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增加体验
——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

2018-08-04 09:56左秀芳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庙会认同感传统

○左秀芳 王 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首先应增强孩子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除古文经典外,还应将传统戏曲戏剧、非遗文化、民俗风情、书法、国画、民乐等多元化内容,融入教育教学之中。更应着力培养学生对中秋、重阳、清明、春节等传统节日及传统礼仪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立体化认识和感知度。由此,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亲近传统,让传统渐渐成为一种记忆、一种认同、一种情怀。

那么,怎样才能增强孩子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呢?对学校和教师而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把传统文化作为封闭的、与现代生活对立的文化形态,而是要努力让孩子在生活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温情和独特魅力。如此,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深入人心。石家庄市红星小学每年开展的“二月二龙抬头”校园大庙会节日文化庆典,给我们带来几点有益启示。

1.趣味性:增强吸引力。红星小学大庙会处处呈现着传统节日文化的色彩,涵盖了手工制作、舌尖美味、T台秀场、跳蚤书市、幸福淘宝、民俗文化,还有学校走读课程中的传统文化作品展示。

身着中式服装的小鼓手,把中国鼓擂得震天响。舞龙舞狮欢腾跳跃,辗转腾挪,既喜庆又热闹。星光舞台上,师生合说的相声、神奇的川剧变脸、变幻莫测的魔术、气势磅礴的京剧选段等节目,博得了一阵又一阵喝彩。“民俗一条街”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的叔叔阿姨带来了精美的传统手艺:钩编、珠编、剪纸、吹糖人、做糖画……独具匠心的手工艺术,让孩子们见识到传统文化艺术创作的独特魅力。

这些活动新鲜有趣,自然能引发孩子们的共鸣。由此可见,如果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能够不断创新形式、突出特色、贴近少年儿童的生活、增强趣味性,必定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开放性:激发创造力。大庙会活动项目广泛、视角多元,兼具丰富性和开放性。锣鼓声中,老师们高举巨龙入场,紧随其后的,是孩子们展示的红色丝带龙和七彩气球龙,因为是孩子们自己设计制作的,所以备受瞩目。

“星光舞台”上,“疯狂的裙子”呈现出别样精彩。孩子们身着用旧报纸、彩带、拉花设计的一套套百褶裙、环保裙、蓬蓬裙,自信走秀,创意无限。街舞环节,一个个活力小子动感十足,变身嘻哈小孩,为大庙会融入现代时尚元素。在手工DIY区域,孩子们自己制作的折纸、布艺、插花、糕点更是琳琅满目,各摊位的宣传海报和促销手段令人目不暇接。

学校搭建起宽阔的舞台,并且留给孩子们更多的空间去思考、去拓展,激发孩子们的创造能力。各项活动将传统与现代、民俗与时尚融为一体,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

3.体验性:提升实践力。让优秀传统文化落地生根,必须突出体验性。如果学生没有亲身体验,想传承很困难。红星小学的大庙会,为孩子们创造出一个小社会,鼓励孩子站在活动的最前沿。庙会的一切策划,都由孩子们自己制定方案并实施。学生自主设计,自我管理,活动形式、成本预算、盈利申报等都由孩子们自己去实践。

在管理区,工商局、卫生监督局、环保局、校园110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局长、工作人员都是学生,全部来自学校公开招募,经过层层考核。颁发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开展卫生检查等工作,使庙会市场既热闹又有秩序,

大庙会上,孩子们可以亲手摸一摸巨龙和狮子的彩饰,体验一次吹糖人、画糖画,同川剧变脸演员和魔术师近距离互动,现场观摩同龄人的书法艺术和国画艺术。有了这些体验,优秀传统文化就不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课堂上,而是活生生地融入孩子们的生活,无声地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灵。

猜你喜欢
庙会认同感传统
专科学生专业认同感的现状调查与培养策略研究
——以某校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为例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新年智慧庙会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元宵节,逛庙会
浅谈如何传承和弘扬优秀民俗文化——以零陵庙会为例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感培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庙会经济
老传统当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