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养生疗法艾灸的研究进展※

2018-08-15 00:44袁梦琪国文豪林海燕王斌胜高秀芬刘晓娜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灸法艾叶经络

王 晨 袁梦琪 国文豪 林海燕 王斌胜 高秀芬 刘晓娜*

(1 滨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2 山东爱灸堂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山东 烟台 264003)

艾灸疗法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是中医疗法的瑰宝[1]。《灵枢·官能》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明代李梃《医学入门》中亦有“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之说法,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过“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由此可见灸法的重要性。

艾叶用于治病首载于《五十二病方》,历史悠久。艾叶作为正式药物的记录开始于梁代陶弘景的《名医别录》,该书详细地记载艾叶的药性:“艾叶,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此后,诸多医药典籍均有对艾叶药用的记载。清·吴仪洛《本草从新》:“艾叶苦辛,性温,属纯阳之性,能回垂危之阳,通十二经……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1]。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剧增,越来越多的人处于亚健康的状态。艾灸养生在当代越来越重要,为更好地传承与创新艾灸绿色养生产业,探讨艾灸的作用机制和应用规律成为当务之急。

1 艾灸的机理研究

灸法以经络理论为指导,产生全身调节与经络传输的作用。艾灸疗法具有通达诸经,气血连贯,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和防病保健的作用。灸法的作用特点为多靶点、多途径、多系统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在灸治过程中机体的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均有参与。对于艾灸起效的作用机制,现代研究主要集中在物理效应、化学效应和“综合效应”三个方面[2-3]。

1.1 艾灸的物理效应 艾灸的物理效应包括温热效应与光辐射效应。

艾灸的“生温熟热”“纯阳之性”“回垂绝元阳”均归属于其温通之功;“通十二经”“透诸经”“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则归因于其疏通经络之效。艾灸作用之广,皆得益于其温通特性[4-5]。“以通为用”是机体正常功能的生理基础,经络疏通、气血通畅是生理状态的基本表现。艾灸通过燃艾熏灸穴位治病,艾叶燃烧温度可使皮肤细胞烧灼产生炎性反应,激发人体的免疫功能产生全身的免疫效应。

除温热效应外,光的非热效应是艾灸发挥疗效的重要因素,即光辐射效应[6]。经络对热的远距离传递以及艾灸激发循经高温线的现象验证艾灸的光辐射效应。燃烧艾绒时的辐射光谱包括远红外热辐射和近红外辐射光辐射特征,以红外光为主。红外光和远红外光可以穿透皮肤到达表皮深处,且能沿经络的走向传递到施灸组织以外的组织器官,产生远程效应,达到机体调节功效。

1.2 艾灸对机体的化学效应 艾叶的化学成分是其发挥功效的物质基础。艾叶主要有效成分为挥发油、鞣质、黄酮、甾醇、多糖及微量元素等。因品种、产地、采摘时间、提取方法等的不同,艾叶成分的含量存在差异,其中以湖北蕲春产的艾叶最具道地性,又称“蕲艾”[7]。艾叶挥发油中桉油精、樟脑、冰片、石竹烯等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镇静和镇痛作用,萜品烯醇、石竹烯、蒿醇具有较强的平喘作用,槲皮素、柚皮素等黄酮类成分具有抗肿瘤活性的作用[8-9]。

艾灸产生的艾烟也是艾灸治疗的重要部分。艾烟中化学组分形成热裂解产物,通过化学反应生成新化合物。燃烧烟雾中的化学成分主要以脂肪烃、芳烃、萜类为主。艾烟部分渗透人体、呼吸道吸入艾烟有效成分而产生疗效,艾烟具有清除自由基、抗衰老、抗菌、抗病毒、抗癌、提高免疫力及改善微循环等疗效。1.3艾灸的综合效应 国内外研究普遍认为经络腧穴与艾灸理化作用的有机结合是产生灸法的“综合效应”[6,10]。灸法的机理普遍流行的是“得气说”,中医以经络学说作为灸法理论基础,经络是人体物质、能量、信息的传输通道[11]。艾灸激活穴位(局部始动),推动气血运行,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通路),调节脏腑功能(效应器官响应),是艾灸产生温通、温补效应的生物学机制。

2 艾灸的临床应用

艾灸用于治病已有上千年历史,其治疗效果已经为临床实践所证实。艾主百病,灸为用;灸效多端,通为机;温通之要,气血调;温通之用,强弱与缓急[12]。在现代临床应用上,艾叶的应用早已超出传统的妇科疾病范围,也广泛地应用于内科、外科、儿科、鼻科、皮肤科等,均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2.1 艾灸调节免疫功能 艾灸具有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等功效,可达保健和疾病治疗目的[13]。《神灸经纶·说原》曰:“灸者,温暖经络,宣通气血,使逆者得顺,滞者得行。”艾灸能够影响不同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调节因子、免疫球蛋白等,对机体免疫功能进行双向性调整,既可以提高低下的免疫功能,也可以抑制亢进的免疫功能,使机体脏腑器官功能活动由异常状态转向正常状态,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研究表明,艾灸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及脾脏指数,增加白介素-2、降低白介素-6[14];提高血清补体C3、IgG水平,同时降低IgE水平,改善机体体液免疫功能[15]。

2.2 艾灸治疗高脂血症 中医学对“高血脂症”最早的认识可追溯到《素问·通评虚实论》[16-17]。高脂血症归属于中医“痰浊”“瘀血”的范畴,其发病多为恣食肥腻,壅遏脾气,导致脾失健运,酿生痰湿,同时久病及肾,肾阳不足,失却温照。艾灸调脂的相关报道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为丰隆、足三里、神阙和三阴交[18]。

2.3 艾灸治疗高血压 依据临床表现,高血压从属于中医的“眩晕”“头痛”等病范围,主要由“疾”“风”“虚”“火”“疲”等因素所引发[19]。艾灸临床艾灸治疗高血压多取归属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督脉这四条经脉,其中膀胱经和胆经是治疗高血压病取穴的重点经络。古代治疗高血压范畴病症的腧穴主要是百会、合谷、风池穴;而现代则主要是太冲、足三里、曲池、风池等穴位。

2.4 艾灸治疗妇科疾病 月经不调、痛经效果尤佳,治疗时候须严格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常采用子宫、关元、三阴交、气海、中极等为主穴再佐以辨证配穴,因关元、中极、气海、子宫均为腹部要穴,能调理冲任、补益气血、滋养胞宫;三阴交为肝、肾、脾三阴交的交会穴,可调补肝肾健脾,温经通络,益气养血,活血祛瘀[20-21]。改善盆腔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血液流变性,提高新陈代谢,有利于炎症消退,修复组织,并可以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缓解疼痛。

2.5 艾灸治疗中风 “三高症”的高发病率以及工作生活压力的加大,越来越多的患者出现中风,西医称为脑卒中[22]。西医很难从根本上消除病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灸印堂可宁神止眩,活血化瘀;灸神阙穴可生血祛瘀;灸足三里与丰隆有化痰之效,艾灸与常规西药治疗结合,临床疗效显著,有效预防中风。

2.6 艾灸辅助治疗恶性肿瘤 研究表明艾灸对肿瘤患者有重要疗效[23]。临床灸法治疗肿瘤手术、放化疗的毒副反应,多采用足三里、三阴交以调理脾胃,扶正培元;重用大椎,温阳益气;注重背俞穴,调整脏腑。艾灸的治疗既从局部又从整体改善肿瘤患者临床症状,已成为临床上治疗恶性肿瘤患者的辅助手段。但目前尚处应用的初期阶段,临床研究方法及治疗方案尚不规范,如:选穴、艾灸用量、艾灸时间等。

2.7 艾灸对亚健康状态的防治作用 《扁鹊心书》中即指出:“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艾灸可辟邪于外,增强人体免疫力,激发人体潜能,扶正气,归原位,具有健脾胃、补肾壮阳、强身保健、延年益寿的作用[24]。至今,保健灸法仍是广大群众所喜爱且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

2.8 艾灸对弱视的防治作用 弱视是多见于青少年学生,严重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爱心视必康是山东爱灸堂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推出一款针对15周岁以下弱视的青少年的磁灸。爱心视必康磁灸将中医精华灸疗与磁疗相结合,以温通经络、调气活血、促进眼周围血液循环达到恢复视力的疗效。

3 研究展望

艾灸是借助热力及药物作用,平衡人体阴阳、扶正祛邪、调节经络脏腑功能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艾灸以其以独特的疗效而备受病患青睐;且艾叶取材方便、疗效显著,为绿色医疗保健方法提供规范的调养手段。同时积极响应健康中国“一带一路”的号召,传承和弘扬中医艾灸文化,让艾灸造福人类。

艾灸的良性预应激理论提示艾灸的介入时机对于机体内环境产生的复杂调节作用是研究的重点,对中医治未病理论的科学阐释具有重要意义。艾灸机理的深入研究需要突破由单一学科发展至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局部研究与整体研究相结合,阐明艾灸疗法的科学性。

[1]甘朋朋,梁忠.试论艾灸的要素与作用[J].湖北中医杂志,2015,37(12):67-69.

[2]洪金标,彭宏,易爱乡.艾灸对机体产生的多重效应及其机理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2):

[3]吕丰.艾灸物理特性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3.

[4]许焕芳,赵百孝.艾灸疗法作用机理浅述[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6-9.

[5]张建斌,王玲玲,胡玲,等.艾灸温通作用的理论探讨[J].中国针灸,2011,31(1):51-54.

[6]兰蕾,常小荣,石佳,等.艾灸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12):2616-2620.

[7]魏海胜.蕲艾化学成分的分析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3.

[8]周次利,王晓梅,谭琳蓥,等.艾化学成分的生物学作用与影响因素探讨[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2):74-76.

[9]杨梅.艾叶燃烧产物有效成分药效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9.

[10]常小荣,刘密,严洁,等.艾灸温通温补效应的作用机制及其规律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3,8(8):875-879.

[11]洪宗国.中国民族医药灸法比较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1(1):38-41.

[12]张昆.灸法的古今文献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

[13]詹振吉,王健.艾灸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J].中医学报,2016,31(214):449-452.

[14]谢甦,李丽红.艾灸关元、足三里对衰老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3,25(2):44-46.

[15]蔡荣林,胡玲,李姿慧,等.艾条温和灸治疗亚健康人群疲劳状态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3):940-942.

[16]李广林.艾灸治疗高脂血症的系统评价[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

[17]陈仲杰,吴中朝,李彩芬,等.不同艾灸时程对高脂血症调脂效应影响的研究[J].中国针灸,2012,32(11):995-999.

[18]陈仲杰.高脂血症“温灸和之”有效性及不同灸治时程对调脂效应的影响[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

[19]于慧.高血压病外治疗法的古今文献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

[20]陈丽,周月希.艾灸治疗妇科疾病的研究进展[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3):118-121.

[21]侯咪,张卫华.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35例临床研究[J].现代中医药,2016,36(2):50-53.

[22]夏忠诚,李敬会,何慧.“治未病”思想指导中风防治探析[J].河北中医,2015,37(7):1073-1075.

[23]王紫晨,谢静,周洁,等.艾灸辅助治疗恶性肿瘤患者相关临床症状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4):140-141.

[24]黄德清.艾灸治疗亚健康的研究进展.中医临床研究,2016,8(28):142-143.

猜你喜欢
灸法艾叶经络
端午佳节话艾叶
国内外灸法治疗癌因性疲乏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质量分析
灸法治疗功能性便秘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HPLC法同时测定艾叶中7种成分
艾叶飘香
艾叶挥发油对HBV的抑制作用
瘢痕灸法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运用
经络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