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药-炮制-性效”融合式教学法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8-08-15 00:44张一昕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药性中药学饮片

郝 蕾 王 茜 韩 雪 石 铖 刘 宇 张一昕

(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临床中药学教研室,河北 石家庄 050200)

中药学为中医药院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主干课程之一,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各类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前教学大纲的安排和要求中缺乏辨识药材和饮片的环节和时间,关于中药炮制的原理和内容也是在总论中简要介绍,以至于学医者不识药、不懂炮制和制药。因此,割裂识药、炮制与性效的密切关系,只注重中药性效的讲解,学药不知药,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而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到临床合理用药。目前,大多数中医院校的教学人员逐渐认识到了这一不足,而且根据各院校的实际情况也或多或少地增加了辨识中药的内容,但尚欠规范和系统,有关炮制的知识重视程度不够。因此,中药学现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亟待改革、充实和完善。

1 “识药-炮制-性效”融合式教学法的提出

中医自古以来倡导“医药不可分”。饮片是在中医药传统理论的指导下,对中药材加工炮制的成品,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发挥辨证特色、个性化用药疗效的载体。炮制是随着中医临床用药的需要而不断发展起来的传统制药技术,对中药材进行炮制能够有效改变和缓和药性,抵消或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提高和强化中药材在中医临床治疗过程中的疗效。中药的“性效”是指每味中药本身所具有的性能和功效,当前中医院校的中医、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中药等各专业开设的中药学课程,主要是采用课堂讲授的理论课教学模式,讲授的重点内容是药物的药性理论和功效应用,简而言之就是药物的“性效”。

由以上分析可知,中药饮片辨识、炮制与中药的性效密不可分,均以临床用药的反应为依据。鉴于此,本文提出“识药-炮制-性效”融合式教学法的中药学教学模式,并在中药学教学中进行了长期的实践,现将其进行介绍,以期为从事中药学教学的同仁提供思路参考[1]。

2 “识药-炮制-性效”融合式教学法的应用

改革单纯药性、功效与临床应用的中药学传统教学模式,探索“识药-炮制-性效”融合式教学方法,从观看药材生长环境、辨识外在形态来认知和熟悉药物;从饮片炮制方法与过程领悟其对性效的影响;从归纳、阐释中掌握中药的性效,三位一体,紧密结合,从而形成系统全面的知识板块。具体方法如下。

2.1 药材、饮片——游园识药,市场认药,登山采药 充分利用学校药植园、安国药材种植场、五岳寨实习基地、安国药材交易市场、安国数字中药都等资源,开展游园识药、登山采药教学改革措施,确定药物的品种和数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识药、知药,增强其对中药的感性认识,满足学生对饮片识别的基本需求,方便学生日常能有看、摸、闻、尝的机会,并制定有效考核方式,把饮片识别考核纳入考试成绩管理。例如金银花,很多人认为其药用部位是开放的花,若单纯只在课堂中告诉学生,学生的印象不深。因此可以利用每年9月份的认药实习课带领学生亲临药植园,百闻不如一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金银花初起开放时为白色,久而变黄,且成对开放,因此名为“双花”“金银花”。通过辨识植物,真正记住金银花的药用部位、颜色及植物特征。又如百部,药用部位是块根,学生对于根、块根、根茎、块茎等药用部位一直难以区分,通过在药植园对一株百部进行采挖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百部的根为块状,且因“其根多者百十连属,如部伍然,故以名之”(《本草纲目》)。又如夏枯草用其花穗,到夏天就枯萎了;川楝子其色黄,形如小铃,又名金铃子。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等方面直观、感性地认识中药。由此,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2]。自2006年我校就已开设中药认药实习课程,主要针对中药饮片进行实践、考核,多年来已积累较多教学经验。

2.2 饮片炮制——微课平台 炮制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制、制剂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的过程,它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修事指南》言:“煅者去坚性,煨者取燥性,炒者取芳香之性,泡者去辛辣之性,蒸者取味足。”炮制对中药药性等方面有非常大的影响,炮制是否得当,对保障用药安全、药效均具重要意义。通过微课平台在中医、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中药等各专业增加中药炮制学知识和炮制视频等授课内容,让学生参与到中药的炮制过程,有所闻更有所见,使学生对中药的理解更系统、全面,便于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做到临床合理用药[3]。

2.3 中药性效——归纳总结,比较记忆 结合药材、饮片、炮制特点对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等药物特性相同或相似的药物进行比较鉴别、归纳总结。药源不同而功效相似如麻黄与桂枝、桑叶与菊花,归经相似如北沙参与南沙参、黄芪与党参,名称相似如龟甲与鳖甲、天冬与麦冬,应用相似如三棱与莪术、乳香与没药等;药源相同而部位不同如桑叶与桑白皮、枸杞子与地骨皮,药源、部位相同而炮制不同如生姜与干姜、生地黄与熟地黄等。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归纳,在归纳的前提下进行个性比较,同中有异,使学生在学习中药时巩固记忆,增强实效,开阔思路,丰富临证用药知识。

3 “识药-炮制-性效”融合式教学法的优势

3.1 创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本研究将“识药-炮制-性效”融合式教学法应用到中药学教学中,改变原有传统“导学式”教学方法,引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教条的被动学习中解脱出来,从狭隘的单向学习转到多向的、综合能力的训练之中。

3.2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新的教学方法中,学生不再拘泥于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能够独立思考,有自由的空间去创造、去发挥,学生在寻找解决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法中得到锻炼,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共同的探求中碰击出智慧的火花,解决实际问题。采用具体形象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克服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接受”形式单调的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提高学习效果。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复合型人才。

4 结语

“识药-炮制-性效”融合式教学过程既辨药识药、炮制讲解与视频并举,同时还结合识药、炮制特点对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等药物特性相同或相似的药物进行比较鉴别、归纳总结。采用“多学科融合”式教学法,将药用植物、中药鉴定、中药炮制的基础相关知识融入到中药学的教学之中,通过药材和饮片辨识、讲授炮制理论和炮制视频微课,弥补了学生在药材、饮片和炮制知识等方面的欠缺,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全面的中药知识板块。这种新的教学方法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施教,坚持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强化中医药基础理论教学和基本实践技能培养,有助于培养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中医临床人才。

[1]王君明,贾玉梅,崔瑛,等.基于“药性-功效-应用”三位一体的中药学教学方法[J].中国西部科技,2012,11(3):84-85.

[2]袁晓红,尹跃兵,陈波,等.饮片标本辨认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20):148-149.

[3]王加锋,展照双.“药材-饮片-药性”融合式教学法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药与临床,2015,6(6):52-54.

猜你喜欢
药性中药学饮片
《四部医典》的跌打损伤外用方剂用药规律及药性探析
基于电子舌的白及及其近似饮片的快速辨识研究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不同等级白芷饮片HPLC指纹图谱
半夏的化学成分及其药性、毒性研究进展
不同炮制和煎煮时间对大黄沉降药性的影响研究
试论制剂因素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饮片与免煎颗粒剂治疗偏头痛效果比较
《中药学》教学引入拓展性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