是基点。什么是“道”呢?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清代大经学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道德解释为:“道者人所行,故亦谓之行,道之,引申为道理,亦为引道”[2]。可见,教师的“引道”行为对学生“道”的影响应该是第一位的,“引道”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理想教育是否实现。可是,教师该如何去“引道”呢?中国古代的一些经典著作,或许能让我们找到答案。《易经》开篇第一句话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魏书生在跟同学、老师谈起教育之事时,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他一直建议把教书放在第三位、把育人放在第二位,把自强放在第一位。可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道。不要迷信“富二代”、“官二代”,只有努力拼搏才是人生正道。人们总是对老师提出了比较高的道德要求,当老师的,大多数是师范院校毕业,师范二字本身就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意思。可见,老师用自己的道德修养去亲身示范,去对学生“耳濡目染”也是道。在任何时候,时间在变,空间在变,天地的道德标准不会改变,人们向善的本性不会变。2015——2017年间,在对梧州学院制药类专业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验以来,笔者尝试把传统文化经典读物《弟子规》、《颜世家训》、《诫子书》等书目文章融入学生的日常,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有一次,我遇到一个学生,她告诉我,她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比以前高了,遇到困难的心态好了,待人接物更懂得分寸了。其实我们的学生不是做不到,只是大多数时候没人告诉他应该怎么去做而已。按照传统文化的标准对我们的学生提出明确要求的同时又增加了文化修养,一举两得。可见,传统文化更是“道”。

关于授业,在韩愈的教育思想里,教授技能的重要是排在影响学生思想,教授学生做人道理之后的。虽然我们前几年的教育,把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放到了太高的地位,这其中的弊端已然显现。然,过分批判也是不可取的。错的是理念并不是知识本身。教育界近几年在素质教育之风下对文化课教育的过分批判,在我看来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谁说只有音、体、美、特长教育才是素质教育,医学、法律、数学就不是素质教育?以素质的方式去学习,就是素质教育。韩愈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十七岁的孩子如果不是通过高效素质的学习,怎会懂得这些知识?《说文解字注》认为,“授”为给予,“业”为乐器架子上方横木上的大板。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想学乐器直接给予乐器就好,为何只给横木上的大板?因为这块大板是作为装饰悬挂钟、鼓的大木架子用的。用這块木板的最终目的是使上面的悬挂和下面的承接咬合的更紧密一些,也就是间接去传授技能的意思。作为大文豪的韩愈显然是明白“业”的用义的,可他却依然用了“授业”二字。这其实是告诉我们,“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教师需要“授之以渔”,而不需要“授之以鱼”。学生需要勤于探索,才更有可能获得成功。因此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陶行知的“知行合一”实际也是“老师领进门,学生修行在个人”,看重的是学生自我的感悟与发展。这与韩愈的“授业”其实是一个意思。所以我们作为老师,在“授业”的时候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素质,和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当老师的不要怕学生理解的慢,就面面俱到,要有耐心去等待学生由渐悟走向顿悟,由量的改变到质的飞跃的过程,这种学习的力量是老师所不能替代的。《说文解字注》对“惑”的解释为,“惑,乱也,乱着,治也,疑则当治之”。教师该如何“治疑”呢?学生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疑惑请教老师,从基础知识到人生理想,甚至衣食住行。老师也不是完人,肯定也会有老师不懂的东西,那怎么办呢?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给了我们答案——“教学相长”。今天教授给学生的知识,或许几年后会发现,不一定是正确的。发现不足,是人类知识进步的过程。所以孙喜亭教授也发出了“人生已过古稀,从上小学受教育,后来读师范学校学教育,继后当小学教师从事教育,再后来又上师范大学读教育系,毕业后又教教育学,研究教育问题近44年,几十年来出版过教育理论的专著,发表过教育问题的论文,自己定位为教育学教授,然而,现在关于什么是教育反而说不清了,反而不知了。说来真是困惑,也真是好笑了”的感慨[3]。大教授尚且如此,作为一般教育工作者,我们何必要求学生只听信自己的一家之言,“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在知识日新月异,变化飞快的今天,很多的新生事物,学生比我们明显接受起来更快。因此向学生学习,本身也是我们自我知识更新的过程,可能这就是“教学相长”的真谛吧。

随着越来越频繁的知识交流,大学校园的教育教学改革愈演愈烈。由于这些改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尊重了教学规律、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化成长,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教学效果,而深受学生欢迎。依我淺见,这些教学方法归纳起来其实就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我们总说外国人比中国人更关注儿童发展,尊重人权。其实最关注个体化发展,最以人为本的还是中国人。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就是极其看重人的存在的,《易经》中强调最多的就是天地人的关系问题。比如,“天地人、日月星”。把人摆到了同天地一样的高度,跟日月星辰齐平,这还能说中国的教育不是以人为中心的吗?除了教育,中国的很多传统文化也都是以人为中心的,比如我国的另一部经典《伤寒论》中提出看病的准则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4],这就是典型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教书育人,治病救人,两者本身就是一致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理想的教育,韩愈的理想教育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在步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会拥有自己的“教育梦”,并一定会实现自己的“教育梦”。如果每个教育者,都能用自己的教育理想,打造成理想的教育,用教育的力量去改变整个社会,孔子笔下的大同社会,还会远吗?把传统文化融入现代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这种理念让笔者在工作过程中得心应手。比如,在工作过程中,笔者特别尊重学生的意见看法,把学生当成跟我一样平等的人来对待,积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方式让我在工作中获得了学生的喜爱,收获了众多的学生朋友,同时也体会了快乐和成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而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问题上,“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5]。在十九大的报告中,习总书记共44次提到教育,5次提到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正是实现社会主义新时代理想教育的蓝图,我认为在不远的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为之奋斗。作为教育人,我们要多读经典,同时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读活”“学活”“用活”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把更合适的传统文化方法运用到现代教育工作中去,才能做到“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理想教育境界。

参考文献:

[1]闻人军,译注.周礼·师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3]孙喜亭.教育问题的理论求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27.

[4]张仲景,王叔和.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7.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8(1).

基金项目:广西区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6JGA338,GXGZJG2016A011),梧州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wyjg2014A004)。

作者简介:单玉鑫(1982-)山东淄博人,助理研究员,高级保健师,教育学硕士,出身于中医世家。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中医保健学。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理想教育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