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武
一
明代皇室收藏目录《宣德鼎彝谱》载:“内库所藏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清代许之衡《饮流斋说瓷》曰:“吾华制瓷可分三大时期:曰宋,曰明、曰清。宋最有名之有五,所谓柴、汝、官、哥、定是也。”其中所指汝、官、哥、钧、定是宋代的五大名窑。在宋代的五大名窑中,汝窑居首。
南宋叶寘《坦斋笔衡》说:“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由此可知,汝窑是宋代的官窑。北宋后期,汝窑被皇室垄断,专为宫廷烧造御用瓷。
汝瓷作为御用瓷,它的来历与其它瓷不同,它有故事,是为圆北宋皇帝徽宗之梦境——“雨过天睛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而起。瓷工们为了烧造徽宗梦见的天色瓷,在经历无数次失败后,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在釉料中加入玛瑙矿。在釉料中加入玛瑙矿烧出来的来瓷器,“釉色与天一色,莹润欲滴,而且釉中小气泡在阳光下观察七彩纷呈,灿若星辰,如“雨过天睛云破处”般美妙,纯粹而深远,淡雅而隽秀”。当这件瓷器呈献在皇帝面前时,皇帝禁不住惊赞:“简直比自己梦里的天空还要美丽。”
汝瓷:有天青、天蓝、豆绿、月白等釉色,“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
汝瓷:胎,因质细腻且呈香灰色,而得名——“香灰胎”;釉,因其上有斑斑小点,仿佛津梨的皮,且潜隐着既像蝉翼,又像螃蟹爬过之后流下的痕迹的细纹,而得名——“梨皮蟹爪”;底部,因排列有芝麻花细小挣钉,而得名——“芝麻花”。
金灭北宋后,汝窑也随之消亡。其开窑时间前后只有二十年,由于烧造时间短暂,传世亦不多,在南宋时,汝瓷已经非常稀有。
汝瓷“雨过天睛云破处”之美,令皇室念念不忘,后世一直试图再造之。仿汝窑者始于明代宣德官窑(景德镇御窑厂),不过,未能达到乱真的程度。与汝瓷相比,宣德仿瓷的纹片比汝瓷密且规整些,且釉面有宣德特有的橘皮纹。清代雍正、乾隆时更有年希尧、唐英等督窑大量仿制,所仿多为汝瓷的天青色,纹片多为蝉翼纹,少有大纹片和无纹片的。雍正仿品只仿其釉色,有些造型则属清代特有。与汝瓷相比,汝瓷之釉无光,而清仿品则釉面透亮,且均隐现一圈蓝色。
乾隆帝对汝瓷不能用喜爱来论,他是迷恋,他一直在研究汝瓷,给大家举几例:
其一:《北宋汝瓷青瓷盘》,高4.4厘米,深2.8厘米,口径21.4厘米,足径15.5—15.7厘米。底部镌刻的御制诗中,乾隆皇帝以“周尺将盈尺,宋瓷方是瓷”,来形容宋瓷独特的质感,赞美宋瓷正是瓷器中的瓷器。
其二:《北宋汝瓷青瓷奉华碟》,高1.9—2.1厘米,深1.6厘米,口径12.8厘米,足径10.1厘米。底刻“奉华”两字,乾隆皇帝考证南宋刘贵妃善画,号奉华,又拥有大小两枚奉华印,而指出此件作品在南宋的流传经过。
其三:《北宋汝窑青瓷洗》,高3.5厘米,深2.5厘米,口径12.9厘米,足径9厘米。乾隆皇帝在御制诗中,以“赵宋青窑建汝州,传闻玛瑙末为油”来说明汝窑的生产背景,具体地表达皇帝对汝窑的认识。
其四:《北宋汝瓷天青釉碗》,高6.7厘米,口径17.1厘米,足径7.7厘米,碗撇口,深弧腹,圈足微外撇,胎体轻薄,通体满釉,呈淡天青色,莹润纯净,釉面开细小纹片。外底有5个细小支钉痕和楷书乾隆的御题诗:“秘器仍传古陆浑,只今陶穴杳无存。却思历久因兹朴,岂必争华效彼繁。口自中规非土匦,足犹钉痕异匏樽。盂圆切己近君道,玩物敢忘太保言。”后署“乾隆丁酉仲春御题”,并钤“古香”、“太朴”二印。
乾隆皇帝在汝瓷上留下的御笔,让我们明白了他为什么要令官窑仿烧汝瓷。
汝瓷之伟,不仅是因为皇室珍爱,不仅是因为美到极致,而是因为,汝瓷与官、哥、钧、定瓷一起,让中国走进了瓷器时代。因为,宋之前的实用器皿与观赏器皿都是陶器,而汝、官、哥、钧、定窑烧造出来实用器皿与观赏器皿才是真正的瓷器。
虽然现今存世的汝瓷不多,只有65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戴维基金会7件,其他散藏于美、日等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约10件),提供给后世的参考成品有限,但在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发掘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瓷生产。”经过30多年无数次的研究试验,1988年汝瓷生产全面恢复。承载灿烂文明的国宝——汝瓷,终于得以传承,终于将发扬光大。
二
河南有幸,宋代五大名窑在河南省境内的就有两窑:一是位于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宋时属汝州)的汝窑;一是位于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的钧窑。值得自豪的是,它们都为官窑,可见汝、钧两窑的瓷器烧造技术的精湛。汝瓷我在前面有述,钧瓷的特征在明代张应文撰写的《清秘藏》中有这样的描述:“均州窑,红若臙脂者为最,青若葱翠色、紫若墨色者次之。色纯而底有一二数目字号者佳,其杂色者无足取,均之釉无论深浅浓淡皆混然一律,元瓷之釉浓处有时或起条文,浅处有时仍见水浪。”
汝、钧两窑带动了整个河南的制瓷业。《唐六曲》和《宋史·地理志》都记载有“河南府(洛阳)贡瓷器”,《元和郡县志》(唐·李吉甫)卷五“河南道·贡赋”条记述“开元贡绫、绢、白瓷器……”。
白瓷东汉之前已有(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范白瓷粹墓曾出土比较进步的白瓷),过渡于唐代(邢窑的灰白瓷),盛于北宋(定窑、汝窑)。白瓷,为后来各种彩绘瓷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宋瑶是见于与正史的最著名的唐代洛阳瓷匠,是宋弁(北魏大臣)的后裔,累官少府监,工部尚书。一直到北宋,宋氏后人一直主持着官窑的建设和生产,稍晚到了金元时期,宋氏家道没落,子孙居宋家岭以制瓷为业。及到乾隆年间,宋家岭宋氏瓷窑的掌门人宋良佐,在乾隆15年南游洛阳期间,献白瓷千手观音像一尊,乾隆大喜,御赐“瓷神”匾额(见《洛阳县志》),其后,宋家瓷器屡次作为贡品”。宋氏白瓷成为贡品,在清代名臣卞宝臣的《方岳风采录》洛阳县中记录可获得证实:“(县)北为邙岭,人取土为瓷。宋氏尤著,其瓷如玉,向为贡品。”
白瓷之外,还有最富盛名的洛阳唐三彩(唐代三彩釉陶器),其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颜色,因为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被简称为唐三彩。
史籍中关于唐三彩的记录极少,后世者能看到唐三彩的尊容,源于1928年陇海铁路的修筑。当铁路修到洛阳邙山时,毁坏了一批唐代墓葬,人们在唐墓中发现了许多随葬品——唐三彩陶器。其中有马、骆驼、仕女、乐伎俑、枕头等,惟妙惟肖的陶塑让后世者震惊。尤其是三彩骆驼,背载丝绸、驮着乐队,仰首嘶鸣。那赤髯碧眼的骆俑,那身穿窄袖衫、头戴翻檐帽的胡人,让后世才看到了当年骆驼行走于丝绸之路上的景象,展现了丝路花雨、文化交融的历史风情。
三
当代,洛阳已成为河南最重要的产瓷地。洛阳的陶瓷艺人,没有自居于传统工艺的伟大功劳之上,没有止步于只传承传统工艺的亦步亦趋中,而是以“艺术当随时代”的思想,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跟随时代的步伐,开创符合当代人审美情趣的新产品。他们以白瓷为基础,融唐三彩、雕塑、刻印、颜料釉等传统工艺与其中,以洛阳牡丹文化和丝绸之路文化为题材,创造了以“牡丹”和“一带一路”为主题的新型陶瓷。
“牡丹瓷”,以白瓷烧制技艺为基础,汲取雕塑造型、镂空捏花、装饰刻印、颜料釉色等传统工艺精华,采用全手工制作而成。有“红玉瓣,黄金蕊,琥珀枝,翡翠叶”之美誉。其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有花盘、花瓶、花篮、壁挂、中国结、屏风、瓷鼎、盆景、饰品、日用瓷、大型艺术雕塑等。
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瓷,多为雕塑瓷,因为有了白如玉的瓷器为主体,与唐三彩之陶器相比,其彩绘装饰更美。
“牡丹瓷”和“一带一路瓷”都是新时代陶瓷艺人按照新时代的新思想、新理念,以“传承、创新、发展、产业化”之发展思路为指导思想而创新的艺术产品,是随时代的,它将如“汝瓷”一样,为后人展现我们这个时代的陶瓷风貌,展现我们这个时代的灿烂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