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晓
黑陶诞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4000多年,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先民的文化遗存。1928年,中国著名考古学者吴金鼎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遗址首次被发现,故这一时期的文化称为“龙山文化”,而黑陶做为这一文化遗存的典型标志,所以又称做“黑陶文化”。黑陶按质地可分为泥质黑陶、夹砂黑陶、细泥黑陶,尤以细泥制作的“黑如漆、薄如纸”,烧成后漆黑光亮的“蛋壳陶”水平最高。这一时期其它黑陶则以素面磨光的最多,带纹饰的较少,有弦纹、划纹、镂孔等几种。采用轮制成型,器形浑圆工整,造型优美,装饰精巧,有“黑、薄、光、钮”的艺术特点。从早期的实用为主,转向实用与审美相结合。
位于黄海之滨的日照,龙山文化遗址遍布全市境内,其中最为有名的当数“两城遗址”、“东海峪遗址”、“丹土遗址”、“尧王城遗址”、“陵阳河遗址”等。可以说这些遗址中,都有各自代表性器物出土。其中最为著名的当为出土于“东海峪遗址”的“高柄镂孔蛋壳陶杯”,它造型规整,质地细密,器壁厚薄均匀,色泽光亮漆黑,从器身上留有的细密旋纹来看,是快速拉坯成型。
有人把“龙山文化”末期到20世纪八十年代称为黑陶文化的“断代期”,是极不负责任的。事实上“黑陶的制作技艺在山东日照萝花前村一直流传着”(见叶喆民先生所著的《中国陶瓷史》一书)。
位于日照老城西北附近的田家窑村,据史料记载,自建村以来,曾经是“日日转轮响,夜夜窑火明”,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忙于制陶,凭着这门代代相传的手艺,祖祖辈辈以制陶、售陶为生。他们的主要产品是生活日用器,诸如盛米装面的罐、盆类;烧水、喝水的提梁烧水壶(吊子壶)、炖水壶、碗、茶盘类;建筑房屋用的烟筒;还有制作粉条、豆腐用的大盆大缸等。制作工艺采用脚蹬木轮拉坯成型,大件陶器则采用在木轮上盘筑结合拉坯;不能一次成型的,则分段拉制后,晾到软硬合适的程度再粘接而成。器物上的提梁、罐鼻(钮)的粘接方法,与日照地区的龙山文化遗址出土黑陶的粘接方法一致,大型盆、缸上的纹饰,则是用木拍拍击后的留存痕迹,纹饰多为菱形连续、条纹连续或其它简单纹饰,这些纹饰事先刻在木拍上,拍击时便印在了器物表面。既是器形制作本身所需,又使器物有了装饰味,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烧制采用土窑,木柴、麦穰烧火,熏烟渗碳以松针、麦糠或其它树叶为主要原料。
上世纪60年代,日照境内的许多村子,为发展集体经济,派人到田家窑村拜师学习陶器制作烧制技艺。学徒首要的一条是尊师重道,诸如为师傅倒水、点烟等。揉泥和杂活是学徒的首门功课,泥揉好了,上手制作就容易很多,同时又锻炼着学徒的耐性,因为制陶是一个慢功夫活。学成后的徒弟回到各自村子,由生产队筑土立窑,搭班开厂,此时徒弟成了师傅,循环往复,手艺一代传一代,一辈传一辈。这是生活的必需,还有这方水土上的人们对于土地馈赠的感激与美好生活的追求使然。
应当说明一点的是日照境内有大量可供做陶的优质粘土原料,人们可以就地取材,不用费很大力气,这也是自古至今,历朝历代黑陶在日照境内延续几千年的重要原因。
仇氏黑陶:1985年雕塑家仇志海先生来到位于日照城西的向阳河村,与当地的制陶艺人合作,开始了“搂土为窑”,“抟土为器”的黑陶生涯。当时的仇志海先生已是国内知名雕塑家,曾参加过毛泽东纪念堂的雕塑工作。雕塑与黑陶是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可以说“隔行如隔山”,把雕塑转换成黑陶,要经过翻制模具、印坯或注浆成形、磨光、晾干、烧制等多道工序。翻制模具相对简单,成形与烧制则对于初创时期的“仇氏黑陶”,却是实实在在的难题,不同地方的泥土性质不同,要摸索试验,找出适合印坯、注浆的各自粘土。烧制是最后一道,也是最难的一道工序,技术性极强,也最消耗人的体力。垒窑、烧窑这些工作都是由日照的制陶艺人帮助完成的。仇氏与日照的合作长达6年,于1991年春天,从日照搬至济南。在日照期间,仇志海先生创作了许多有影响的作品,如“华夏祖缸”、“陶魂”、“汉罐”、“举手佛”等。1988年1月,“仇志海黑陶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展览获得巨大成功,此后“仇氏黑陶”烧制技艺先后获“山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文化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专业技术贡献奖”,一块块闪耀的金字奖牌,是在日照这块风水宝地上滋养出来的,以雕塑为载体,以磨光为特征的“仇氏黑陶”诞生于日照,它对日照黑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日照带来了荣耀。
日照市黑陶研究所:1986年日照市文化局成立“日照市黑陶研究所”,着手从事研究、复制、开发黑陶制品,这是到目前为止日照唯一一个官方黑陶研究机构。研究所在器物复制、烧成、宣传、推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要器物为出土于日照境内各遗址陶器的复制品。
《薪火相传》
黑陶邢:1989年冬,由河山建材厂(砖瓦厂)投资,与中国艺术研究院汪易扬及学生邢葆东合作成立“日照两城黑陶艺术厂”,厂址就在河山建材厂院内。汪先生1949年毕业于上海美专,师从刘海粟、潘天寿、黄宾虹,擅人物、山水,他将狂草人物画运用到黑陶创作当中,汪易扬先生与学生邢葆东在这一时期创作了不少代表性作品,如《八仙瓶》、《三友瓶》、《达摩造像》等。汪易扬先生回到北京后,邢葆东从河山建材厂独立出来,成立黑陶邢艺术工作室,其代表性作品为《盛世龙瓶》、《福寿葫芦》、《山东大嫚》、《孔子竹简》等。
华美黑陶:李立,曾工作于北京市朝阳区华裕工艺品厂,任设计室主任。1989年回乡,成立“日照市东港区华美黑陶工艺品厂”。主要代表作《瓜瓞绵绵》系列、《田趣》、《硬刻人体》等。
广云陶艺:1985年仇志海先生在日照做陶期间,卜广云曾工作于仇志海工作室,学习雕塑与制模、灌浆成型,仇先生工作室搬离日照后,成立广云陶艺工作室,后成立“日照市广云黑陶艺术研究所”。雕塑类作品为其主要特色,代表性作品有《童年》、《童趣》、《母子情》、《母爱系列》。
日照开发区黑陶厂:1990年7月29日,日照出口加工区管委会(即后来的日照开发区管委会)与日照市文化局达成协议,原文化局成立的日照黑陶研究所的实验厂“日照龙山文化黑陶工艺研究所”划归出口加工区,成为正式国企。
原先大量的仿古复制作品成了日照开发区黑陶厂的家底。1989年,我和未婚妻高玉兰在北京华裕工艺品厂工作,我从事造型图案设计,高玉兰从事压光雕刻。1991年2月,我们从北京回到家乡日照结婚,时任日照开发区黑陶厂厂长平日明听说后,聘请我俩为技术员,负责培训压光、雕刻和造型、图案设计。代表性作品《龙凤瓶》、《一帆风顺》、《何尊》、《郑板桥书画瓶》、《梅兰竹菊瓶》等。
李晓黑陶:1997年年底,日照开发区黑陶厂改制,李晓与妻子高玉兰主动辞职,次年春天成立李晓黑陶工作室。2012年成立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李晓黑陶艺术研究院,主要代表性作品《薪火相传》、《中华魂魄大鼎》、《书风汉韵》、《丝绸之路》、《四方写意花鸟书法瓶》、《凌波仙子茶壶》等。
兆启黑陶:1991年秋,日照开发区黑陶厂首任厂长平日明筹建黄海贸易公司,厂会计苏兆起代理厂长,后为正式厂长。1997年年底,黑陶厂改制,厂长苏兆起任经理,名称改为“日照市龙文黑陶责任有限公司”,后又撤销公司,成立“日照兆启黑陶文化研究所”,主要代表性作品有《世纪龙尊》、《浮雕龙瓶》、《牡丹瓶》等。
两城仿古黑陶厂:1990年山东大学历史考古研究所与两城七村,共同研究开发仿古陶器,包括白陶、红陶、黑陶,主要代表作《陶鬶》、《陶甗》、《陶鼎》、《陶鬲》等。
此外,还有一些黑陶企业,在此不再赘述。
1992年,日照最大的一家黑陶厂“日照开发区黑陶厂”,是隶属于日照开发区的国企,当时的产品包装盒上贴上了由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的“日照黑陶”四字作为企业产品的识别标志。“日照黑陶”四字原作从右至左横写,制作标签时遵循传统贯例,改为竖式。
就在这段时间前后,日照官方的对外招商及对外宣传,便有了“日照黑陶”的说法。它是当时这几家企业黑陶产品的统称,非指一家。此后的一段时间,陆续成立了一些黑陶工作室或黑陶企业,虽各有叫法和品牌,但“日照黑陶”也包括了这些工作室或黑陶企业的黑陶制品。
至今,“日照黑陶”是日照地区所产黑陶制品的总称,它不属于单独的任何个人和企业;它是日照这方风水宝地滋养出来的黑色精灵,它来自大地的泥土,通过制陶人的一双巧手制作,又经火的历炼,由土变陶,浴火重生。对此,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在他的一首《西江月》词里,作了富有哲理的科学解释“土是有生之母,陶为人所化装,陶人与土配成双,天地阴阳酝酿。水火木金协调,宫商角徽交响,汇成陶海叹汪洋,真是森罗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