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对成分献血初筛不合格暂缓献血者的影响

2018-08-05 12:09林彩霞孔福仙冯晴庄素芳
浙江医学 2018年14期
关键词:初筛献血者合格率

林彩霞 孔福仙 冯晴 庄素芳

随着健康需求的提升,医学科学的发展,各种医疗禁区的相继攻克,机采成分血临床用途越来越广泛,如何提高机采成分血的采集量,满足日益增长的临床需求,是每个采供血机构面临的问题。2013年起笔者团队对本中心参加成分献血初筛不合格暂缓献血者进行综合分析,并对该部分人群进行规范的健康教育,最大限度地召回暂缓献血者[1]。健康教育实施后献血初筛合格者比例明显上升,不合格比例、暂缓献血比例逐年下降,暂缓献血者献血前健康行为管理能力明显提升,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以2012至2016年在本中心参加成分献血初筛不合格暂缓献血的所有献血者为研究对象。暂缓献血者是由于生理原因暂时不宜献血,按规定准予在一定间隔期后可以再次献血[1],初筛不合格暂缓献血者是初筛检测不合格暂时不宜献血的献血者。所有数据均来源于本中心信息管理系统(BIS2.0)。

1.2 初筛不合格暂缓献血者健康教育策略

1.2.1 健康教育管理 成立健康教育宣传小组,对小组成员进行健康知识培训。健康小组负责健康知识传播,针对不合格项制定方案,进行健康管理。

1.2.2 献血现场全方位指导 初筛不合格暂缓献血者由初筛人员进行专人健康指导,在注重献血者隐私的前提下,了解暂缓献血者生活习惯、运动方式、饮食结构等,综合分析引起不合格项目发生的可能原因,给予针对性的宣传指导,提高献血者对不合格项目的认知,指导其建立健康生活模式,同时发放成分献血健康宣传手册,并建议在最合理的时间间隔再次献血。

1.2.3 健康知识传输 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运用互联网进行知识的传播已成趋势。本中心积极探索,运用微信等网络平台进行健康指导,成立微信家族群及初筛不合格暂缓献血者健康教育群,传播献血知识,深入浅出地讲解初筛不合格的病理生理原因、注意事项等;进行微信互动,答疑解惑,组织献血者进行经验交流,使暂缓献血者查找自身原因,屏蔽不良生活习惯;同时运用集体授课等方式,解答献血者重点关注的健康问题。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2012至2016年成分献血初筛合格率(合格人次/初筛总人次)、不合格比例(不合格人次/初筛总人次)、初筛不合格暂缓献血比例(暂缓献血人次/初筛总人次),并分析成分献血初筛不合格暂缓献血者不合格原因,包括Hb、红细胞压积(HCT)、PLT、WBC、中性粒细胞百分率(GR)、ALT、乳糜血异常等。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频数和构成比较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012至2016年成分献血者初筛情况分析 2012至2016年成分献血初筛合格率由2012年的71.1%上升至2016年的85.5%,呈逐年上升;初筛不合格者比例、初筛不合格暂缓献血者比例呈逐年下降,见表1。

表1 2012至2016年成分献血者初筛情况分析[人次(%)]

2.2 2012至2016年成分献血初筛不合格暂缓献血者不合格原因分析 2012至2016年成分献血初筛不合格暂缓献血者不合格原因以ALT异常最多,达6 074人次,占初筛不合格暂缓献血者总人次的28.1%(6 074/21 621);健康教育效果以ALT、乳糜血最好,构成比分别由2012年的34.1%、18.9%下降到2016年的25.3%、14.7%,见表 2。

表2 2012至2016年成分献血初筛不合格暂缓献血者不合格原因分析

3 讨论

提高献血者保留率是提升血液供应能力的有效路径之一[2],浙江省血液中心2012至2016年成分献血初筛不合格献血者22 482人次,其中暂缓献血者达到21 621人次,占初筛不合格总人次的96.2%。针对如何将初筛不合格暂缓献血者有效召回,提升为合格献血者,扩大献血队伍,提高采供血机构采集能力,本中心积极探索,对初筛不合格献血者进行情况调查,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利用替代经验、行为契约、监控强化、行为示范等方法提高献血者自我效能[3],进行自我健康管理,自觉摒弃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及危害血液安全的行为。2012至2016年献血者初筛合格率逐年上升,初筛不合格率逐年下降,构成比由2012年28.9%下降至2016年的14.5%,与本中心2013年起建立的低危固定无偿成分献血者队伍建设策略有关[4],也与2014年实施的初筛不合格献血者的告知保留有关[5],通过对初筛不合格暂缓献血者的健康教育,尤其是对占本中心成分献血者较大比例的工人、外来务工者健康教育成效显著,因其文化程度相对不高,健康意识淡薄,接受健康教育后,自觉关注健康,进行自我健康管理。同时本中心已将提高初筛不合格暂缓献血再次献血合格率,纳入研究课题。

本中心初筛不合格暂缓献血者以ALT异常居首,其次为WBC计数不合格,与卢智勇等[6]报道ALT、WBC计数不合格是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初筛不合格的主要原因相一致。不合格原因分析中以ALT、乳糜血宣教效果最好,分别由2012年的1 943、1 079人次,下降至2016年的872、508人次,可能与这两类宣教知识通俗易懂,可控性强有关,如何提高其他不合格原因暂缓献血者的合格率,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健康素养是一个比社会经济因素、年龄、民族等因素更强的人群健康状况预测因子[7]。因此,建立一套完善、实用、有针对性的成分献血初筛不合格暂缓献血者科学的健康教育指导干预体系,提升献血者的个人健康素养,让更多的初筛暂缓献血者回归献血队伍,并成为固定成分献血者,为临床提供更多的安全血液,对缓解当前紧张的血液供应具有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初筛献血者合格率
2020年畜禽产品兽药残留抽检样品合格率99.49%
202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97.8%
体检人群使用NOSAS评分作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初筛工具的可行性分析
[聚焦6·14]世界献血者日来临前,了解一下无偿献血流程吧
无偿献血采血点初筛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的预防及纠正措施研究
2018年南宁市无偿献血人群分布特征分析
影响单采献血者保留的相关因素分析
Multiple gastric angiolipomas:A case report
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后再次参加献血的情况调查研究
提高铝电解电容器合格率的多元化工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