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民琐事”实则是大事

2018-08-08 08:35汪太理
清风 2018年7期
关键词:蝼蚁东郭小民

汪太理

孙立平

读孙立平教授的《真正的大国重器是小民琐事》一文,深以为然。本文标题即是出自该文结尾:“小民琐事看起来微不足道,但一个国家最深厚的潜力,一个国家长远的实力,可能就是在这里。”

顾宪成为东林书院所撰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看似寄语求学士子“不忘家国而读书”;究其胸臆,实则与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诗句异曲同工,历来是为政的名言警句。

小民琐事,在“小民”为琐事,在国家,则是大事。很多领导都说过,群众利益无小事,就是这个意思。

但一些人心里却并不这样看待“小民琐事”,“在当今的世界上,很多事情,中美贸易摩擦,朝鲜弃核,美伊关系,叙利亚冲突,似乎哪一件都比这些琐事重要,即使是与此无直接关系的看客,也觉得这些事情更吸引眼球。”孙教授这里所说的看客,我认为不是少数。

而舆论喜欢着眼于“大”:大趋势,大背景,大时代,大局面,大战略,大动作……不少文章动笔就有睥睨天下、纵论东西的架式,认为非如此不能震撼人心、令人瞩目。那些有民粹主义倾向的文章于此尤甚,从中可以看到自鸣得意之态,听到自我膨胀的丝丝气息,好一副“天下舍我其谁”的骄纵之态。这类文章(舆论)除了助长虚骄之气,别无一用。当然,也有“好处”,无非是博取少数领导干部向上不向下的眼球。

对这种“大”,老百姓真是不太关心。“假如你就是一个想踏踏实实安稳在这世上过日子的小民呢?假如你现在正在为躺在医院病床的老人而奔波于家庭与医院之间,假如你为了照顾重病的老人而不得不硬着头皮向单位领导请假的时候,你觉得哪个事情大呢?假如你正在为没有老人给你带孩子而请个外人又不放心,或是为上中小学的孩子择校问题而焦头烂额的时候,或是为上幼儿园上小学的孩子接送的问题而发愁的时候,或是为每天辅导孩子的作业而心力交瘁的时候,你觉得哪个事情大呢?”孙立平先生的观察,可谓细致入微。而有的人习惯了眼皮上翻,那些细微而实实在在的“民情”,很难入他们的“法眼”。

《道德经》对于“大”“小”之间的关系,有极为辩证的理解:“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还特意表述:“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反过来说,天天为大事,终究成不了圣人。

何者为“细”呢?《庄子·知北游》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

这是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之气势的庄子说的吗?是写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庄子说的吗?没错,是庄子说的。他不仅看到摩天黄鹄翼之“大”,又看到“道”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乃至在“屎溺”之微。这种微小之“道”,既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又可视为治国之理念。“道”在“屎溺”“稊稗”“蝼蚁”,无疑说明治国应从细微之事,乃至卑微之事做起。对老庄沉潜很深的曾国藩说过“道在家常日用间”,也是说家常日用小事蕴含治家的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仅大道至简,而且大道至细至微。

老百姓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诸如上学、看病、买房……看似细微琐事,在百姓看来,件件是大事。

邓小平为什么将老百姓“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他不仅是从民心向背的重要性看问题,也是从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感受来看待改革成败的。

天天喊口号,喊不出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天天唱高调,唱不出国强民富。

最近中纪委就生态环境问题发了一则通报,曝出了6起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典型问题,涉及天津、河北、江苏、安徽、重庆和甘肃六省市,被通报人数40多人,都是县区乡镇一级的领导干部。环保牵涉水土、空气、食物安全,关乎千家万户普通百姓。中纪委追纪问责,呼应了民心之所向。

风起于草叶之末。民间疾苦,往往与生活琐事有关。无数小民的小事,累积起来,就是社会的大事,就是国家的大事。

“小民琐事才是真正的大国重器。”诚哉斯言。

猜你喜欢
蝼蚁东郭小民
聪明的蝼蚁
上帝的办法
倒霉还是幸运
武汉宵夜江湖里的女掌勺
不一样的吃饭
小黑熊受骗
赶集
回家
蝼蚁
小气不是我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