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谢榛诗学理论研究述评

2018-08-21 05:06宗昊
文教资料 2018年4期

宗昊

摘 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谢榛的关注度逐渐增强。随着研究方法、角度的多样化,研究者在谢榛的诗学思想色彩、诗歌审美评鉴、《四溟诗话》与《沧浪诗话》、诗法论、唐诗学、情景论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本文述评了近三十年间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文章,力求比较准确地反映谢榛诗学的研究现状与不足。

关键词: 谢榛 诗学理论 《四溟诗话》

谢榛是明代“后七子”中富有个性色彩的一位特殊人物。谢榛“布衣”出身,终生未获“进士”功名,却交游甚广。然又专注于诗歌创作与诗论总结,虽与诸子发生争摈之事,但堪是“后七子”诗学纲领的立法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有言:“当七子结社之始,尚论有唐诸家,茫无适从,茂秦曰:‘选李、杜十四家之最者,熟读之以夺神气,歌咏之以求声调,玩味之以裒精华。得此三要,则造乎浑沦,不必塑谪仙而画少陵也。诸人心师其言,厥后虽争摈茂秦,其称诗之指要,实自茂秦发之。”[4]424

在20世紀80年代前,由于谢榛被湮没在明代“前后七子”的整体概念里,其个体存在性与思想独特性长期遭到忽视。80年代之后,学界对谢榛的关注度逐渐增强。随着研究方法、角度的多样化,研究者在谢榛的诗学思想、诗歌审美评鉴、《四溟诗话》与《沧浪诗话》、诗法论、唐诗学、情景论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本文述评了近三十年间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文章,力求比较准确地反映谢榛诗学的研究现状与不足。

一、谢榛诗学理论研究方向

谢榛的诗学理论在中国古代诗学发展演变体系中处于由创作技巧论向审美鉴赏论转变的过渡地位,对明清的性灵说、情景说、神韵说等诗学主张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作用。谢榛的诗论著作《四溟诗话》囊括了对诗歌本质特征、学诗策略、作诗技巧、评诗方式的认识与见解,并结合具体实例“把诗歌创作、鉴赏、批评进一步精微化”[2]206。近人谈论谢榛的诗论主要从《四溟诗话》入手,大致有三个角度:本体论、方法论和审美鉴赏论,如冯仲平的《谢榛诗学的理论价值》[3]、车瑞的《谢榛诗学的理论价值》[4]就是从这三个方面总体概括了谢榛诗学的理论价值。

(一)诗学思想色彩研究

谢榛的诗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佛道两家的影响。李庆立的《从诗和禅联姻的流变解读谢榛的禅悟说》[5]第一次从禅的中国化发展即禅与诗的结合,以及谢榛自身对禅学接受的角度论述了谢榛论诗所主张“禅悟”的具体指向与原因。但此文只涉及谢榛的诗论,而未以其诗歌作创作为例证。赵伟的《“诗法禅机,悟同而道别”——谢榛与佛教》[6]则结合谢榛的诗集与诗论来探究佛教义理对其诗歌创作、诗学思想与人生心境影响。鲁茜的《谢榛佛道心境的比较》以谢榛的诗集为切入点对其佛道心境进行比较研究,认为“相较于佛教修为,道家心境其实更深地影响并改变着他的思想与创作,也涵括其诗学理论”[7];《谢榛诗法“自然”的诗学体系》[8]区分了谢榛在老庄思想统摄下的古诗观与佛道思想统摄下的近体观。

(二)诗歌审美评鉴研究

谢榛提出了“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9]1137之说,这是一种以审美为核心的诗歌批评鉴赏观。张银飞的《透析谢榛“可解、不可解、不必解”的诗歌批评观》[10]引入“文本批评”与“审美批评”两个批评话语解读“三解”论。吕君丽的《从作诗之法到品赏之理——谢榛诗论在审美鉴赏方面的开拓》[11]以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六观说”为出发点,从六个方面系统论述了谢榛对诗歌审美鉴赏的新开拓,并探究了诗歌评鉴主体能力的建构要素。赵旭的《谢榛的诗学与其时代》[12]第五章“谢榛论诗歌的评鉴”分析了诗歌评鉴者素质与评鉴角度、标准。王永芳的《论谢榛的诗歌意象批评》[13]第二章第四节“论鉴赏方法”讨论了“直观味诗”的直觉式与“剥皮赏诗”的探究式两种诗歌鉴赏方法。还有王顺贵的一系列论文,如《谢榛诗歌审美体验方式论》[14]、《谢榛诗歌审美体验生成论刍议》[15]、《谢榛诗歌审美艺术风格论》[16]、《谢榛诗歌审美主体建构论》[17]、《从〈四溟诗话〉看谢榛的诗歌审美意象论》[18],均从审美角度探究谢榛的诗学。

(三)《四溟诗话》与《沧浪诗话》研究

谢榛在结合明代及前代文学创作的基础上,对南宋严羽《沧浪诗话》的诗论主张作了精具化的阐述与改造,显示出了由“妙悟”、“格调”转向“性灵”、“神韵”的趋势。张晶、刘洁的《谢榛诗学对严羽的超越及其时代意义》[19]分析了谢榛从“悟”的本体意义、实现途径、表现形式三个方面对严羽诗学的拓展。吕君丽的《试论谢榛对严羽诗论的继承和开拓》[20]着重论述了谢榛对严羽“妙悟”说、“兴趣”说的继承与开拓,并指出了谢榛“悟”论的偏颇。曾君之的《论〈四溟诗话〉对〈沧浪诗话〉的继承与发展》指出了谢榛的《四溟诗话》从诗歌师法主张、诗歌创作主体素养、诗歌创作方法三个方面承袭并创新了严羽的《沧浪诗话》,强调《四溟诗话》是继《沧浪诗话》后最有广泛影响力的诗学理论著作,并认为“自古以来,诗论家总容易被后人遗忘其诗人身份”[21],但正是由于严羽、谢榛二人的诗歌创作实践,才使得其论诗的视野更开阔,把握要旨更加准确。

(四)诗法论研究

谢榛《四溟诗话》中所论的“诗法”是指诗歌创作的具体步骤方法与修辞技巧,郑子瑜称此书为“第一本论诗的修辞法的专著”[22]327。赵旭的《谢榛的诗学与其时代》第六章第三节“诗歌的修辞特点”总体讨论了谢榛对诗歌创作的体式、字句、声律、对仗、用典五种修辞方式,这是对谢榛诗歌创作艺术技巧较为全面的概括与总结。郑利华的《后七子诗法理论探析——以王世贞、谢榛相关论说考察为中心》[23]分析了王世贞、谢榛二人关于诗歌用韵、平仄和篇章句字的理论主张。薛凤梅的《谢榛诗韵研究》[24]第七章“谢榛诗歌创作与其诗韵理论”从“韵”之本“音”、以“悟”论韵、用韵禁忌三个方面分析了声律论,并探讨了谢榛诗歌创作中用韵实践与声律理论相悖的原因。翟勇的《“听之金声玉振”——谢榛对诗歌音乐美的追求》[25]分析了谢榛强调诗歌音乐美三重意义。李国新的《论谢榛之求声调》[26]探论了谢榛诗歌创作“求声调”的方法、目的、理论来源与意义价值。李琳的《谢榛诗法简论》[27]讨论了剥皮法、缩银法、戴帽法、酿蜜法等十一种谢榛提倡的具体作诗法则。

(五)唐诗学研究

谢榛的唐诗学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以盛唐为法”与改唐诗。前者偏向于抽象的诗学理论,而后者则侧重于诗歌创作实践。李庆立的《论谢榛“以盛唐为法”》①、《再论谢榛“以盛唐为法”》②比较了谢榛与李攀龙、王世贞等人“师法盛唐”主张的不同,分析了“以盛唐为法”的重要途径“悟”,以及其在此过程中对“兴”问题的新认识,并将谢榛的“师法盛唐”的特点归纳为“全、合、中、活”。翟勇的《谢榛的唐诗学》[28]重点分析了谢榛的改唐诗活动,以及在以“盛唐为法”诗学理念指导下的诗歌创作实践。翟永从谢榛的具体诗歌作品中把握谢榛的诗歌审美观,这样就一改以往研究者把重点只放在谢榛诗学上而未能与其诗歌创作实践相结合的片面做法。孙学堂的《谢榛改唐诗综论》[29]分析了谢榛改唐诗的声调、情调、格调等方面;《谢榛与盛中唐诗——以诗歌创作为核心》[30]评价了谢榛效仿唐代岑参、李白、杜甫及大历、元和年间一些诗人所作的诗歌,并指出谢榛作诗标榜盛唐诸公、李杜二人是有意为之,虽未能及之,但其接近中唐诗歌的无意之作却更能反映性情本色。还有吕丽娟的《谢榛对杜甫的接受研究》[31],以学杜诗为切入点研究谢榛的唐诗学。

(六)情景论研究

唐宋以来,谢榛是第一位对情景问题进行体系化言说的诗论家,这是后世王夫之、王国维等人情景论、境界论之滥觞。蔡诗意的《〈四溟诗话〉论意境和意境的创造》指出:“谢榛则是继范烯文之后,第一个集中论述情景交融问题的诗论家,从而把‘情景交融论上升为明确的‘意境论。”[32]李庆立的《谢榛的“情景交融”说》探讨了“情景交融”说的“情景相因”与“情景适会”两个方面内容,也认为“明朝嘉靖、隆庆年间蜚声诗坛的谢榛,则第一个使‘情景交融说臻于完整、系统化”③。李琳的《〈四溟诗话〉之“情景论”分析》[33]从诗的媒介、胚胎即“景”和“情”两个方面分析了谢榛的情景论。吕君丽的《“感兴”与“情景”——解读谢榛“感兴”说》[34]分析了情景与感物兴诗的关系,以及诗歌创作中处理情景的方法,并指出谢榛的“情景”说是对严羽“兴趣”说内蕴的具体化揭示。

除以上文章外,关于谢榛诗学理论的研究成果仍有不少;近年来的中国文学史或文学批评史,也多采用两分法辩证地评价谢榛的诗文创作与诗学理论;还有一些著作在研究明代文学的整体视角下也谈及了谢榛的诗学主张。限于篇幅原因,均不再赘述。

二、结语

研究者通常以《四溟诗话》为文本材料探讨谢榛的诗学理论,但较少涉及甚至没有结合谢榛的诗作。缺乏谢榛本人诗歌创作实践而未能与其诗论主张互为印证,这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关于谢榛的诗学研究仍有进一步开拓的空间,今后可从以下四个方向展开:一是将谢榛的诗作与诗论紧密结合起来并行研究,以创作实践检验、发现其中有别之处;二是在整个诗学发展体系中观照谢榛诗论所处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尤其是对后世包括同时期的诗人文学理念及创作的影响;三是适当开展谢榛与他人诗学主张的比较研究,如林启柱的《谢榛、王世贞诗论比较》[35]、马宁的《浅论黄庭坚、谢榛的诗歌创作观》[36];四是研究范式的突破,即对谢榛诗论的研究从文学史的历时性审视转向文学地理学的空间性考察,如以谢榛的游踪为线索探究其诗学思想的变化。李庆立的《新时期明代诗歌和诗学整理研究之不足及其对策——从有关谢榛及其著述的研究整理谈起》[37]以谢榛研究为案例,针对当下明代诗歌与诗学研究的不足与偏颇提出了七点建议。谢榛诗学研究是个案研究,以期深入探讨。这对于明代诗学研究,乃至整个中国古代诗学研究无疑大有裨益。

注释:

①②③载于李庆立(著)《谢榛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124-141、142-165、184-199页,此书是其关于谢榛研究的论文集。

参考文献:

[1]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2]莫林虎.中国诗歌源流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冯仲平.谢榛诗学的理论价值[A].徐中玉,郭豫适.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六辑)[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车瑞.谢榛诗学的理论价值[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113-117.

[5]李庆立.从诗和禅联姻的流变解读谢榛的禅悟说[J].苏州大学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48-52.

[6]赵伟.“诗法禅机,悟同而道别”——谢榛与佛教[J].文学遗产,2010(2):113-122.

[7]鲁茜.谢榛佛道心境的比较[J].南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5(4):42-46.

[8]魯茜.谢榛诗法“自然”的诗学体系[J].文艺评论,2015(8):45-49.

[9]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0]张银飞.透析谢榛的“可解、不可解、不必解”的诗歌批评观[J].池州学院学报,2010(1):67-70.

[11]吕君丽.从作诗之法到品赏之理——谢榛诗论在审美鉴赏方面的开拓[J].巢湖学院学报,2008(5):61-65.

[12]赵旭.谢榛的诗学与其时代[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13]王永芳.论谢榛的诗歌意象批评[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14]王顺贵.谢榛诗歌审美体验方式论[J].文史杂志,1997(2):36-38.

[15]王顺贵.谢榛诗歌审美体验生成论刍议[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23-26.

[16]王顺贵.谢榛诗歌审美艺术风格论[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45-50.

[17]王顺贵.谢榛诗歌审美主体建构论[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82-86.

[18]王顺贵.从《四溟诗话》看谢榛的诗歌审美意象论[J].广西社会科学,2009(2):101-104.

[19]张晶,刘洁.谢榛诗学对严羽的超越及其时代意义[J].思想战线,2000(6):92-94.

[20]吕君丽.试论谢榛对严羽诗论的继承和开拓[D].合肥:安徽师范大学,2007.

[21]曾君之.论《四溟诗话》对《沧浪诗话》的继承与发展[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6):179-191.

[22]郑子瑜.中国修辞学史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23]郑利华.后七子诗法理论探析——以王世贞、谢榛相关论说考察为中心[J].中国韵文学刊,2009(3):21-30.

[24]薛凤梅.谢榛诗韵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4.

[25]翟勇.“听之金声玉振”——谢榛对诗歌音乐美的追求[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78-82.

[26]李国新.论谢榛之求声调[J].文艺评论,2012(4):61-65.

[27]李琳.谢榛诗法简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9):142-144.

[28]翟勇.谢榛的唐诗学[D].济南:山东大学,2008.

[29]孙学堂.谢榛改唐诗综论[J].文艺理论研究,2008(5):94-102.

[30]孙学堂.谢榛与盛中唐诗——以诗歌创作为核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82-88.

[31]吕丽娟.谢榛对杜甫的接受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

[32]蔡诗意.《四溟诗话》论意境和意境的创造[J].民族艺术研究,1988(1):7-17.

[33]李琳.《四溟诗话》之“情景论”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100-102.

[34]吕君丽.“感兴”与“情景”——解读谢榛“感興”说[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77-83.

[35]林启柱.谢榛、王世贞诗论比较[J].求索,2003(3):184-186.

[36]马宁.浅论黄庭坚、谢榛的诗歌创作观[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8-52.

[37]李庆立.新时期明代诗歌和诗学整理研究之不足及其对策——从有关谢榛及其著述的研究整理谈起[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6-101.